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偏向
中国文化的形成和演变有其经济、政治的背景。姑且不论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就文化本身来看,文化的各方面可以说体现了哲学的主导作用。在民族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在文化的发展中也起统率的作用。在中国封建时代,儒学占统治地位,于是儒学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也导致了中国文化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
当然,这里也存在着交互作用。
中国文化持续发展,已有数千年之久,延续不绝,虽有时衰微而却可以复盛,必然有其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柱。这精神支柱可以称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这里所谓的精神,指文化发展的内在源泉。我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来自儒家哲学,来自儒家所提倡的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思想态度。孔子自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重视“刚毅”,表现了积极有为的态度。这种思想在《易传》中有进一步的发展。《易传》提出“刚健”观念,又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著名命题。“健”,即运行不止,亦即刚强不屈之意。“自强不息”即主动地努力向上、绝不懈怠。这包含勉力向前、坚忍不拔的意义。我们现在经过考证,确定《易传》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但在汉、魏至明、清,多数学者都认为《易传》是孔子的著作。《易传》在过去是以孔子手笔的名义发生影响的。这种“刚健”“自强”的思想在两千多年的长时期中激励着正直人士奋发向上,努力前进,不屈服于恶势力,坚持与外来的压迫斗争。历史上,坚持反对不法权贵的忠直之士,尽力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孜孜不倦探索真理的思想家、科学家,致力于移风易俗的文学家、艺术家,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
过去有一种说法,以为中国文化是主静的,西方文化是主动的,以主静与主动作为中西文化的主要区别。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能反映全面的实际情况。主静是道家的思想,虽然有广泛的影响,但还没有占主导地位。《易传》云“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易传·艮彖》),这是儒家的态度。宋儒周敦颐吸取道家观点,宣扬主静,但后来程、朱、陆、王都讲“动静合一”,反对专门主静。
后来王夫之、颜元更强调动的重要。如果认为中国文化是静的文化,那是缺乏充分理由的。
儒家宣扬“自强不息”,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确实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儒家思想也表现了一定的偏向,最显著的一点是儒家把德与力对立起来,看不到德与力的密切联系。孔子曾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论语·宪问》)事实上,千里马之所以为千里马,不但在于其性情温良,也在于其日行千里的力量。孟子以“以德服人”与“以力服人”为王与霸的区别,事实上他所推崇的商汤、周文不但有德,而且有力。与儒家相反,法家韩非又菲薄道德,专门强调“气力”。王充提出兼重德力之说,但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道德的提高是重要的,力量的培养也是重要的。人是生物,在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也必须充实生命力,增进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如果没有充足的物质力量作为基础,仅仅高谈道德境界的提高,将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儒学所表现的偏向的影响下,忽视生命力的培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欠缺。

宋儒周敦颐吸取道家观点,宣扬主静,但后来程、朱、陆、王都讲“动静合一”,反对专门主静。图为元代佚名《莲舟新月图》。
中国文化本来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但是到了15世纪至16世纪,西方文化突飞猛进,西方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中国落后了。我们的民族没有产生出自己的哥白尼、培根、伽利略那样的近代实证科学奠基人。这既有物质的原因,也有思想的根源。这和儒家哲学既不重视实际的观测,又不鼓励精密的分析,是有一定联系的。我们不但要学习近代西方的科学知识,更要学习近代西方实证科学的观测方法和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