第81章 忠在前义在后

正堂,关羽端坐主位,手指无意识地捻着长须。实际上,他的内心里还是有一丝期待的,那毕竟是他的结发妻子所出,也就是嫡长子。

不多时,羽林郎关平在仆人的引导下进入正堂,举目一望,便见最前方正襟危坐的关羽,儿时的记忆一股脑的涌上来。

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叩首泣道:“孩儿关平,拜见父亲!“

关羽虎目含泪,强自压下胸中翻涌的情绪。虽然十余年未见,但他依然能认出眼前跪在地上的哭泣之人,就是他的长子关平。

当年离乡时的稚子,如今已长成了英武青年。

“哎!”饶是关羽英雄气概,此时也是一时气短:“起来吧,为父是当真没想到啊!”

他亲自上前扶起关平,然后细细端详。

关平虽未及弱冠,却已气宇轩昂,眉宇间依稀可见他年轻时的模样,越看越是欣慰。

稍后,父子相对而坐,简单叙过家常,关羽神色渐渐变得肃然,恢复了他往日的高傲神色:“为父且问你,你在徐公明那,怎会突然来徐州?“

见关羽问起正事,关平也是收拾好心情,抱拳禀道:“回父亲,孩儿如今为羽林郎,奉天子旨意特来徐州宣诏!”

“羽林郎?宣诏?”关平卧蚕眉倒竖,根本不信关平的说辞,当即斥道:“你在胡说什么?羽林郎那是天子亲军,你是什么身份?还来宣诏!你难道忘了为父对你的教诲了?”

关平连忙从怀中掏出一份帛书,双手恭敬的递上:“父亲请看,这是天子诏书,孩儿岂敢撒谎!”

关羽伸出手去接,却中途停了下来。

关平手中的帛书确实是天子诏书,毕竟他跟随刘备多年,还是有幸见过的。

他眼中露出复杂的神色,看着关平的眼神渐渐变得柔和起来。

但转瞬间,他又冷哼道:“既是天子诏书,岂可随意让别人观看,速速收起来!”

关平无奈,只得收起诏书。

随后关羽再也忍不住满腹的疑惑,向关平询问起事情的原委来。

关平深吸一口气,从天子自长安东归至茅津渡,把其中发生的事情一一叙述。

尤其是讲到徐晃被擢升为骁果校尉时,关羽微微颔首。

在提及白波军诸将意图逼宫犯上,却是被天子翻手覆灭,关羽当即拍案叫好。

又说到西凉军紧追不舍时,关羽的那双丹凤眼中燃起了熊熊怒火。

大约一个时辰后,他才消化了关平所带来的众多消息,只是他没想到心中崇高无上的大汉天子,竟落魄到了这般境地。

不过,再想起天子东归途中险象环生,他不禁握起拳头、眼珠泛红,恨不能立刻提刀前往护驾。

他虽出身寒微,可心里对汉室的忠诚却是实实在在的。

他追随刘备一路颠沛流离、不辞辛苦,不光是兄弟之间的情义,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刘备乃汉室宗亲,能够复兴汉室。

“父亲……”关平瞧着关羽有些出神,小声唤道。

关羽长叹一声:“幸得天子英明神武,才能一路脱险!可是……”

他眉头一皱,随即问道:“你临出发时,西凉军还未渡河?”

“是的!”关平瞧出关羽的担忧,连忙安慰道:“孩儿出发时,陛下已经说过,他自有破敌之策,让孩儿安心赴徐州宣诏!”

虽说如此,可关羽心里仍觉得不放心,但又无可奈何,叹口气说道:“罢了,为父担心也是无用,想必天子圣明,自能化解危难!”

转眼间,他又轻轻抚摸着长须,眼中露出了一丝艳羡:“未想徐公明今日竟有如此机遇,得天子器重升至骁果校尉,以他的将才,将来必定名扬天下!”

关平闻听,这才想起了一事,连忙说道:“父亲,孩儿出发前,陛下不但给了诏书,还有一封手谕。”

“手谕?”关羽狐疑的看着关平。

关平又从怀中掏出一份布帛,小心翼翼的递给关羽:“父亲,这是陛下手谕,让孩儿亲手交付于你!”

关羽身形一顿,有些不敢置信,他不明白天子怎会有手谕给他!

双手小心的接过,他展开一看,遒劲有力的几行字映入了眼中。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人,不仅武艺绝伦,而且忠贞不二、信义卓著,但须知,忠在前、义在后。如今大汉危难,望君速至,助朕扫除天下不臣、重振汉室!”

“陛下……“关羽双手微颤,声音低沉。这手谕中的短短数语,既是对他才能的肯定,更是对他忠诚的召唤。

尤其是“忠在前、义在后“六字,如同重锤一般敲击在他的心头上。

他忽然双膝跪地,朝东方郑重的一拜。虽然他不知道素未谋面的天子对他这么了解这么认可,但天子蒙难,又亲自召唤,他岂能置之不理?

可他既是一名忠臣,又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一时之间,他内心无比挣扎。

他缓缓转身回到座位,眼中已经恢复了清明:“天子既有诏命,为父自当遵从。只是……“

他顿了顿:“为父与你叔父乃结拜兄弟,曾立誓生死不离,为父怎能弃他而去……”

关平看出了关羽内心的纠结,小声说道:“孩儿在出发时,陛下曾说,理解父亲与刘叔父的情谊,若父亲难以取舍,定不会让父亲为难的。“

关平不说,或许关羽还下不了决心。可说后,关羽心中更是纠结。

天子不仅知道他的才能,更设身处地体谅他的处境。如此明君,他怎能不效死力?

稍后,关羽神色平缓下来:“你且在前院安排好那些羽林,明日一早为父带你亲自去见你的叔父们!”

“是!父亲!”关平有心想与关羽多待些时间,可他素知其父的为人,连忙起身告辞。

待关平退出后,关羽起身再次来到庭院中,仰望苍穹。

他知道,自己正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一边是结义兄弟的情谊,一边是中兴汉室的大义。

“忠在前,义在后……“他一遍又一遍的喃喃重复着天子的话,不禁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