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反响热烈

元旦文艺汇演举行的时间是下午,不是后来更习惯的晚上。

这个时代交通不便,又是冬天,元旦文艺汇演如果放在晚上举行,就是提前到六点开场,结束之后也要九点多了,时间太晚。

这个时代没有什么夜生活,七八点钟就上@床睡觉是普遍现象。

就是后世被绝大部分年轻人摒弃的电视,这个时候也才刚进入普通人的生活,电视机的全国保有量只有几百万台,其中99%都是黑白电视机,彩电占比不足1%。

这个时候家里的“三大件”,指的还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要再过两年,“三大件”才会变成彩电、冰箱、洗衣机。

此时拥有电视机的家庭,百分之95%都在城镇。

赵风华家在沪海这样的大城市,都已经属于中等家庭了——大哥二姐都已经结婚单过,父母和赵风华都有工作,已经不是双职工,而是三职工——现在家里旧“三大件”已经齐备,但是新“三大件”还一样没有。

12月31日早上上班到岗之后,像赵风华这样有演出任务的职工,就汇集起来,先行前往XH区大礼堂,为下午的正式演出做准备。

中午,厂里专门为演出队准备的盒饭,规格很高,两荤一素。

沪影厂的生活标准,相对来说已经算好了,但是中午厂里食堂做的饭菜,也很少能见到荤腥,平均一个星期能吃到一回肉,就已经是高标准了。

有演出任务的这一百多人,也没有什么演出费、补贴什么的奖励,能有这么一顿油水足的午饭,大家都已经很高兴了。

要说赵风华回到这个时代,最大的不适应,就是吃。

家里三职工,赵凌岳和谈丹琴的收入还相对比较高,就算每个月要补贴给大哥家一些,剩下的也足够家里顿顿都能吃肉。

可是,这个时代,不是有钱就能买到肉。

现在还是凭票供应的时期,每个人每个月的肉票都是定量的,没有肉票,再有钱也买不到肉。

经历过后世的物资丰富,回到这个物资匮乏的时代,赵风华嘴再馋也只能忍着。

他的工资虽然每个月要被母亲谈丹琴扣掉10块作为上交给家里的生活费,但是第一个月剩下的8块都花不完,调岗到编剧室之后,工资提到每个月23块,每个月多了5块,就更花不完了。

而且他的稿酬,谈丹琴也允许他留在自己手里。

不过之后要是拿到编剧费,肯定就不能留在手里了,一个五万多字中篇小说的稿费才两百多块,一部电影的编剧费,按照国家规定是800到3000块,再过两年还会调整成2000到5000块。

两百多块的稿酬,留在赵风华手里,花了也就花了,上千块的编剧费,就是大钱,留在才二十多岁的赵风华手里,谈丹琴不能放心。

赵风华对此没有什么意见,他本来就要攒钱买房。

其实赵风华重生回1979年,对赵家来说,有一个利好——沪影厂为了缓解厂里职工的住房困难问题,向上级申请到专项资金,向政府申请到地皮,正在修建沪影新村。

沪影新村规划建设21栋住宅楼,建成之后能够提供400多套住房。

因为资金是分批拨付,所以建设进程也是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的6栋住宅楼已经建好,第二阶段7栋住宅楼计划在1980年内建成,第三阶段8栋住宅楼计划建成时间最晚不能超过1982年。

上辈子的赵风华,因为进入沪影厂之后,先做了三年仓管临时工,转岗成道具师之后,又实习了一年才转正,正好错过了沪影新村的分房。

谈丹琴本来以资历论,是有分房的资格的,但是为了把赵风华弄进沪影厂,欠下了人情,他们家又不属于住房困难户,所以也没有分到房。

沪影新村的住房虽然以四五十平米的小户型为主,修建得又比较早,居住条件并不算特别好,但是总比赵家现在住的石库门里弄的条件要好很多。

而且,后来只需要一两万块就能买断的产权,几十年后均价能涨到8万一平米,四五十平米的小户型总价也有四五百万!

虽然重生回来的赵风华,肯定不会缺钱花,但是像这样送到手边的资产,该争取还是得争取!

