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朝翔

莎士比亚是一位十分独特的作家,他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家,但对莎士比亚的关注和研究却成为当代许多国家的重要文化现象。就中国而言,仅莎士比亚全集就有数个中文译本,而且还不断有新的译本推出;莎士比亚作品被改编成话剧和各种传统戏或地方戏,或被改编成为本土化的中国电影,例如《喜玛拉雅王子》;中国的莎评更是蔚为大观,从文化名人、专家学者到莘莘学子,无不对莎剧发表各种见解。了解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化的当代发展。

徐嘉老师的专著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各种期刊上发表的莎评,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专著。期刊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权力和文化体制,通过编辑方针和实践来影响甚至决定莎评的作者、选题、走向、风格、内容等。本专著解读了各类不同期刊在不同时期所刊载的大量莎评,涵盖了不同的学术领域,生动地展示出新中国成立后的莎评风貌;同时通过观察期刊刊载莎评的具体实践,窥见文化权力和体制与社会的其他权力和体制(包括政治、学术、商业等)之间的互动、制约、影响等关系——难能可贵的是,本专著特别关注到“编者按”“编后记”“投稿须知”等刊物编者的直接权力话语,寻觅到刊物后台运转的踪迹。本专著对于莎评进行了全面的梳理、细致的解读,对于各种细节有很好的把握,同时又有浓厚的历史意识,对于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有恰当的归纳和总结;对于纯文学类的、戏剧舞台类的、电影艺术类的、政治社会批评类的、翻译引进类的莎评都进行了十分专业的研读;在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的同时,画龙点睛地进行了自己的评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增加了本专著的分量。本专著有非常扎实的文本细读,同时又有文化研究的大视野和大格局。本专著不仅是一部莎评史,也是一部期刊文化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互动和交流史。

本专著从期刊和莎评的横截面来近距离地观察中国学术文化的某些发展阶段和某些发展特点,也促使我们思考某些有关今后发展的问题:作为写作者,如何借助期刊这种文化权力和体制,对文化和学术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编辑者,在社会状况、政治环境、学术氛围的制约下,如何既审慎、谦卑,又大胆、独立地行使自己的文化和学术权力? 在本专著中,我们看到了反映在期刊和莎评中的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商业、技术、文化、学术等因素的互动——而它们的良性互动,包括看起来最微不足道的外国文学研究因素的参与,会使社会有更加良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