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幻想与现实
幻想是相对于现实而存在的。美国学者凯瑟琳·休姆(Kathryn Hume)认为:“一切文学作品都是‘模仿’和‘幻想’两种冲动的产物,模仿现实的写实文学和非写实的幻想文学处于一个统一体的最两端,其他文学则居于两者之间,一部作品中所包含的模仿和幻想成分的多少将决定其在此统一体上的位置。”2幻想的东西即是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不管评论家们对幻想文学或幻想小说的定义如何不同,公认的一点是它描述的是“不可能”的事物。福斯特(E. M. Forster)在《小说面面观》 (Aspects of the Novel)里提出“幻想的作品所谈论的内容是不可能出现的超自然存在”3。英国幻想文学研究的权威专家曼乐夫给幻想下的定义是“涉及超自然或不可能的虚构作品”4。针对这一点,郭星做出了很有意义的评价。她指出在人类对于世界认知的不同历史阶段,这个“不可能”的范围是变动的5。在人类早期神话时代的观念当中,可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远古时期人类生产力低下,原始初民将超自然的现象作为现实的一部分来接受。英国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兼文学家安德鲁·朗格(Andrew Lang)的著作《神话、仪式与宗教》 (Myth, Ritual and Religion)列举了原始先民的五个特点:万物同等,均有生命与知识;信法术;信鬼魂;好奇;轻信。这些心理特点都反映在原始神话中。我们今天看来充满了幻想成分的神话故事在古人看来完全就是可能的。中世纪人们生活在神的世界,文学作品的主流就是神奇剧、浪漫传奇和寓言故事,奇迹无所不在。但由于中世纪是基督教主导的一神论,只有跟宗教有关的这些想象才是正统的,早期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中的超自然元素,如仙魔、鬼怪、魔法巫师等,开始被斥为异端。文艺复兴时期虽然张扬人的个性与想象力,但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基督教幻想作品,因为那些得以释放的想象力同时也被看作是“对秩序与信仰的威胁”6。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靠理性的力量逐步揭开了自然界神秘的面纱,扫除了大部分的迷信。自16世纪航海技术发达以来,英国的自然科学从17世纪开始在数学、化学、力学等方面的成绩非常显著。牛顿及其同仁发起的科学运动到18世纪继续深化,人们对自然的那种敬畏感逐渐消失,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经验现实的世界,一切都要追求科学实证的检验。 17世纪经验主义哲学兴起,同时受理性与克制文化的影响,幻想被当作头脑当中无法驾驭的非理性部分而受到规约。 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崛起,理性和幻想的分裂越来越明显。新古典主义时代弘扬理性,情感、想象、直觉以及神秘和超自然现象都遭到反对、忽视和压抑,因为可能会削弱、威胁或者颠覆理性。人们已经被“祛魅”“祛神”,主流作品中的超自然内容逐渐减少,这个时候幻想才真正被看作是“不可能”的,出现了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的分裂。也就是说,“幻想”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虽然是一个被排挤被贬斥的概念。
幻想与现实分离的过程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当人类拥有更多的能力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时,对自身的信心就越来越增强,甚至会变得自大、狂妄,如产生“大自然是人类的奴隶”这样的想法。幻想与现实分离的过程也是人自身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博弈。现代精神分析学告诉我们,人是个复杂的综合体,理性与感性力量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科学发展使我们的意识能力越来越理性、重分析,似乎撕裂了与幻想的联系,但幻想却并没有消失,它不断地在寻找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欧文·白璧德(Irving Babbitt)认为不管是古典主义还是新古典主义,他们其实都没有抛弃幻想,他们都通过幻想的面纱得到自己的真理,只是“许多新古典主义者用以坚定自己的主要信条——自然、模仿、或然性、规范性——的那种毫无想象力的方式过于缩小了人类精神的活动范围,而且似乎关闭了未来之门”7。科学理性并非与想象力对立,它可以解放想象力,引领它走向更多未知的领域,科学的观察和实验会有一个一个的新发现,点燃人们的想象之火,开辟一种进步的前景。启蒙时期的理性只是走向了肤浅,因而对想象造成了压抑。 18世纪下半叶,这种强烈的抑制反而促成了想象力的爆发。随着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加深,启蒙思想家推崇的人类理性的力量遭到了怀疑,一些作家开始呼吁个性解放,强调感情至上,逐渐形成了一支新的文学流派,即感伤主义。这是对理性过度压抑的一种反抗,也是对社会不满的一种文学表现。 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革命的时代,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传遍欧洲大陆,彻底颠覆了新古典主义,形成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推动下,幻想这一被贬斥的概念获得了独立性,成为显性话语,进而发展成一个独特的文类——幻想小说,而这一过程恰恰与儿童文学的崛起相重合。
2 Kathryn Hume, Mimesis and Fantasy: Responses to Reality in Western Literature, Slingsby:Methuen, 1984, pp. 20-21.
3 转引自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文学院,2010年,第1页。
4 C. N. Manlove, The Fantasy Literature of England, New York, Palgrave, 1999, p. 3.
5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文学院,2010年,第2页。
6 C. N. Manlove, The Fantasy Literature of England, New York, Palgrave, 1999, p. 24.
7 [美]欧文·白璧德:《卢梭与浪漫主义》,孙宜学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5-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