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21世纪以来,幻想文学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各种幻想类图书销售屡创新高。幻想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广义的幻想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活动方式,《近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不切实际的、不能实现的一种想象” 。狭义的幻想指文学创作的一种模式,18世纪末期在英国伴随着小说的繁荣逐渐形成,也称fantasy novel或fantasy fiction,所以通常被译为“幻想小说”。又因其大量使用传统民间故事与童话元素,也有学者称之为“童话小说”或者“儿童幻想小说”。随着魔幻小说、科幻小说、网络玄幻小说等次文类的出现,又出现了“奇幻小说”这个术语。
奇幻小说的具体概念非常难以界定。这一创作方式刚出现的时候,只有少数作家结合自己的创作进行的一些零散评论。 20世纪初期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和奇幻小说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到它与传统童话故事的不同,开始尝试规范奇幻小说的概念。各种争论到1938年托尔金(J. R. R. Tolkien)的《论童话故事》 (“ On Fairy Stories”)发表告一段落。在此文中托尔金详细阐述了奇幻小说应该具有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有一个“陌生而可信的第二世界”,从而将奇幻小说与传统的童话故事完全区分开来。五六十年代随着托尔金遵循此思想创作的《魔戒》 (Lord of the Rings)三部曲和另一奇幻巨著《纳尼亚传奇》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的流行,奇幻小说进入史诗时代,并开始吸引大量学者的注意,70年代形成了一个研究高潮。
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托多罗夫(Tzvetan Todorov) 1970年出版的《奇幻文学导论》1一书是奇幻小说研究领域的一大力作。奇幻小说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常被看作是浮夸愚蠢的作品,一直没有进入主流批评界的视野,托多罗夫对这个文类进行了严肃认真的分析与研究,影响很大,如杰克逊(Rosemary Jackson)所言,“后世所有这个领域的研究者都受益于他”2。托多罗夫摆脱了以往研究在语义领域的纠缠,从结构主义的视野研究不同文本具有的共性,给出的定义和描述就较为具体。1976年美国学者拉布金(Eric Rabkin)的《文学中的幻想因素》 (The Fantastic in Literature)延续了结构主义研究思路,但在托多罗夫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奇幻小说包含的范围。英国学者曼乐夫(C. N. Manlove)在继续完善奇幻定义的基础上添加了细致的文本分析,他的《现代奇幻:五个案例》 (Modern Fantasy:Five Studies)于1975年出版。在前言中,他明确给出了奇幻的定义,并分别展开论述了定义中的六大要点,第一条便是其小说性(fiction),排除了许多致力于使人相信神的真实存在的宗教文本。其次,曼乐夫描述了奇幻小说具有的基本特点以及可能达到的叙事效果等。接下来曼乐夫详细分析了金斯利(Charles Kingsley) 、麦克唐纳(George MacDonald) 、路易斯(C. S. Lewis) 、托尔金和皮克(Mervyn Peake)五位作家的作品,这是评论界第一次对奇幻小说家的创作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之前的研究基本都是概述作品的一些特点来为奇幻下定义或进行描述。曼乐夫在奇幻小说史方面的著述颇丰,是该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包括《奇幻文学的动力》 (The Impulse of Fantasy Literature, 1983) 、《 1200年以来的基督教奇幻》 (Christian Fantasy: From 1200 to the Present, 1992) 、《苏格兰奇幻小说:批评概论》 (Scottish Fantasy Literature: A Critical Survey, 1994) 、《英格兰奇幻文学》 (The Fantasy Literature of England, 1999)、《从爱丽丝到哈利·波特:英格兰儿童奇幻小说》 (From Alice to Harry Potter: Children's Fantasy in England, 2003)等。
