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口老龄化成为世界人口发展的一个趋势,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社会。平均余命延长、生育率降低导致的人口老龄化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未来失能老人将持续增加,失能老人长期护理财务负担越来越重。然而由于老龄化而产生的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财务风险还没有引起整个社会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形成一套理性的化解失能老人长期护理财务风险的制度。本书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围绕失能老人长期护理财务需求与财务供给的均衡,从财务供需数量均衡和制度供给均衡两个维度进行研究,探寻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财务均衡的制度安排。

(1)本书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拓展了最低生理需求的内容。认为人类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不仅包括物质需求,还包括生存服务需求,从理论上为政府介入失能老人长期护理财务供给提供了理论支撑。在福利多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期护理财务供给多元主体的架构,并根据风险承担理论,通过多元主体的比较分析,提出建立以“政府公共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主导,私人长期护理保险和个人储蓄为补充,政府财政救助为托底的多元财务供给体系”。突出政府主导地位以及公共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载体功能,以实现主体之间功能互补、相互融合和协调的作用,具有可操作性。在多元主体的比较中,体现公共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论证公共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本书正是在这个理论体系的架构下研究中国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财务均衡。

(2)在对中国2015~2050年失能老人长期护理财务需求量化分析中发现,中国失能老人长期护理财务潜在需求随着时间推移呈线性上升趋势,表现为失能老人数量和长期护理财务费用上升,验证了人口老龄化将引发失能老人长期护理财务负担不断加重的命题。

(3)研究发现,2015~2050年,中国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财务供给负担能力呈现阶段性特征,财务供需从制度内在均衡过渡到制度内在非均衡,而2030年是拐点年。以个人或家庭、私人护理保险、公共长期护理保险和政府财政为单一主体的财务供给,无法满足失能老人长期护理财务需求,需要多主体共担风险。

(4)研究发现,虽然2030年以后,公共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财务供给负担较重,但是通过政府财政补贴可以实现财务均衡,政府财政也有能力承担。研究表明在政府公共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主导,其他主体功能互补时,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财务均衡可以得到实现。

(5)本书提出了实现中国失能老人长期护理财务均衡的路径,提出公共长期护理保险财务供需均衡的渐进式路径和“三步走”战略。即制度创建期的目标是制度诱导;制度完善期的目标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独立,财务内在均衡;制度成熟期的目标是制度从财务均衡向财务非均衡过渡,需要政府财政和国有资产补贴。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建立多主体参与的政策引导机制,建立政府财政储备基金,建立完善的长期护理服务输送机制和政府长期护理财务均衡执行效果评估机制,这将有助于长期护理财务均衡目标的实现。

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多元主体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多元主体的核心和主导者;同时建立公共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财务上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