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之路·卫生卷:健康中国
- 中国编辑学会组编
- 1319字
- 2025-03-15 06:06:27
(五)传染病防控稳步推进
改革开放后,我国传染病防控取得了较大成绩,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被成功阻断,白喉、鼠疫、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肺结核病、SARS、甲型H1N1流感等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计划免疫。1994年,在原湖北省襄阳县发现最后一例患者后,至今没有发现由本土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证实,本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在中国的传播已被阻断,我国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的目标。
1993年,我国成功研制出安全有效的国产无细胞百白破疫苗(DTaP),大大减轻了人体接种后的不良反应,人群接种率得到显著提高。2007年至今,我国已经连续13年没有白喉病例出现。
1984年,我国首次未发生人间鼠疫病例,是我国有鼠疫记载和新中国成立35周年以来的第一次。在鼠疫防控工作的稳步开展下,鼠疫上报例数每年不超过10例,疫情得到了稳定控制。
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在1956年为1.04/10万,1965年为61.87/10万,此后二十年发病率仍然呈波动上升趋势。1978年,我国将病毒性肝炎纳入乙类传染病范围进行管理。1983年,卫生部科委成立病毒性肝炎专题委员会,制定了《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此后发病率从1988年的132.5/10万下降至2000年的64.9/10万。2008年,传染病防治专项实施后,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逐渐下降。
艾滋病自1985年传入我国。1986年,卫生部成立了“预防艾滋病工作小组”。1987年,卫生部发布了《全国预防艾滋病规划》(1988—1991)。198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95年,我国制定了第一部《HIV/AIDS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2002年,我国实现了治疗艾滋病药物国产化。“四免一关怀”政策出台后,全面启动了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2005年,第一部《艾滋病诊疗指南》发布。虽然我国防控艾滋病力度在不断加大,但目前防控形势仍很严峻。2016年和2019年全国艾滋病发病率分别为6.40/10万和5.10/10万,死亡率分别为0.94/10万和1.50/10万,艾滋病死亡人数约占法定传染病总死亡人数的83%。
1978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会议,制定了《1978—1981年结核病防治规划》。1981年,卫生部成立全国结核病咨询组。1984年,卫生部发布《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暂行条例》,并编写了《结核病防治工作手册》。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我国结核病患病率从1979年的717/10万下降至1990年的523/10万。2003年,肺结核发病率有所上升;2005年达到96.31/10万。2004年,肺结核由丙类传染病被调整为乙类传染病。自2005年之后肺结核发病率开始逐年下降。
2003年,作为突发急性传染病的SARS的流行及防控引发了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里程碑式的变革。SARS的发生和流行,暴露出我国在传染病治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此次疫情过后,国家陆续颁布和修订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速了我国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制度化进程。随后,在以卫生应急体系和核心能力建设为主体,以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突发事件紧急医学建设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思路指导下,我国成功抗击了禽流感等疫情。
2009年,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甲型HIN1流感疫情,中国迅速建立并扩大了全国监测网络,最先研制出技术最优的甲流病毒检测试剂;组织、设计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甲流疫苗临床试验,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完成甲流疫苗研发并大规模使用的国家,向全球提出了免疫方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