20世纪70年代基本完成奇幻小说的定义与描述后,80年代的奇幻小说研究继续深入,开始探索其社会批评价值及美学价值。杰克逊的《奇幻:颠覆的文学》 (Fantasy: The Literature of Subversion,1 98 1)理论部分探索了奇幻小说与神话、历史、现实以及心理的关系。施洛宾(Roger C. Schlobin)的《奇幻文学与奇幻艺术美学》 (The Aesthetics of Fantasy Literature and Art, 1 9 82)是一本论文集,收集了12篇从不同角度论述奇幻小说的文章。施洛宾在前言中指出,该集子的目的就是要“把奇幻美学从当前贫瘠的状态提升到当代文化与学术界适当的位置”3。批评家塔塔尔(Maria Tatar)认为摒弃对奇幻文学的偏见的时机已经到来,施洛宾这本书在这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开启了奇幻文学批评蓬勃发展的未 来4。塔 塔 尔 的 判 断 是 准 确 的,1984年 斯 维 芬 (Ann Swinfen)的《保卫奇幻:1 94 5年以来英美文学中的奇幻体裁研究》(In Defence of Fantasy: A Study of the Genre in English 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1945)一书出版后,就有评论认为奇幻小说完全不需要保卫5,因为相关的论述已经很充分,包括普里克特(Stephen Prickett)的《维多利亚时期奇幻文学》 (Victorian Fantasy, 1979) 、提莫曼(John Timmerman)的《另外的世界:奇幻文学体裁研究》 (Other Worlds: The Fantasy Genre, 1983) 、霍尔德斯多克(Robert Holdstock)的《奇幻文学之王国》 (Realms of Fantasy, 1983)等。
奇幻小说不再被认为是消极避世的娱乐之作,虽然评论界未必全都喜欢阅读或研究奇幻小说,但不再广泛质疑它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承认它与神话、传说、历史与现实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理解社会、心理以及人的生存状态等都有着巨大的意义。 90年代以后的奇幻小说批评进入了文学史、文学选集、百科全书、研究指南等工具书编纂时期,除曼乐夫的几部重要著作外,影响较大的有艾特博里(Brian Attebery) 1992年出版的《奇幻之策略》 (Strategies of Fantasy) 、史密斯(Karen Patricia Smith) 1993年出版的《奇异的王国:1780至1990年间的英国奇幻文学史》 (The Fabulous Realm: A Literary-historical Approach to British Fantasy 1780—1990) 、克鲁特与格朗特(John Clute and John Grant)的《奇幻文学百科全书》 (The Encyclopedia of Fantasy, 1997) 、欧奇夫(Deborah O'Keefe)的《读者在奇境:奇幻小说的自由世界——从多萝西到哈利·波特》 (Readers in Wonderland: the Liberating Worlds of Fantasy Fiction—From Dorothy to Harry Potter, 2003) 、山德纳(David Sandner)的《幻想文学批评集》 (Fantastic Literature:A Critical Reader, 2004) 、门德尔松(Farah Mendlesohn)的《奇幻修辞》(Rhetorics of Fantasy, 2008)与《剑桥奇幻文学指南》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Fantasy Literature,2012)等。这些比较大型的图书的出版标志着奇幻小说研究体系已经形成。
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作家、比较研究以及结合各种理论视角的研究越来越多。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与自身的特点,与奇幻小说研究交叉最多的是儿童文学与童话研究。童话是奇幻小说产生的源头之一,奇幻小说的主人公和读者通常都是儿童,曼乐夫在对奇幻小说进行分类时就专门列了一类儿童奇幻小说。著名的儿童文学与童话研究专家亨特(Peter Hunt) 、齐普斯(Jack Zipes) 、尼科拉耶娃(Maria Nikolejeva) 、雷诺兹(Kimberley Reynolds) 、卡朋特(Humphrey Carpenter)等人都多次论及奇幻小说。门德尔松2016年的新作《儿童奇幻文学导论》 (Children's Fantasy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第一章就先来解释奇幻文学如何变成了儿童文学。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人与儿童、现实与想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儿童奇幻文学同样拥有大量的成人读者,人们也常常将奇幻文学、儿童文学和童话混为一谈。
