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为师之道

康熙为太子选的三个师傅都很正,如果说王掞是文正,那陈嘉猷则是身正。

况且陈嘉猷身为御史大夫,本就有监察百官的职责,他见王师傅辛苦教导太子几十年,却被一个小年轻的全盘否定?当即站出队伍,跪禀道。

“皇上”

“林炜身为在钦天监看星星的官儿,从未受过圣人教诲,却妄议非本职之业。”

“如此放任下去,岂不是乱了官员们的本分?”

“臣请将其论罪下狱!”

说完,他的头就重重的磕在了地上。

官员们都知道陈嘉猷是在为王师傅找场子,是在挟私报复林炜,可却无一人站出来说话。

道理倒也简单,其一,人家陈嘉猷说的没错,每名官员要干什么,吏部明文儿写着呢!官员们只有各司其职,朝政才能正常运转。

如果管吏部的去插手工部的工程,早晚会出大事。

其二则是,林炜从西洋归国,并非科举出身,百官们还是从心里有些瞧不起的,觉得不是一路人。

康熙沉吟了一会儿,林炜说了他不能说的,怎么可能处罚?若真要罚了,以后百官谁还愿意替他说话?便开口为林炜开脱道:“上谏,本就是官员的职责……”

“对皇上上谏才是上谏!恶意抨击同僚,则是意图霍乱朝纲!”

“林炜不懂身为臣子之道,更不懂如何教导太子,就信口开河,肆意攻击王师傅!”

“按大清律例,应当论绞!”没等康熙说完,陈嘉猷就顶了回去。

康熙盯着跪在地上的陈嘉猷,沉吟不语。

陈嘉猷为王师傅喊冤情有可原,说的也很有道理,但如果自己真对他的话表示了默许,甚至真处罚了林炜,那废太子一党的人又要蹦出来了。

术业有专攻,林炜的主业是星象术数,又怎么能懂教导太子呢?

这不是难为人吗?

一旁看热闹的百官们,也都直呼这次朝会精彩。

真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剧情比广和楼里的昆曲名角唱的《失空斩》还精彩!

御前侍卫刚刚架走了王师傅,又蹦出来一个陈师傅找场子!

这个林炜想走终南捷径,靠着弹劾王师傅一鸣惊人,只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论讲学问,他一个传教士怎么能比得过两名大儒?

见陈嘉猷像个疯狗一样,不为王师傅出气绝不罢休,林炜只得站回了乾清宫中央,朗声道:

“皇上,臣虽然只是钦天监的监副,负责观察星象……”

“但臣也略懂一些为师之道的。”

“臣以为,陈师傅和王师傅的教导太子的方法,大错特错!”

呵呵。

陈嘉猷虽然贵为御史,弹劾过无数官员,但他还真是攻击错人了。

前一世,林炜经常需要外出讲课,别的不会,对于提升认识,当好老师的内容他可是讲了五百遍都不止!

康熙见林炜居然敢和陈嘉猷打擂,瞬间也来了兴趣:“哦?”

“林炜一个归国的传教士,居然也懂圣人的为师之道?”

“来来来!你给朕和百官们说说!”

林炜扫视了一眼群臣,清了清嗓子,朗声道:

“回皇上。”

“王师傅和陈师傅自以为把自己背下的东西对太子讲了,便是尽到了一个做老师的职责……”

“殊不知这便是大错特错!”

“授课的方法错了,太子也就会越走越偏!”

“什么叫做学习?”

“无非是熟练的掌握一种知识。”

“如何当一个合格的老师?”

“如果只是单纯的为太子念课文,讲课本,哪个臣子都能做到,皇上需要用到他们这些大儒?需要给他们太子太傅的官儿?”

“如果太子只会摇头晃脑的背书,死记硬背的学治国,这和从书本里学骑射有什么区别?”

“微臣以为……”

“为师为政之道,首重方法!”

“应先让太子有感性的认识,而后通过具体的实践事例,提升感性的认识……”

“就比如想教授太子仁德,就不能只说仁德!更不能背那些之乎者也!”

“有了概念以后,反而需要从实践入手,然后再讲概念,如此反复!”

林炜的教学方法,一下子让陈嘉猷和所有官员都有些发懵。

不是,

你不是一个归国传教士,一年前才回天朝的半拉西洋人,不就会看星星吗?

你怎么还真懂怎么当老师啊?

信口胡编两句,大部分通过科举的臣子都能做到,但林炜的理论突破了儒家学说,只能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倒给他们打开了新的一扇大门。

这群官儿们以前听的是“圣人之言”,为了通过科举考试而用的八股,也只是死记硬背而已。

什么修身之道在于亲民,在止于至善,他们也只是听过,这和当官有什么关系吗?

若不是为了通过科举,他们连背都不愿意背!

更不懂其中的深层含义了!

所以仁德再在们眼中,就成了一个飘忽不定的概念,想起来的时候用用,没想起来的时候,就去他娘的!

老皇帝的状态,明显与朝会刚开始时低沉不同,虽然还有些严肃,但此时已经在思考林炜话中的含义了。

林炜短短的几句话,他已然体会到了马哲教与其他治世学术的不同了。

康熙在李德全的搀扶下,慢慢起身,感慨道:

“衡臣啊!”

“你兼着吏部的时候,总和朕抱怨官员们每年考评的时候,变着花的欺上瞒下,所以考核标准只能变来变去,变来变去……”

“依朕所见,林炜的这个什么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法子嘛!”

“如果大臣阿哥们都把这个记在心上,又怎么可能发生能力不足,纸上谈兵的事呢?”

“又怎么可能出现,都要外放的官儿了,面圣时还是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呢?”

“又怎么可能出现,管盐的不懂盐,管茶的不的茶?还给朕递折子,说茶事琐碎,无从下手?”

“国库又怎么会空?”

“河工又怎么可能会坏?”

“衡臣,朕早就说过,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林炜不就是一个例子?”

“所有二品以下在京官员,都要写一道折子递给内阁,你挑一些好的给朕!朕亲自写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