连谈丹琴都不能让她再发扬风格。

第一阶段的6栋住宅楼,赵风华就算现在已经成为厂里的重点培养对象,也赶不及了。

明年就能建成的第二阶段7栋住宅楼,大概率也赶不上,因为想要分房必须得先解决编制。

第三阶段的8栋住宅楼,无论如何也不能错过。

其他暂时错过也没有太大关系,因为厂里会预留下几十套房子,用于奖励为厂里做出突出贡献,却按照资历排不到分房资格的人。

张瑜凭借《庐山恋》和《巴山夜雨》获得金鸡、百花双料影后之后,就被奖励了一套住房。

龚雪也在凭借《大桥下面》获得金鸡、百花双料影后之后,被奖励了一套住房。

不过上辈子她们都没有等到沪影新村产权买断,就去米国留学,并留在那边了,分给她们的福利住房自然也就被沪影厂收了回来。

赵风华的编制问题就算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也可以争取对厂里做出特殊贡献,获得奖励住房的机会。

厂里的福利分房赵风华要,买房的机会赵风华也不会错过。

他要买的当然不是普通住房,而是从清末民国时期传下来的小洋楼!

沪海的小洋楼,和京城的四合院,可以说是重生穿越小说男主角的标配,赵风华当然不会甘心落于人后。

小洋楼与四合院,80年代的房价,相对于几十年后的价值,简直是白菜价!

不买白不买!

赵风华写小说有稿酬、做编剧有编剧费、做导演有导演补助,做演员也有补贴和奖励,收入水平在80年代绝对高人好几等。

这个时候把钱存在银行是最傻的选择。

作为体制内人员,暂时又没有其他投资方式,买房可以说是最稳妥的保值增值手段。

钱多的实在花不完,还可以买点古董。

沪海也有友谊商店、华侨商店,也能够收罗到不少古董。

而且,赵风华身为文艺界人士,未来去京城与同行交流的机会不会少,也可以趁机收刮。

下午两点钟,沪影厂元旦文艺汇演正式开始。

赵风华担任主唱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被安排在文艺汇演的中后段,被寄予掀起整场表演高@潮的厚望。

这首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歌曲,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如愿成为整场表演中观众反应最热烈的节目。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原曲只有不到两分钟,作为一个单独的节目显得有点短,于是在表演的时候,全曲一共表演了两遍。

等唱到第二遍的时候,因为节奏简明,歌词直白,有些观众已经能跟着唱了。

就在这场元旦文艺汇演举行的前几天,央视播放的风光片《三峡传说》中的一首插曲《乡恋》,响彻大江南北,成为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首流行情歌。

《乡恋》的歌词,和后世的情歌相比,其实十分朴素,只出现了几个诸如“深情”、“情爱”、“美梦”之类的字眼。

就这已经刺激到卫道士的神经,歌曲才发表短短几天,评论已经铺天盖地

《乡恋》发布之后,很快就被封杀。

不过这个所谓的封杀,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就是不允许公开表演。

实际上这首歌后来磁带发行了不知道多少,不过碍于只能偷偷听,就像有些神通广大的人已经在听英文歌和邓丽君的《甜蜜蜜》一样。

直到三年后的央视春晚,《乡恋》应广大人民群众所请,正式表演,所谓的封杀才被实质性解除。

赵风华的这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完全没有封杀的风险。

沪海电视台、沪海人民广播电台,以及沪海的各大报纸,都报道了沪影厂主办的这场元旦文艺汇演,《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自然成为报道的重点。

这首歌也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沪海人民广播电台点播率最高的歌曲。

并随着沪海人民广播电台的信号,传向更广阔的天地。

正在沪海第四师范学校音乐专业就读的殷婷如,也是在沪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里听到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首歌,十分喜欢。

和赵风华一样生于1956年的殷婷如,高中毕业之后和那个时期的年轻人一样下乡插队,不过在1977年高考恢复的时候,她就凭自己的本事考上了沪海第四师范学院(沪海师范高等专科学院的前身)音乐专业,今年已经她入学的第三年,明年6月份就将毕业分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