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卿,朕即刻出征,京都还要依靠各位。”朱由崧转身看向众大臣,微微拱手说道。
这次御驾亲征,朱由崧带上高弘图等一些大臣,以及指挥使马銮和得力锦衣卫。
马士英作为内阁首辅,坐镇京都。
这次左良玉清君侧目标就是马士英,加上让其唯一儿子随行,马士英坐镇京都,问题不大,一定会全力保证后方稳定。
毕竟皇帝一旦败了,左良玉自然不可能放过他儿子,而且还会顺江而下,抵达京都。
“陛下天威,一定旗开得胜!必胜左逆!“马士英躬身回道。
这一刻,马士英终于相信皇帝御驾亲征不是拍脑壳决定,毕竟能够练出如此强军的人,不可能是草包。
马士英仕途这些年,没看过哪位将军能够练出此等军队。
“左逆以下犯上,屠戮百姓,朕贵为天子,代天刑法,以武昌几十万百姓亡魂,以天子身份,向天祈祷,代天行道,咒杀左逆!”
站在城墙上的朱由崧,一把抽出腰间佩剑,举剑指天。
经过御用文人的渲染,朱由崧麾下的舆论系统运作,左良玉在武昌的事迹已经在京都全城皆知,人人愤怒。
“咒杀左逆!”
“咒杀左逆!”
“咒杀左逆!”
闻言,文武百官、城下百姓,纷纷大喊起来。
“出征!”朱由崧一挥佩剑,带领随行人员离开城楼。
这次朱由崧乾纲独断决定御驾亲征,并非一时豪气,而是经过深思熟虑。
现在南明的情况看似形势还不错,坐拥江南富庶之地,拥兵百万,实际上已经危如累卵,就像一栋已经腐朽的房屋,建虏军队只需要踹开大门,整栋房屋就会土崩瓦解。
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多铎率大军南下,摧枯拉朽,所到之处,明军纷纷投降。
从表象来说,南明的覆灭是因为没有一支能战之军,从本质来说,整个国家已经烂完了,所有官员将军离心离德。
朱由崧重生之后,通过上帝视角能看到南明灭亡的本质,但是想要改变这种本质不是一朝一夕,甚至在改变的过程中会出现帝制后期特有的——亡朝廷和亡大明。
但是无论哪种亡,最终来说都是被武力推翻。
武力虽然是表现,却是导火索。
因此,朱由崧重生之后,并没有开海,更没有大刀阔斧的改革,亦或者强力反腐,原因就是担心出现,亡与亡。
对于一个积重难返的病人下猛药,结果很可能就是猝死。
朱由崧反其道而行之,王朝崩溃导火索是军队战斗力不行,那就用超时代的思维和上帝视觉编练一支强悍军队,暂时为王朝续命,等到稳定病情之后,才开始着手治疗。
这就是精兵简政,为什么要先精兵!
穿越这半年的心血就是手上这三万荣耀军,如果荣耀军在战场上失败,那么朱由崧就算一身本事也无力回天,最终下场只有自裁。
让荣耀军固守南京,以逸待劳,再凭借南京高墙和左军决战,或者选择安庆这样的大城凭借守城优势决战。
看似稳妥,实际上风险更大,左军顺江而下,所过之处,劫掠城市,收拢投降明军,形成滚雪球效应,等滚到南京,势力更加强大。
沿江一带都是富庶之地,经过战火的摧毁,以后朱由崧还拿什么来收税,拿什么来对付建虏。
最重要还是人心,如果左军势不可挡,到时候天下人更觉得大明气数已尽,对朝廷更加藐视,更加不听朝廷调令!
崇祯初期,武将对朝廷还是很服从,皇太极第一次绕道蒙古摧关而入,十万建虏和蒙古联军进入大明腹地,崇祯大惊,立刻昭告天下勤王。
当时天下兵马立刻向京都聚集,不少守城将领面对建虏的攻城也是拼死抵抗,鲜有直接投降。
奈何,建虏走了,勤王的几十万军队因为粮草问题,开始搜刮百姓,朝廷根本没办法阻止,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这一次勤王也让将领看到了朝廷虚弱,以至于到后崇祯后期,领兵之人各自为政,就像拥兵几十万的左良玉坐看农民军攻占京都崇祯挂枝。
崇祯时期都这样,更别说北方京都丢失之后,朝廷对于将领就更没有威严,不然左良玉也不会公然造反。
昭告天下勤王,如果没有人来,更加打脸。
就算一些还忠于朝廷的将领来了,这些军队留在京都附近,也是一种不稳定因素,毕竟军队粮草消耗是非常巨大,一旦无法补给,就会演变成一场劫掠。
自古以来,勤王都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董卓就是来勤王,结果演变成了控制朝廷,无数历史证明,一旦朝廷开始勤王,距离覆灭基本已经不远。
经过朱由崧的分析,现在最优解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御驾亲征打败左军,这样不仅震慑那些墙头草军阀,还可以重塑朝廷威严。
配合朱由崧出征就是舆论系统,开始全力运作,首先是皇明报纸上,开篇一个醒目的大标题“天道感应,必咒左逆”。
在各大城市的酒楼,无数说书匠竟然用一模一样的文案,开始绘声绘色的讲述这件事,重点凸出两个关键点,第一是左逆暴行,第二是天子感应天道。
朱由崧为什么要这样做,目的就是利用自己的上帝视角,埋下一系列巨大伏笔。
军队过万,绵延无际!
三万多荣耀军全部出征,因为是在南明复地不用担心被偷袭,所以军队直接排开,铠甲放在马车上,尽量轻装简行。
当然,必要的斥候已经全部撒出去,就连龙牙也被派出。
最为精锐的龙牙当成斥候用就有些大材小用,而是直接派往最前方,协助已经出发的加强团。
绵延无边的队伍之中,朱由崧的銮驾在军队中间靠前的位置。
经过半年的练习,朱由崧马术已经略有小成,不过长途出征,自然不会骑马,坐马车自然舒服了。
宽大的马车,里面铺有松软的棉花垫子,还有小桌,可以一边喝茶,一边看书。
只不过现在官道条件太差,路面坑洼,马车又没有减震,这一刻朱由崧明白,舟车劳顿这个词,坐马车的确很累人,还很影响速度。
天晴还好,如果一旦下雨,官道泥泞,极不利于行军。
在古代行军可是一门学问,没有对讲机,没有通讯系统,想要控制上万人的行军其实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一般一个将军能够把几千人的士兵从A城整齐的带到B城,基本就算是一个合格的将军。
这也是古代行军速度是很缓慢,尤其是在交战区,全副武装行军,就是噩梦。
明军铠甲最轻棉甲也有七八斤,如果锁子甲和板甲就更重,一般二三十斤左右,加上武器,四五十斤。
就像一个人,负重四五十斤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走十几公里,然后在和敌人拼命,那可真是要命。
这也就是古代行军中了埋伏,以逸待劳,很容易被打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