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经历了复杂而动荡的近代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西方文明作为19世纪末那个羸弱中国的“他者”,成为漫长封建专制王朝统治下的古老国家无法回避的“存在”。至此,无论是在科学技术、社会政治制度,还是文化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西方蓝色文明对中华黄色文明都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在新的知识、观念、文化“由西渐东”的过程之中,西方艺术或者说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进入了中国人的艺术世界。随着整个时代大潮的推进,中国的艺术家们受到了各种具有“实验性”的新兴的艺术思潮和创作方法的洗礼。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邱志杰在2019年5月发表的论文《百年荏苒:实验艺术在中国》中对这一历史进行了详细的梳理。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倪贻德、赵无极等老一辈艺术家学习借鉴印象派、表现主义等诸多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并试图将其与中国传统绘画进行结合,希望通过新的艺术创作改变社会、唤醒民众,塑造新的国民精神。而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到来之后,中国又迎来了一次学习西方艺术的高潮。此时,西方艺术的发展已进入后现代主义、当代艺术的阶段。“八五新潮”中的艺术家们凭借理想主义精神、启蒙精神成为中国实验艺术最具影响力的领军人物,装置、行为、影像等西方当代艺术的创作媒介和方式也开始出现在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对西方后现代、当代艺术的解读、误读以及各种文化艺术理念的碰撞。到了90年代,一方面新兴的美术知识体系开始全面影响美术院校,出现了新学院派;另一方面国际艺术界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开始出现在西方重要的艺术展览上。随后,大量独立的策展人、画廊产生,中国开始举办当代艺术展览。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各大美术院校从9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实验艺术教学实践。中国美术学院1995年成立综合绘画系,2010年成立跨媒体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开设实验艺术系;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也先后开展了实验艺术教学。2014年,实验艺术正式成为教育部招生目录学科。中国美术家协会也设立了实验艺术委员会并将实验艺术板块纳入全国美展。“实验艺术”一词正式面世。如邱志杰院长所言,美术学院的新兴艺术教育机制在研究全球当代艺术实践的同时,也深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创造性转换的可能,并发展出关注中国社会现实的艺术教育体系。
由此,我们可以将实验艺术看作现代以降西方现当代艺术进入中国后发展的产物,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西方后现代、当代艺术理论与实践是中国实验艺术的主要语境和来源。实验艺术试图将西方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中国当代艺术以及对广泛存在于中国各大当代艺术展览和学院实验艺术课程中的各种理论和媒介形式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西方现当代艺术语境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在了解当下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对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现状或者说实验艺术的发展有所理解,将实验艺术与中国自身传统文化相联系进而加以转化才有可能。因此,作为面向艺术学院学生和对艺术有兴趣的民众的通识读物,本书着重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语境和特点进行论述,希望帮助大家对艺术发展到当今的状况有所理解。任何一个观众或初入艺术世界的人,在面对历时漫长、数量庞大的艺术作品时,都是站在了凝结的“时间”之前。作为物质成果的作品本身背后所隐含的一切以及作品如何被“创造”出来的过程可能是所有学习者最希望洞悉的,而从“观者”视角转换到“创作者”视角是理解的基础、学习的起点。
本书分为八个章节,在八个主题下展开对现当代艺术的分析和论述。第一章为“从个人走向群体”,对当代艺术强调社会性和公共性的特点进行了论述,分别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向后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转变、博物馆的兴起、公共艺术的发展几个角度来讨论艺术的公众化趋势。第二章为“作者与观众的对峙”,主要讨论了艺术创作观念化之后的艺术理解,以“作者已死”观念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观者”的胜利及其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第三章为“多重的媒介”,重点在于对“多重”的论述,即媒介概念本身的多重理解、媒介在艺术创作中所经历的变化与发展的多重,以及在当今科技推动下的媒介运用方式和技术的多重。第四章为“关于材料”,这一章与第三章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作品物质存在的材料在经历了从自然转向人工之后,其本身具有的意义使其转化为媒介,艺术家如何运用这种复制的关系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五章为“再现的回归”,作为西方艺术的重要传统,“再现”如何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回归”涉及对当代艺术创作特点的分析:艺术的观念化、对隐含关系的表达、对历史的呈现、事件性和情景化带来的创作方式的改变。第六章“短暂的渴望”对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时间”“场所”两大主题进行了论述,它们是人类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理解当代艺术最重要的两个切入点。第七章为“谁的声音被听到”,通过对身体理论、女性主义和身份建构理论的介绍呈现了打破单一话语权之后的艺术世界多元化的面貌。第八章“科技与互联网”从科学技术与艺术创作结合的角度讨论了互联网传播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艺术作品的多重性是对其进行解读的意义所在也是困难所在,重叠的“同在”被拆分为语言性的逻辑梳理,因此这些独立章节所论述的问题往往相互交织。例如,作者与观者的视角问题也是后现代多元化的基础,当代艺术的再现中的事件性也是“时间”“场所”主题涉及的内容,跨媒介艺术和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密不可分,等等。选择以划分主题的方式而非围绕媒介分类来撰写本书,是因为后者太过侧重艺术创作的选材、技术与形式,而前者以艺术创作的真实意图为出发点,将相应的理论思想和动机与各种具体的媒介或艺术形式联系在了一起。例如,探讨艺术家与观众关系的主题涉及的作品有传统绘画,也有行为艺术,不以形式的异同进行分类更有助于学生和读者理解。此外,当代艺术本身的特点,即普遍的观念化,也是采用这一论述方式的原因。社会思潮、文艺理论对艺术的创作影响深远,以主题的方式论述有助于对当代艺术表象背后的体系进行分析,从而激发读者自己的思考。
实验艺术是当代艺术在中国的本土化,中国当代艺术家们的创作本身就是立足于自我身份之中的艺术的“实验”。他们与20世纪初期的老一辈艺术家们一样希望在中国文化艺术系统与当代世界艺术系统之间寻求关系的建构,因此,书中的相关章节也对一些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做了介绍。本书并非传统的艺术史书写,而是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对当今时代艺术领域中发生的事件、产生的作品有更好的理解。
由于笔者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局限,本书难免存在很多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实验艺术这一新兴的概念及其所描述的复杂的艺术现状也都处在进行时中,许多相应的研究和总结有待开展。笔者只希望本书可以让读者对实验艺术的背景以及当今世界的艺术现状有一点了解并对相关的艺术史发展脉络有所认知,进而对本身就充满可能性的“实验艺术”有所理解与思考。就如笔者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和疑惑,实验的意义正在于需要不断面向未知的勇气与行动。最后,非常感谢笔者所在的南京艺术学院刘伟冬院长、设计学院邬烈炎院长等各位领导、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以及笔者家人们的支持与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