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九江改编(大章)

左良玉投降的36万军队,以马进忠、王允成、卢鼎拒等弃暗投明的高级将领的十万人,加起来一共有接近五十万人。

这五十万人处理不好,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隐患。

朱由崧对投降左军比较仁慈,除了李国英、郝效忠等这一类主观上喜欢屠城、劫掠的将领全部抓起来之外,其余普通士兵基本都没有遭到朱由崧的清算,并且可以让其自由决定去留。

不过还有条件,不能成组织的离开,而且还需要审查,原因很简单,一些将领带领一群士兵离开,没有朝廷供给军饷的情况下,要么落草为寇,要么投靠其他军阀,甚至成为流寇,荼毒百姓。

投降五十万左军,其实愿意离开的不到三万人,明末是大乱世,这些人绝大多数都已经无家可归,有亲人的早就把亲人一起带上,成为随军家眷。

神州大地北方已经被建虏占据,西北流寇和建虏交战正酣,相对而言,南方反而还算安稳,因此,绝大多数都愿意留下。

朱由崧把这四十多万人在自愿选择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

朱由崧并没有接受其他武将的建议,吸纳一些青壮进入荣耀军,现在荣耀军只有三万,人数还是太少了,投降的左军青壮就有十几万。

直接吸纳可以瞬间扩充到十万,但是朱由崧依旧坚持从招募农家子弟,而且不会一次性扩编太多。

朱由崧为什么钟爱农家子弟兵,那是两千年的历史无数次证明,集体作战能力最强就是身家清白的农家子弟,没有之一。

唐朝初期府兵制就证明了这一点,府兵制主要兵源就是关中农家子弟,朝廷给以100亩免税土地,关中汉子一边边种麦子,一边边磨刀。

打仗时候,自备武器干粮,战利品归个人,朝廷只要疆土,这种股份制的分红让唐朝前期疯狂开疆拓土,所向披靡。

苏定方带领这群农家子弟轻松暴打西突厥,农家子弟一个个恨不得首先冲入突厥帐篷抢夺金银,毕竟自家锄头耕牛还压在当铺。

灭高句丽的过程中,直接把敌将首级挂在腰间继续追击敌人,让高句丽皇帝傻眼了,如何能够做到一边打仗,一边挂念家里麦子是否成熟,农忙人手够不够。

后来安史之乱时,府兵制已经崩溃,朝廷花重金训练的职业军人——神策军,除了吃空饷积极之外,战斗力还不行,后来郭子仪为了鼓励军队冲锋陷阵,东拼西凑勉强凑齐敢死队的赏银。

府兵制的崩溃原因很多,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王朝周期律,皇权和依附在上面的势力就像癌症,吸食整个帝国的营养,直至死亡。

府兵制的基础是大量免税农田作为农家子弟的本金,这一点在王朝初期人少地多,很容易实现,但是一百多年后,依附在皇权的势力会把土地也占为己有。

这些癌症可不管农家子弟有没有本金,也不管农家子弟能否吃饱饭,甚至府兵制崩不崩溃都不在意,这就导致了没有足够土地来维持这套府兵制。

古人有云“天下财富共一石,权贵独占12斗,百姓倒欠2斗”,就能够从这句话看出没有制约的皇权会无序的扩张,不断抢夺百姓生存资源。

最后只有一种结果,推倒重来,轮回开启!因为皇权无限制扩张下去,恐怕天下财富一石,权贵独占100,百姓倒欠90斗。

当然,不可能欠那么多,因为冷兵器时代,欠5斗,基尼系数就已经达到恐怖的数值,轮回已经开启中!

府兵制为什么只能在唐初有效建立,到了中期全面崩溃根本原因。也是所有王朝初期的很多好政策,到了中期就会失效。

皇权之下,任何政策,那怕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随着时间推移,最终都会被玩坏,成为盘剥百姓的苛政。

根本原因就是无限制的权利具有天然的扩张属性!这种扩张是无序且不可逆!好比熵增定律,最终走向灭亡,然后重启,开启新一轮熵增!

无独有偶,那支战斗意志超过第三帝国骷髅师的军队,能够承受超过恐怖90%的伤亡的神话军队,也是农家子弟兵。

脱下军装,他们就是在田地里面辛苦劳作的农家汉子,脸上还有憨厚质朴的笑容。

穿上军装,就是死战不退的钢铁雄师。

前有农家子弟打出了一个天下无敌的盛唐,后有农家子弟海外威震世界。

反观唐朝之后的宋朝,因为商业发达,朝廷有钱,实行募兵制,朝廷发工资,也就是职业军人,算是有编制吃皇粮的公家人。

饶是有百万禁军又如何?饶是装备齐全有如何?最终还不是被金军、西夏吊打,还发生世界级笑话——靖康之耻!

