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学生

1843年11月21日,圣彼得堡严酷漫长的冬季即将来临,沙皇尼古拉一世也即将伙同一群贵族,在辉煌明亮温暖的冬宫里,忧心忡忡的对沙俄的命运展开痛苦的思索。

而同样在圣彼得堡中,在码头,在街区,在酒馆,在妓院,工人继续折腾着石灰浆、脚手架、砖头,衣衫褴褛的乞丐将蜷缩成一团,用破麻布向整个俄国的冬天发起挑战。

靠酒精麻痹掉生活的醉鬼们带着令人作呕的臭味,污染着圣彼得堡的街道,唯独妓女们的身体依旧带着热气,试图温暖自己的家庭和逐渐腐朽的生活。

他们对沙俄的命运没有丝毫自觉,只顾抓着身边的一丝一缕。

米哈伊尔·罗曼诺维奇·拉斯科尔尼科夫不是这其中的任何一员,但随时可能面临比他们还要艰难的处境。

毕竟他是大学生。

还是即将因为付不起房租而被扫地出门,被赶进沙俄的冬天的大学生。

我上早八!

这天一早,米哈伊尔就从自己那间一不小心就会撞到头的鸽子笼里溜了出来,出来前他刻意观察了一下周围,于是还算顺利的避开了自己那一不小心就会碰到的女房东。

米哈伊尔现在所在的这间斗室,是一幢很高的五层公寓的顶楼,就在屋顶下面,与其说是房间,不如说像口柜子。而女房东就住在楼下一个单独的套间里,每次出门,他都得经过女房东的厨房,厨房大门敞开,且正对着楼梯,稍有不慎就会碰到。

米哈伊尔不怎么怕房东,但他确实是已经欠了房东一屁股债,一旦房东开始认真考虑让他继续住下去是否还有必要,那么米哈伊尔被赶出去是迟早的事。

可以说,米哈伊尔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若非如此,这个倒霉蛋也不会因为一场热病,悄无声息的死在了自己那间棺材般的斗室里,然后让一个来自后世的灵魂重新开启了一段新的生命。

坦白说,如果有选择的话,就算是让现在的米哈伊尔既出生于大富大贵之家,同时也英俊潇洒,多才多艺,那他也是十分愿意的。

可惜世上很少有这种好事,坏事倒是层出不穷。

落到穷人头上的坏事就更是数不胜数。

用力裹紧自己破破烂烂的衣服,米哈伊尔朝着跟同学约好的地方走去。

虽说他也是个倒霉蛋,但他后世毕竟是专门研究俄国文学的硕士,同时现在记忆力似乎也得到了加强,因此如今的处境虽然困窘,但也并非没有翻身的机会。

想到这里,米哈伊尔就忍不住用力摸了摸揣在怀里的稿件,生怕出什么意外将他最后的希望也给毁灭掉。

就在一周前,短暂的错愕过后,米哈伊尔就不得不考虑起了生存的问题。

1843年,冬天的圣彼得堡,倘若没有一处容身之所,轻而易举的就能把米哈伊尔给冻得邦邦硬,然后被人嫌弃的拖走,等待着被集中处理。

好消息,这年头比较文明,没有器官买卖。

坏消息,容易被当成垃圾一样焚烧,然后飘荡在圣彼得堡的臭水沟里,或者是混在空气里,让一些倒霉蛋过一遍肺,加重本就因为严寒而颇为严重的肺结核。

米哈伊尔不想受到这样的待遇,那就只能想办法自救,一番思索和观察过后,米哈伊尔只能是凭借脑中的那些记忆写起了小说。

坦白说,如果能有其它选择,米哈伊尔是万万不会走上写作这条不归路的。

关于作家和知识分子会受到怎样的待遇,这确实得视年代而定,大部分时间,所谓的作家和知识分子都是统治阶级的眼中钉,是下层民众眼中的寄生虫。

上层的人有时候厌恶他们管不住自己的嘴,于是就挥舞着大棒在物理层面上让他们闭嘴,下层民众很多时候更是不觉得这些动动口写写字的人有什么用处,时机一到,准会想做点事情给这些人一点颜色瞧瞧。

很不幸,沙皇尼古拉一世时期,俄国正处于‘蒸蒸日上’的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发展掩盖了矛盾已经十分剧烈的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

从尼古拉一世的角度来看,你们难道看不见我沙俄正蒸蒸日上、一往无前?

如此辉煌的成绩,一个个为什么还要说三道四、喋喋不休乃至发动什么武装起义?

刁民!全都是刁民!

根本看不到沙皇为了帝国是何等劳苦!

总之,自1825年血腥镇压了一批进步军官的武装起义后,俄国国内的风声就一直很紧,如果米哈伊尔没记错的话,这一时期在外交方面,尼古拉一世加紧对于欧洲革命运动的镇压,俄罗斯也因此获得了‘欧洲宪兵’的美誉,等到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后,俄罗斯随即颁布了严厉的报刊审查法令,被世人称为“铸铁般的报刊审查制度”。

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一大批作家学者都遭到迫害,有些过度参与的作家,像是于1847年加入了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陀斯绥耶夫斯基,正是因为在其中讨论社会改革,在1849年以“反政府活动”罪名被捕,判处死刑。

尽管最后行刑的关头得到了沙皇尼古拉一世的赦免,而且沙皇尼古拉一世未必真有杀他的意思,多半只是吓唬一下。但只要是个正常人,遇到这种事情,整个人多半也是已经被吓废了,再也不敢掀起任何风浪。

陀斯绥耶夫斯基可能不是常人,但米哈伊尔绝对正常的不能再正常。

总之,在如今这个时期开始写作,基本上就相当于49年入国军,干的那都是杀头的活。

但是要是真让米哈伊尔去捧那些贵族老爷们的臭脚,那估计也是万万做不到的。

老子可是人民群众啊!

后面的事暂时不去多想,只说现在的话,还是得先写点东西赚点稿费应应急。

于是,根据脑中的记忆,米哈伊尔忍饥挨饿,花了快一周的时间,总算是完成了怀中的这部作品。

为了安安静静的完成这部小说,米哈伊尔几乎已经花光了兜里的最后一戈比。

事到如今,他所有的希望都在这部小说上了。

而写是写完了,如何投也是一个大问题,好在原主虽然是个倒霉蛋,但作为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含金量还是不低的,接受的是高等教育,接触到的都是最新的思想,就连身边的同学,一个个指不定也就跟哪位大人物沾亲带故。

恰巧,米哈伊尔的其中一位朋友认识一位似乎比较有名的诗人,完全可以为他做一个引荐。

于是米哈伊尔走在了这块肮脏的街区,闻着众多的小酒馆传来的作呕的臭味,撞过一个又一个醉鬼,偶尔还能看到一两个妓女无精打采地卖弄着风情。

米哈伊尔感受着1843年的沙俄,感受着那个以前只存在于书中,那个严酷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