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46

美国人很喜欢夸人,即便是陌生人。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还有些不习惯,经常走在路上,迎面走来的路人很自来熟地开口就说:“Nicedress.(shoes,coat,hat……)”(裙子,或者鞋子,大衣,帽子等等真好看)。

还有很多人会追问我衣服鞋子在哪里买的,我趁机推广了一波国内大淘宝。

在又一次我们走在街上,我被路人夸奖以后,我很臭美地和Z先生说:“看来我很符合欧美人审美。”

Z先生切了一声:“他们没见过世面而已。”

终于有一次是Z先生的穿着被人点名表扬,他反过来和我炫耀。

我回头看了一眼他那天的穿着:“你今天这身衣服都是我买的,谢谢。”

……

我到美国半年后,最想念的居然是故乡的……辣条。

想到在床上打滚的那种。

那时候波士顿的超市还没有辣条卖,后来感谢微博爸爸全网弘扬外国人有多喜欢吃辣条,以及辣条在美国亚马逊上卖得多么昂贵。

中国超市的老板们都发现了商机,留学生们才终于有了口福。

但在辣条空降美东的前一年,我想得每天刷微博看到图片都流口水。

有一天,我在健身房锻炼。

Z先生抱着个小纸箱子神秘兮兮跑进来:“你猜这是什么?”

我瞟了一眼,不得了,从中国寄过来的箱子。

“你买了什么?要从国内邮过来?”

Z先生拿钥匙划开,里面整整齐齐躺了九包不同口味的辣条。

“啊啊啊啊啊。你是不是哆啦A梦!你怎么知道我超级超级想吃辣条。”

“你天天在床上打滚喊辣条,整栋楼都知道了。”

“邮费会不会比辣条还贵啊?”

“不知道。文马给你寄的。”

文马是Z先生的高中室友。

我俩看了下邮戳,寄了两个多月才到。还好辣条没过期。

辣条躺在箱子里闪着金光,我赶紧给捂上:“快挡着,给同学看到了,肯定被一抢而光。”

我们护送着宝箱回家,关上门在里面吃。

而且特别有计划,隔多久吃一袋,每次只能吃多少。就差没拿称量了。

剩最后一包的时候,它静静躺在我的书桌上,每天诱惑着我。我流着口水,掐着手指头算日子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开这一袋。

“我可不可以今天吃啊?”我向Z先生打口头报告。

“哎。你吃吧吃吧。败家娘们儿。”

……

在美国虽然大多数商品的价格算上汇率都比国内高很多,但也有一些本土品牌比国内便宜很多。

比如说星巴克,号称美国避风塘,简直比避风塘还便宜。

要知道小时候,星巴克在我们心中可是装逼圣器。是只有偶像剧里的人才会喝的咖啡。

早几年,我们所在的十八线小城市连一家星巴克都没有。

一直都上大学之前,这家店对我们来说都仅仅存在于电视剧和小说中。

还记得读高中的时候,有一回Z先生去外地玩,不知道谁给他买了一瓶星巴克,玻璃瓶装的那种。

他一路都没有喝,兜在口袋里带回来给我。

他献宝一样拿给我说:“有个叔叔给我买的,我想你肯定喜欢就带回来给你了。我都没喝过呢。省给你了。”

我跟个乡巴佬一样拍了好多照片,然后和Z先生一人一口分喝完了。

我们来美国第一次去的美国超市是stop&shop,那天刚好碰到星巴克在打折。

4件装才7美金,一瓶不到2美金。

我和Z先生像发现新大陆一般,每个味道都买了,抱了好几箱回去。放在冰箱里,喝都喝不完。

长大后才知道,世界上高档的咖啡比星巴克要好得多,咖啡现磨比瓶装要好得多。但我这辈子喝过最好喝的永远是Z先生揣在口袋里带回来的那一樽。

……

我和Z先生出国之前都是从未进过厨房的人。

来美国以后,我每天听到最开心的一句话就是:“我给你做吃的去……”

还有一句:“碗放着,我来洗。”

后来我自己爱上做菜,每天换着花样做两道菜,Z先生就再也没进过厨房。

有时候我让他去做个菜,他就会撒娇说没有我做的好吃。

回忆当初初来美国的时候,Z先生是何等贤惠。

果然男人不能惯,越惯越浑蛋。

……

我们从南方的城市来到美国东北部的波士顿生活。

来的第一年我们就碰到了号称美国百年难得一见的暴风雪。

周五晚上,我们去邻街的电影院看电影。

去的时候地上还只是薄薄一层小雪,电影看完出来已经变成铺天盖地的大雪。

雪还在持续下,我们顶着大雪往家的方向走。

走到一个路灯下的时候,我见光线很暖,衬得整个街道的氛围都很温馨,便和Z先生说我们来拍个照吧。

我们站在昏黄的街灯下拍了好几张照片。

只不过待了短短几分钟,我们头上就落了一头的雪,连发丝都开始结冰变硬。

Z先生顺手去拍我头顶的雪,我叫他别动。用镜头拍下了这一幕。

我把照片拿给他看,镜头里大雪纷飞,暖色的灯光照在雪地宛如一个童话世界。空无一人的大街上只有我们两个“满头白发”的人。

“你看,这样我们是不是就算一起走到‘白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