左良玉从武昌顺江而下,打到九江,这一带几百公里都被兵祸波及,百姓死的死逃的逃,留下大片肥沃的荒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由崧组建了屯田兵和地方守军两大兵种。

地方守军条件有两个,第一自愿。第二青壮。

朱由崧一贯坚持的精兵路线,军队不在于多,在于精。

需要是能战之兵,敢战之兵,而不是和建虏交战,一冲击溃,掩杀十几里那种清粥寡兵。

专业的事情就需要培养专业的人,训练和农活完全分开,守备部队不需要农时为民,闲时为兵,而是执行严格训练和军纪。

朝廷也会按月拨付饷银和粮草,军饷按照每月1.5两标准。

随军家眷也不再随军,除了参将以上家眷需要进京之外,其余就地安排屯田,淘汰下来老弱也归入此列。

这些随军家眷和老弱就留下来组成屯田兵,分给土地,负责屯田,不需要训练,也不需要对外作战,只需要按照朝廷的要求种植粮食,并且按照十抽五的比例纳粮。

屯田兵看上去和朱元璋初期的卫所制差不多,实际上完全不一样。

首先,土地属于朱由崧。其次,不需要承担任何军事训练和作战。最后,就是按比例纳粮,并不需要纳税和服徭役。

屯田兵名义上是兵,实际上却是朱由崧的佃户。

朱由崧这一波操作,把荒芜的土地私有化,不需要委派地方官收税,不经过户部,直接进入朱由崧的内堂。

“陛下,设置屯田兵圈地,老臣认为不妥,这可是与民争利啊,万一这些躲避兵祸的百姓回来了,看到自己的田亩被征用,他们该怎么办?”随军文官高弘图向朱由崧建议道。

高弘图是东林党的核心人物,也是身居高位的大人物,官至户部尚书,正二品。

换成以前,高弘图绝对不会这么温和的建议,而是直接开喷。

在高弘图看来,这种行为和强盗无异,而且纳税还不进入户部,反而进入内堂,这个内堂就是皇帝的私人腰包。

随军这一段时间,走出繁华安定的京都,看到天下黎明百姓皆苦,兵灾不断,人命如草芥,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良田荒芜,完全就是一幅地狱景象。

这让高弘图有些怀疑自己读的这几十年圣贤书,为天下开太平,却开出了一个地狱。

眼前这个名声不太好的皇帝,却用力排众议,亲征左军,结束了这场兵灾,让富庶的长江流域再次太平起来。

“高爱卿,你听过桑弘羊三问吧?”朱由崧反问道。

“老臣当然听过。”

桑弘扬三问,几乎是所有秦制王朝无解的难题,在朱由崧看来,叫无解的规律更确切。

这三问的背景是汉武帝一生征战,国库消耗一空,为了充盈国库,汉武帝进行了盐铁专营,就是民间不能私自贩盐卖铁,只有朝廷可以。

古代盐铁是刚需,关乎每一个人。盐铁专营之后,盐和铁价格暴涨几倍,甚至十几倍,朝廷赚的盆满钵满,弥补了战争带来的消耗。

当然除了盐铁专营之外,还有强买粮食储备国库,以及形成朝廷垄断专营之上的特权经济,也就是少部分人的狂欢。

强势的汉武帝驾崩之后,朝廷开展一场是否继续盐铁等物资专营的辩论。

天下读书人认为盐铁专业是与民争利,应该废除朝廷垄断,让全民参与,全民竞争,这样就可以降低盐铁这个刚需品的价格,让百姓得到实惠。

桑弘扬没有直接反驳,反而提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帝国运转需要钱,单靠农业税不够,如果没有朝廷专营,钱不够怎么办?

第二,国库没有储备,一旦战争爆发和灾荒,如何应对?

第三,朝廷没有控制这个专营,地方藩镇强大起来,朝廷如何应对?

这个三问,几乎问倒了帝制下的所有精英,历朝历代,都没办法解决。

远的不说,就是朱由崧现在的大明,朝廷已经缺钱缺了几十年,有些地方欠饷欠了十几年,大明的崩溃,很大程度的是财政的崩溃。

汉武帝开启专营的先例之后,历朝历代纷纷效仿,专营的商品也不一样,不过都是刚需,一些朝代取消专营铁,一些朝代增加酒和茶。

不过盐却是所有朝代一直没有取消。

“现在大明遇到的问题就是这个问题!”朱由崧说道。

闻言,高弘图一愣,有些没反应过来。

“爱卿可知,历朝历代都搞专营,可是到了最后,还是没钱?”

大明也是搞专营,但是到了后期,连发军饷的钱都没有。

不仅是高弘图不明白,在场的文官武将也不会明白,朱由崧继续解答道:

“朝廷专营的确可以充盈国库,同时也会形成特定的利益集团,这些集团会不断地膨胀,专营的利益大多数都被这些权贵集团吸走,最终能够流进国库的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