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对外文化传播发展研究报告(2018)
- 邱鸣 梁虹主编
- 3044字
- 2025-04-07 16:47:14
一 服务首都功能,多种措施提升北京国际影响力
针对首都功能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北京市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纲要和规划,以切实落实首都功能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为北京的对外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2016年3月,《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发布,为北京未来5年的发展,树立起风向标。《纲要》指出,“十三五”期间,北京将深入落实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纲要》的文化中心建设篇特别提出,扩大北京的文化交流传播、提高文化影响力的规划主要包含以下内容:深入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推动文化“走出去”;创新拓展文化传播渠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依托国际友好城市、驻外机构、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平台,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依托主流媒体,充分运用数字传媒、移动互联等科技手段,构建立体、高效、覆盖面广、功能强大的国际传播网络;吸引国际著名剧团、经典剧目来京巡演交流,支持国内优秀艺术表演院团和品牌剧目赴国(境)外驻场或交流;扩大国际文化体育交流,办好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重大品牌活动;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扩大北京高端专业展会的影响力,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实现“中国元素、国际表达”;加大对文化出口、文化市场开拓、文化贸易人才的政策支持,大力促进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数字动漫等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出口,扩大北京地区版权输出,鼓励企业对外开展文化领域投资,积极承接国际设计、广告策划、文化软件、影视制作等领域的高端服务外包业务,进一步带动提升北京文化企业和品牌的国际影响力等。[1]2016年6月,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措施,设定了为期五年(2016~2020年)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专项规划。该规划特别提到北京市文化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把北京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时尚创意相得益彰,具有高度包容性和亲和力,充满人文关怀、人文风采和文化魅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推动北京朝着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文脉标志的宏伟目标迈进”。[2]表达了提升北京世界文化城市竞争力的建设目标。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出台《规划》,制定了为期20年的首都城市发展的战略性总体规划,将发展目标定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规划》的出台为首都中心建设提供了较为长期和全面的发展设计,并通过文化中心建设和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对国际交流与对外文化传播工作提供了更为直接和具体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展现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规划》第七条对首都文化中心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作了特别的规划,从保护北京历史文化遗产、培养高级人才、培育文化团体等角度指出了文化中心建设的具体实施内容,并强调“要充分利用北京文脉底蕴深厚和文化资源集聚的优势,发挥首都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和服务保障功能,把北京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时尚创意相得益彰,具有高度包容性和亲和力,充满人文关怀、人文风采和文化魅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第一,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北京在世界文化名城中的影响力。《规划》提出要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作为千年古都,北京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历史变迁,在世界文化名城中独秀一枝。为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传承城市历史文脉,《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实施措施以构建涵盖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保护和恢复传统地名、戏曲、音乐、书画、服饰、技艺、医药、饮食、庙会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保护传统老字号的原址和原貌;开展口述史、民俗、文化典籍的整理、出版、阐释工作。这一系列的措施既可以挖掘北京的历史文化内涵,又可以提升北京的城市文化软实力,从而实现提升文化遗产世界影响力的目标。
第二,通过核心区的建设,凸显文化中心功能,展现北京的古老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明交融的国际化大都市特性。《规划》提出,北京市可依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构建绿水青山、两轴十片多点的城市景观格局;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等。
核心区建设的具体规划内容为:北部继续完善以奥林匹克中心区为重点的国家体育、文化功能;东部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载体传承大运河文化,建设服务全市人民的文化设施集群;西部重点建设首钢近现代工业遗产文化区;南部通过南苑地区改造预留发展用地,未来塑造首都文化新地标。同时,发挥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等已有文化功能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核心区既涵盖了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同时也是展示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
第三,强化人才培养,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规划》进一步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若干高等学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并通过打造世界一流的高教园区,培育世界一流的文化团体,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四,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提升文化品牌的国际知名度。《规划》提出,通过创新、创意,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符号,提升首都的文化内涵;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丰富的文化展示平台,多渠道、多层次地提升国际传播力;组织开展重大文化活动,打造一批展现中国文化自信和首都文化魅力的文化品牌;深入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发挥首都示范带头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不断扩大文化竞争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发挥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推动对外文化交流
首都发展的目标是“服务全国、面向世界”,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首都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上。《规划》对国际交往中心的定位是:“着眼承担重大外交外事活动的重要舞台,服务国家开放大局,持续优化为国际交往服务的软硬件环境,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发挥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首要窗口作用,努力打造国际交往活跃、国际化服务完善、国际影响力凸显的重大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为凸显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功能,《规划》对首都未来建设进行了空间布局,主要包含九类空间突出、不同领域的国际交往功能:重大外交外事活动区、国际会议会展区、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区、国际交通枢纽、外国驻华使馆区、国际商务金融功能区、国际科技文化交流区、国际旅游区、国际组织集聚区。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可以推动首都国际交往功能的全面实现。
打造世界一流城市,为世界文明与文化成果汇聚与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是首都国际交往中心的发展目标。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升对外文化传播力,就是要不断创新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与北京故事,推动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北京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因此,“面向世界”应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京文化的国际化建设目标;另一方面是北京文化“走出去”,与世界文化交融,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