我国就是在这种混乱思维中引入奇幻小说研究的,可以说我国至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奇幻文学研究,现有的主要研究都是在儿童文学的框架之下进行的。而我们对外国儿童文学的研究还停留在引进、翻译和介绍作品的程度上,对奇幻文学的研究就更是微乎其微。国内最早关注到奇幻小说这个文类的研究是1992年朱自强发表于《东北师大学报》上的《小说童话: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其中提到的小说童话便是英文fantasy的译名。 1997年彭懿的专著《西方现代幻想文学论》再次提到这个话题,提出“幻想文学”这个概念。朱自强在《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中又进一步将此概念的提法改为“幻想小说”,并得到当时儿童文学界主要人物的认同。国内的幻想小说研究是作为儿童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出现的,所以除彭懿的《西方现代幻想文学论》和朱自强的《中国幻想小说论》两部专论之外,基本都是作为儿童文学相关研究与教材的一个章节出现,例如朱自强的《儿童文学概论》、韦苇的《外国儿童文学发展史》和《外国童话史》、蒋风的《外国儿童文学教程》等。这些教材本来就是针对许多个国家的泛泛介绍,关于幻想文学的篇幅很有限,具体到英国奇幻小说的研究可以说几乎没有。而英国奇幻小说虽然发源于法国与德国的童话,却在19世纪下半叶异军突起,此后一直引领整个西方世界。随着《魔戒》《哈利·波特》等作品的热销,英国奇幻小说的独特传统与特点更加引人注目,值得深入研究。
我国早期引介西方幻想文学的朱自强和彭懿都是留日学者,对欧美童话与幻想小说的引进大都是通过日本学界中转介绍,许多信息不够直接、不够准确。近年来,英美文学领域的学者开始关注欧美的童话研究,成就最大的是舒伟教授。舒伟教授翻译了著名的童话心理学著作《童话的魅力》 (2015新版)和新马克思主义批评家齐普斯的《冲破魔法符咒:探索民间故事和童话故事的激进理论》 (2010),撰写了《中西童话研究》(2006) 、《希腊罗马神话的文化鉴赏》(2010)、《走进童话奇境——中西童话文学新论》 (2011)、《从工业革命到儿童文学革命——现当代英国童话小说研究》 (2015)、《英国儿童文学简史》(2015)等专著,对西方儿童文学的研究比较全面深入。舒伟教授2015年的两本新作可谓是国内英国儿童文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从工业革命到儿童文学革命——现当代英国童话小说研究》是一部长达70万字的巨著,不仅分析了英国童话发生发展的时代语境,也进行了大量的具体案例分析。题目中使用的“童话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奇幻小说fantasy,但舒伟教授的研究仍然是从儿童文学的思维出发,侧重于奇幻小说中儿童书写的一面,弱化了奇幻小说其他方面的特质。
英国奇幻小说与传统意义上的含有奇幻成分的童话有很大的不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创作轨迹与理论体系,它自身的特点与表现形式以及与其他具有奇幻成分的小说类型的关系亟待分析梳理。本书把英国奇幻小说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进行系统的研究,梳理各个时期主要作品及其主要特点,探究其渊源及发展轨迹。按照英国奇幻小说发生发展的脉络,本书主体部分共分六章,除第一章外,每章包含一个时期的总体特点与两位代表作家的作品分析,努力做到史论结合、点面结合,重点论述英国奇幻小说如何反映现实问题。
第一章是奇幻小说溯源与辨义。对fantasy这个词的含义国内外研究始终存在争议,在我国一直没有比较合理的译名。本章从自古以来幻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出发,梳理清楚19世纪初期幻想小说形成时与浪漫主义以及儿童文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将奇幻小说与童话区分开来,确立奇幻小说译名的合理性,进而描述奇幻小说的基本特征,为本研究确定范围。
第二章介绍英国奇幻小说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维多利亚奇幻。初期的奇幻故事脱胎于现实主义,通常情况下都是描述主人公从现实世界穿越到一个奇境世界的经历,形式上一般都设有一个连接现实世界与奇境世界的入口,内容上主要表现主人公进入新世界后惊奇、迷惑、恐惧、最后获得成长的历程。这些都反映了维多利亚晚期的人们面临着科学的新发展、社会的新潮流时既怀念过去,又必须正确认识现实并接受现实的心灵图景。本章围绕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焦虑,分析为什么英国成为奇幻小说这种新兴艺术形式蓬勃发展的土壤,并以金斯利的《水孩子》 (The Water Babies)与卡罗尔(Lewis Carroll)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Alice in Wonderland)为例展现文化精英应对文化焦虑的思考与努力。
第三章论述20世纪初期的奇幻小说。 20世纪初期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焦虑情绪的加剧,全社会呈现出一种心理迷惘的状态。奇幻小说领域表现出一种对顽童形象的狂热和回归家庭的渴望,营造时光停滞的怀旧感来回避现实的压力。形式上将魔法引入了现实世界,从空间穿越扩展到时间穿越,主人公从一个孩子扩展到一群孩子。本章以内斯比特(Edith Nesbit)的《沙地精三部曲》6和巴里(James M. Barrie)的《彼得·潘》 (Peter Pan)为例剖析世纪之交的心理矛盾与理想追求。
