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李伯阳虽然已经三岁半,身高也接近了一米。
但相较于飞来峰上那些鬼神雕像,孩童模样的他还是显得如同蝼蚁般渺小。
远远望去,那些鬼神雕像屹立于云雾之间,背靠着飞来峰的山崖峭壁,颇有一种俯瞰众生的感觉。
而在这些鬼神雕塑之间,一个直通山体内部的崖洞赫然矗立在山神庙的后山小径上。
“让我看看,这次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吧?”
站在那个崖洞外,孤身一人的李伯阳从口袋里掏出了天命骨甲。
只见其将那天命骨甲轻轻往上一抛,在得出了此行没有什么危险后,方才小心翼翼地走入那崖洞之中。
在得到天命骨甲这三年的时间里。
李伯阳基本上已经养成了不管做什么事,都得先算上一算的习惯。
虽然李伯阳并不是那种笃信“天命不可违”的信命者。
但是在做事之前算一算吉凶,做好充足的准备,还是让李伯阳避免了许多没必要的麻烦。
也是由此,李伯阳才终于明白为什么前世古典神话中的那些厉害角色,总是喜欢做事之前先算一算天意了。
无他,纯粹好用而已!
当然了,李伯阳这三年间已经通读了《卜秘九章》。
所以他对于天命骨甲的运用,自然不像兮萝那样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刚刚看似只是在占卜吉凶,实际上李伯阳已经运用了《卜秘九章》上的知识,对崖洞的山貌地势,以及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都做了预测。
天命骨甲本质上只是在矫正李伯阳的判断,确保他的判断并没有出错。
一旦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李伯阳也能够以最及时、最正确的手段去应对。
换而言之,天命骨甲在差生手中只能够做判断题。
但在优等生的手里,却可以做最复杂的应用题。
“那娃娃……胆子真是越来越大了。”
直到李伯阳的背影逐渐消失在了崖洞之中,兮萝才悄然出现在了他原本站着的地方。
虽然李伯阳接触到崖洞只是个意外,但兮萝始终都没有任何疏忽。
因为只有她才知道,被关在崖洞内的存在是有多么的恐怖。
相较于崖洞内的存在。
那些被封印在飞来峰上的鬼神们,简直可以说是如家禽一般温顺、无害。
就算是千年前的淮江女巫,也并非是以硬实力将其封印镇压。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李伯阳在意外发现了崖洞后,并没有出现什么兮萝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相反,兮萝很怀疑李伯阳某些惊为天人的想法和行为,其实都是受到了崖洞内那恐怖存在的启发。
不然李伯阳这短短三年的成长速度,真的很难让人相信他还只是一个三岁半的孩童。
………………………………………………………………………………………………
崖洞内,幽静的狭窄过道中。
李伯阳脚步轻盈地在其间穿梭,似乎完全没有受到这种黑暗环境的影响。
而在李伯阳的眉心处,那已然张开的竖眼回答了他为什么没有受到这种黑暗环境的影响。
不仅如此,李伯阳甚至还能够清楚地看到过道两侧那惟妙惟肖的鬼神雕塑。
相较于外面崖壁上的那些鬼神雕像,这里的鬼神雕像并不算高大。
最高的也不过六、七米,矮一些的甚至只有两、三米……
最关键的是,崖洞里的这些鬼神雕像并不狰狞,反而如同真正的神像般给人一种威严肃穆的感觉。
滴答……滴答……滴答……
一路穿过那些庄严的鬼神雕像,李伯阳直到听到了一阵清晰的滴水声,这才逐渐停下了脚步。
这里是崖洞的尽头,山泉清水顺着钟乳石滴在一旁的岩池中。
而在那岩池附近,一条被锁链拴住的大黑狗正在酣睡,全然没有注意到李伯阳的到来。
“咳!”
直到李伯阳轻轻地干咳一声,正在酣睡的大黑狗方才从睡梦中惊醒。
哗啦啦……
从山岩中延伸出来的锁链被它这么一拉扯,瞬间发出了杂乱的碰撞声。
那并非一条锁链。
五条锁链分别锁住了大黑狗的脖子和四肢,让它连个翻身都困难。
“小鬼,你是什么时候来的?”
睁大着自己的那对狗眼,大黑狗的声音显得低沉而沙哑。
“刚来,就在你醒过来的前一秒。”
十分熟练的来到了大黑狗对面的一个石岩附近,李伯阳的满头赤发瞬间燃起了火光。
在那赤色火光的照耀下,崖洞深处竟然被照亮的宛如白昼一般。
而就在那占地不过十平方米的石岩上,一颗颗尚未发芽的水稻种子正整齐的排列着。
“这次的种子还行吧?”
见状,大黑狗也缓缓站起身来。
这石岩上的种子并不是普通的水稻种子,而是李伯阳精心挑选过的粒大饱满的种子。
李伯阳前世并不是什么农业专家,也不懂得什么杂交技术。
他只是看着李家村辛辛苦苦忙碌一整年,最终亩产却不到一百斤的收成,总感觉自己应该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至于提高亩产的办法?
无外乎改革耕种方式,以及挑选最适合的良种。
说句实话,李伯阳并不知道曲辕犁的结构,也不认为照搬前世的那些农具就能够大大改善李家村的情况。
毕竟李家村可是连一头牲畜都没有,纯凭人力根本就提升不了多少开垦效率。
好在这是一个神明真实存在的世界,而李伯阳恰巧又与兮萝这位山神的关系还算不错。
所以在李伯阳死皮赖脸的硬磨之下。
每年开春之时,兮萝都会无奈的把“牙豚“的使用权暂时移交给对方。
除此之外,李伯阳还会专门挑选一些土地比较肥沃的地方,帮助村子里的人驱逐盘踞在那里的野兽精怪。
因此在短短三年不到的时间里,李家村的人均耕种面积就翻了近一倍。
可这也已经是极限了。
在缺乏更先进农具帮助的情况下,一个人再怎么精耕细作,最多也只能同时照顾七、八亩地。
如此一年下来,累死累活的也才堪堪达到了温饱线而已。
所以自然而然的,李伯阳想起了前世大名鼎鼎的杂交水稻。
比起这个时代的人,李伯阳最起码知道什么叫做良种,也知道该怎么挑选出合适的种子用于来年耕种。
别看这只是一个常识。
但据李伯阳观察,李家村可没一个人懂这点。
别说是专门挑出那些颗粒饱满的种子了,他们明年需不需要去别家借种都是个问题。
就连一向表现的很精明的陈芸,都是在李伯阳的提醒下,才意识到那些颗粒饱满的种子来年可以种出更多的粮食。
☞☞月票☜☜/☞☞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