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我刘协,好学不已

刘协依旧在西配殿内习字。

这一阵下来,他已经喜欢上了西配殿,东配殿倒是去得少了。

作为群臣大朝前小憩、以及平时觐见的地方,天子御东配殿,皆有一番礼仪和排场,又有东观令史记录,终是不太自在。

此外,殿外轮值的执戟郎卫中,往往会夹杂着董璜安排的亲信,向背后之人传达天子的举动和言辞。

这是刘协偶然审视了某名卫士、通过他的下场察觉到的。

和东配殿相比,西配殿就要便利得多。殿中主要是收藏供刘协习经的书籍,以及他自己的一些课业,出入殿内也没有太多的讲究。

而能够经常出入的,包括刘协在内,不过寥寥五人。

侍中蔡邕是夫子,刘协和表弟王端是生徒。还有黄门侍郎钟繇、张昶,算是蔡邕给刘协安排的书法家教。

刘协早已注意到了钟繇,审视过其结局之后,更是分外惊喜。

此人过世前的那一阵,居然是曹魏的太傅!朝见魏帝之时,他因年劳多病,甚至可以坐着乘舆,由虎贲郎亲自抬到正殿之中。

能获得这样的职位和待遇,无论其能力还是功业,必然都非同小可。

虽然他侍奉于曹魏,或者说,依现在的形势,汉室依然要覆灭于曹魏手中。

但刘协既然能改变蔡邕的命运,长时间的蝴蝶效应之下,未尝不能阻止曹魏的出现,此人也未尝不能成为汉室的忠臣。

另外的张昶,结局相对平凡些。然而问过他的家世,刘协发现也不是一般的人。

他的父亲张奂张然明,乃是先代名将,著名的“凉州三明”之一,多次平定羌乱;晚年著书讲学,弟子多至千人,立功立言都有极大成就。

他有一位兄长张芝,是当世书法大家,名气犹在蔡邕之上,号称“草圣”。

只能说,能近到刘协身边的,尽皆都是一时之选。

钟、张二人为黄门侍郎,职责原本是供职禁中,侍从于天子左右,为天子传达诏命,并听取尚书的奏事。传达和奏对之时,都和尚书隔着黄门,故以“黄门侍郎”名之。

但同样由于司徒王允的禁令,二人无法在禁中出入,只能暂时供职于尚书台内。

这段时间里,尚书台以天子名义发布的诏令和策命,大部分都是由这两人书写和传达。

蔡邕让两人取存档的诏令、策命给天子,让天子一边练习书法,一边熟悉政务。王允原本禁止存档离开尚书台,但蔡邕直接找到董卓,一番劝谏后,董卓就让王允解除了禁令。

只能说,董卓对蔡邕的信重,还真是莫名其妙且得天独厚。

也难怪四月中的那次大朝上,同样是褒赏西迁之功,蔡邕并无什么实际执掌,地位也不过左中郎将,能受封高阳乡侯,食邑五百户;而负责整个西迁事务的前太尉、行车骑将军赵谦,却只获封食邑三百户的雒亭侯。

外戚王斌、董承也封侯了。王斌为都乡侯,食邑五百户;董承为都亭侯,食邑两百户。

董承又主动前来觐见了两次。他是中二千石的执金吾,位同九卿,又有外戚的身份,进宫觐见轻而易举,连刘协也推脱不得。

虚与委蛇了一阵,得知他之前是在董卓女婿牛辅帐下,刘协便问其帐下还有那些人。

董承倒是没有隐瞒,说出的名字,一个个皆是大名鼎鼎,反意盎然。让刘协这个历史只有电视剧水准的人都如雷贯耳,觉得很不自在。

校尉李傕、校尉郭汜、校尉张济、校尉贾诩……

这让刘协更加确信,董承必然不是什么汉室忠臣。毕竟他的同僚都是一群乌鸦,没道理到他就成了一只白鸽。

刘协对贾诩稍有兴趣,但听说他是董卓任太尉时的掾属出身,就打消了帮王允拉拢的想法。

身为属吏,基本不可能背叛府主,否则必然声名狼藉,为世俗所不容。

如果说钟繇还能通过长时间的影响,让其一心拥戴汉室;王允却只剩下了一年半载,这么点时间内,肯定不可能让贾诩改换门庭。

当代的规则就是如此。除了天子与朝臣,府主与属吏之间亦为君臣关系。

三公的地位崇高,不是由于万石俸禄,也不是凭着那点坐而论道的有限职司,而是因为有开府征辟属吏之权。

他们按照贤良、文学、明经、明法、至孝、有道、敦厚、尤异、治剧、勇猛之类的科目,把天下间的士人、官吏征辟到府中,侍奉一段时间、熟悉制度运作之后,再分配到九卿、三台等事务部门为丞、令等,或者派往各地,担任刺史、守相、令长等地方长吏。

而那些曾为属吏的人,不仅视府主为君,连府主的子嗣也有半君之谊。

如当下在关东起兵的袁绍、袁术等,虽然自身的资历浅薄,却也能在这种规则之下,让先代的门生故吏们俯首效命。

除了朝廷三公,郡国之内,也存在这种君臣关系。

太守、国相,地位如同小君,可以辟召除丞、尉之外的所有吏职,通过他们来治理辖区。其中的优异之人,则通过举孝廉的方式,让他们进入中枢为郎官。

这个时代的士人,除非出身某些几世几公家族,代代有人提携,可以直通中枢;或者为诸侯外戚子弟,有功荫、恩荫的门路为郎官;或者名声极大,大到让天子直接下达诏令征召,以至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其余绝大多数都是经郡国走上仕途。

年浅名微之时,先在郡国为小吏;有了一定的功劳和名声,或由当地长吏举孝廉、茂才为郎,或依着那些征辟科目入三公、大将军、大司马等府,继而进入中枢各部门,以及流转地方为长吏。

刘协作为未亲政的幼君,这些规则、制度也在学习范围之内。

蔡邕这个夫子,会通过一些诏令策书、先代故事,让他熟悉这些内容。

可以说,刘协这几个月来,做得最正确的事情,就是以蔡邕为师傅,明白这些当世的制度规则。

否则的话,他在懵懵懂懂之间,凭着后世一点印象胡来蛮干,弄不好会闹出下令让诸葛亮、周瑜入朝为官这样的笑话来。

如此不仅贻笑于群臣,而且还会被打上“轻佻”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