第四章论述英国奇幻小说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5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战争的影响,主流文学由以意识流为主的现代主义转向以讽刺文学为主的现实主义。奇幻文学中,浪漫主义的幻想也被现实主义的戏谑取代,场景多设置在现实世界,更加缅怀田园式英国风情,鲜有新作品问世,主要是前一时期的续集。这种情况到1937年发生了变化。 1937年托尔金的《霍比特人》 (The Hobbit)发表,1938年托尔金提出了著名的精灵王国思想,奇幻小说开始走向辉煌。 50年代以托尔金的《魔戒》和路易斯的《纳尼亚传奇》为代表,是英国奇幻小说形成体系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奇幻采用的是“走出庐山以识真面目”的策略,即飞越到一个与现实社会完全不同的第二世界,跳出一段距离反观人性,通过透视它来挖掘人性中恶的欲念,展现善恶冲突中的痛苦挣扎,最终重新赢得信念和力量。虽然这一时期的作品在形式上努力与现实世界毫不相关,却反映了二战前后对人性中权力欲与控制欲的思考。 50年代被称为现代奇幻小说的“史诗时代”,通过回到远古神话构建史诗来重建信仰,帮助人们克服战争创伤,凝聚国家力量,重塑民族身份。
第五章与第六章都可以归为当代奇幻。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作家们一边延续善恶争斗的宏大主题,一边将现实与奇境并置、杂糅,人物身份也越来越模糊、不定。人物常常在现实世界与奇幻世界之间来回穿梭,不再是维多利亚时代从现实出发,到一个奇境世界,然后再回来,也不是50年代完全置身于一个陌生而可信的世界。这种模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恒定、单一、固定的“世界”观,强调世界的多元性。第五章主要论述处于过渡时期的7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是冷战。冷战思维下的英国社会延续了50年代的恐惧与创伤,但更多地表现在心理层面。苏珊·库珀(Susan Cooper)的《黑暗在蔓延》 (The Dark Is Rising)系列与托尔金的史诗传统一脉相承,回到更具英国性的亚瑟王传奇中寻找力量,开创了心理魔法模式。琼斯(Diana Wynne Jones)则开启了奇幻小说的解构之风,颠覆惯常认知,发现自己内心隐含的力量。 90年代进入全球化之后,奇幻小说迎来了又一个高峰时期。第六章以普尔曼(Philip Pullman)与罗琳(J. K. Rowling)为例,阐述当代奇幻小说质疑与颠覆、开放与包容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英国奇幻小说自维多利亚中晚期产生至今一百多年来,主题与形式上的发展变化的轨迹与英国的社会历史变化息息相关。本书采用社会历史文化批评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视角,总结各个时期的时代特点与文本的特点,基本模式是文学史与具体案例分析相结合。目前国内尚无英国奇幻小说的专门论著,国外的几本主要文学史书涉及的范围都比较广,对各个时期的特点都是简要叙述,案例分析点到为止。专题研究书籍涉及的案例数量不多,文学史论相对也较少。本书努力将二者融合起来,重点不是涵盖所有的作家作品,而是凝练各个时期最突出的时代主题,选择两位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分析它们与所处时代的关系。本书也不是单个作家作品相关论文的集合,全书每一章每一节之间都紧密相连,作家生平与创作也不是资料手册式的信息罗列,而是与主题密切相关,力图以实证的方式描述出英国奇幻小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呈现的发展轨迹。
1 该书1970年以法文出版,1973年英译本译为The Fantastic: A Structural Approach to a Literary Genre,本书采用法文原文译名,参考文本为方芳根据法文的中译本,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
2 Rosemary Jackson, Fantasy: The Literature of Subvers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81, p. 5.
3 Roger C. Schlobin, ed., The Aesthetics of Fantasy Literature and Art, Notre ana: Univ. of Notre Dame Press, 1982, p. xv.
4 Maria Tatar, “ Review on The Aesthetics of Fantasy Literature and Art”, The German Quarterly,57. 4 (Autumn, 1984), p. 693.
5 Allan Lloyd-Smith, “ Review on In Defence of Fantasy: A Study of the Genre in English 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1945”,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19. 3 (Dec., 1985), p. 474.
6 包括《五个孩子与沙地精》 (Five Children and It)、《凤凰与魔毯》 (The Phoenix and the Carpet)、《护身符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Amulet) 三部。沙地精的故事主要是第一部,后两部中沙地精不是主要人物,但与它也有关系,通常统称为沙地精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