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赋能、提质: 多元化帮扶助推弥渡发展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高度重视定点帮扶工作, 坚决按照学校部署要求, 贯彻落实北大“1+8+N”帮扶机制, 把关心帮扶弥渡县、巩固稳定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作为一项政治任务, 持续加强资源规划统筹,努力协调多方资源, 结合学院特色, 做好“桥梁”作用、加强互动交流,切实解决农村教育等各类帮扶难题, 用心、用情、用力推动弥渡县脱贫攻坚及各项事业发展。

一、全院联动, 统筹帮扶

党委重视, 统筹推进。国际关系学院党委高度重视, 精心组织,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 切实抓住助力乡村振兴这一服务国家战略、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契机, 坚定帮扶力度不减、责任不变, 提高帮扶工作的精准性、长效性。自学院定点帮扶以来, 学院党委领导干部先后多次深入弥渡一线调研, 走访企业、中小学、农业基地等多个单位, 因地制宜制定扶贫方案, 确保帮扶工作有序进行。同时, 学院党委多次专题讨论弥渡县定点扶贫工作, 设立专项扶贫工作小组, 定期回访帮扶工作进展, 及时调整部署下一阶段工作重点与方向。

“名誉村长” , 上下一心。 2021年10月21日, 在北京大学定点帮扶弥渡工作调研座谈会暨“名誉村长”受聘仪式上, 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唐士其受聘成为德苴乡新和村“名誉村长”, 成为“一对一”结对帮扶工作首批10名“名誉村长”之一。自上任起, 唐士其教授不断协调师生、院友及社会力量等多方资源, 认真履行“名誉村长”所担负的熟悉村情、帮助规划、发展产业、强化教育、美化村容、加强协作等多项帮扶职责, 带领学院全体师生为推进定点帮扶、乡村振兴做出贡献。学院上下一心, 通过爱心捐赠、调研、支教、暑期思政实践等丰富形式, 与新和村保持经常联系, 就结对帮扶工作落实具体规划和措施, 深入乡村一线, 支持乡村发展。 2023年5月, 为帮助地处山区的德苴乡应对连年大旱, 解决水源严重不足、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困境, 学院在院内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各方筹措、鼎力相助, 向弥渡德苴乡提供8万元抗旱资金, 购买保邑水库原水水资源以支持引水、用水调度工作, 确保人畜饮水及烤烟整个生育期的生产用水, 促进农作物顺利种植、生长, 助力农民增收, 将帮扶落到实处、送温暖深入人心。

二、科教赋能, 文化帮扶

立足长远, 以文铸魂。国际关系学院充分利用“北京大学弥渡讲坛”这一平台, 拓宽干部视野, 提高队伍素质和水平, 以文化“铸魂”, 为弥渡更美好的明天“赋能”, 助力弥渡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高质量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就如何加强乡村治理工作, 国际关系学院潘维教授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 理论联系实际, 以《党的建设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为题, 与弥渡县各级干部进行座谈。通过座谈, 与会人员对党的十九大中关于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部署、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提升组织力的工作思路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对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绿色发展等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就国际格局深刻变革下的形势, 贾庆国教授以《中美关系的热点问题》为题在“北京大学弥渡讲坛”做讲座, 围绕中美贸易问题、南海问题、台湾问题、发展方式问题、中国“锐实力”以及中美是否会走向“修昔底德陷阱” 6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副院长归泳涛紧密结合时事, 围绕经济、安全与大国关系展开讲座, 以翔实生动的案例阐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与安全的关系,并以美国对华脱钩政策下美日中的关系演变为例阐释大国关系, 进而提出对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通过与教授学者的近距离交流, 弥渡县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加深了对国际形势的了解, 开阔了国际视野, 提升了政治理论素养, 同时紧跟国家发展脚步, 深入思考脱贫谋发展的治理之道,提升履职能力, 增强履职使命感和责任感。

师生齐心, 扶贫扶志。 2017年, 针对弥渡县红岩镇清水沟村完全小学教学环境艰苦、电脑设备欠缺等情况, 国际关系学院通过教师募款方式为小学购买并捐赠电脑, 设立爱心助学金, 以鼓励学生勤奋学习, 继续接受初中教育。国际关系学院学生程浩然赴弥渡一中支教,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建设广播台、读书角等方式,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 2018 年, 学院党委副书记祝诣博带领北大学生及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的留学生赴弥渡县红岩镇调研, 就乡村旅游、产业培植、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进行考察调研, 并与当地中学生展开深入交流。 2022年7月30日至8月2日, 由学院副院长归泳涛带领的实践团一行围绕“扶贫成果调研”这一主线开展实践活动, 深入弥渡县脱贫示范村、龙头企业、学校等, 探索当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典型经验。实践团师生来到弥渡二中, 与弥渡二中的师生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实践团的同学走上讲台, 与弥渡二中的同学们分享高中学习经验与大学生活经历。通过组织互动, 实践团拉近了与弥渡二中同学的距离, 鼓励同学们坚定理想、努力学习, 脚踏实地地步入大学门槛。

三、融通院友, 协同帮扶

国际关系学院汇聚校友资源, 内外融通, 创新帮扶形式, 拓展帮扶主体和资源, 持续凝聚帮扶工作合力。

立足长远, 幼有所育。 2018年6月19日, 弥渡县政府和国际关系学院院友企业在红岩镇初级中学签订了精准扶贫协议, 院友企业资助红岩镇初级中学50万元 (含课程) , 用于建设多媒体教室、网络课程, 进行教师培训和健康教育等, 助力扶贫事业, 推动教育公平。 2022年8月23日, 学院院友、江河源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杨润东联合多家企业组团考察弥渡县,就弥渡县教育基础设施、乡村振兴及新能源产业布局等领域深入交流, 与弥渡县在弥渡一中搬迁项目、幼儿园建设及管理提升等方面合作开发、互联互动, 推动教育发展。

产业赋能, 拉动增长。 2017 年7 月7 日, 在院友杨润东积极推动下,弥渡县政府与中利集团“贫困村光伏农场包县脱贫项目”成功签约, 2020年投资1. 23亿元的“贫困村光伏农场包县脱贫项目”已成为弥渡县新的产业增长点。

商业向善, 老有所依。 2023年4月11日, 在院友牵线下, 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溢彩千家”项目捐助挂牌仪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弥城镇中心敬老院举行。依托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 针对弥渡县老年人口规模大, 留守老人、失能老人多, 养老机构设施设备单一简陋, 机构照料护理能力不足等严峻现实, 项目助力服务设施改善和服务水平提升, 为推动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保障体系和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未来, 国际关系学院全体师生、院友将初心不改、力度不减、脚步不停, 与弥渡人民一道, 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建设“幸福弥渡”“美丽乡村”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