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怡园艺话(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丛)
- 郭怡孮
- 9740字
- 2025-03-31 11:23:25
父亲晚年的联语
我的手头放着一本《知鱼堂联语》,这是二哥和四弟收集父亲所书对联,精心编纂整理而成的。这些对联虽然并不完全是父亲自撰,但却比绘画更加全面反映出他的思想、他的襟怀。尤其是晚年逆境中所书的上百副对联,更展现出他对国家、对事业的忠贞,他对苦难、对病魔的态度。今天我从他晚年所书联语中撷取部分,就我所知加些注解,以方便读者感知一位艺术家在他最后生命历程中的文化追求。
归欤风雪两间屋,老矣江湖四十年。
父亲1969年最后一天被命“疏散”回里,从此园名“疏园”,自号“散翁”。他是带着痛苦、屈辱和失落,拖着病体回去的,这让他想起了清初“扬州八家”之一、号称“一臂思扛鼎”的高凤翰。当年诗书画印全才的高凤翰在泰州做一个小官,却因被诬系狱,右臂病废,以顽强毅力坚持用左手继续创作,书画益奇。当高凤翰在江南辗转十四年落拓回乡时,写了一首诗,其中有“归欤风雨三间屋,老矣江湖十四年”一句,述说当时的仓皇心情。父亲对高凤翰非常熟悉,曾撰写《高凤翰评传》,对其生平、艺术、交游、思想深入研究,当然知道高氏最后托身乡里,整理荒园,搭建“半屋”,苦研艺事,饿病而死。这与父亲晚年何其相似。父亲回到家乡的时候,随身除临时申请发还的衣物用具之外,只剩十几种难以割舍的花木,而等待他的只一间小屋,还是个套间,后来无处作画,又盖了一间小画室。至于说“四十年”,父亲自注,“予自庚午负笈沪渎,至己酉冬始自京华东归”。父亲是1930年离开家乡去上海求学,投入时代洪流,追求进步,到1969年被遣返回乡,整整四十年的人生风雨轮回。
高凤翰与郭家祖辈深有交往,他晚年在给郭芸亭画的一幅《春山杏雨图》上题:
当秋写怀人,却借春山好。杏雨带云流,低徊萦春草。中有故人心,望望在远道。多地拖行云,相思寄缥缈。
春山杏雨图,寄芸亭四弟,久别言怀并题小诗寄意。乾隆丙寅九月望后,南阜学兄胶州高凤翰六十四岁痺人左手写意并识。
自丁巳废右以来,久不能作此细笔,兴至偶然为好友破格为之,凤翰左手又记。
高凤翰与郭芸亭曾一同师事安丘张氏学习篆刻,据说他来过潍县,对当地金石书画影响极大。父亲年轻时就喜欢高凤翰,研究高凤翰,当时高氏的生卒和许多作品都是父亲考证挖掘出来的。高凤翰又是郑板桥的同道好友,而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与郭家最为亲密,罢官后曾住在郭家。高凤翰晚年举家借债度日揭不开锅时,郑板桥还曾赠金相助。
父亲非常喜欢高凤翰的诗,曾撰文评价:
南阜诗格甚高,造诣如海之博渊,出语气意豪,无瑟缩寒峭气,浑沦天真,可见其功候之深。其七古五古,上追中晚唐人,律诗则多学宋人苏东坡、陆放翁,近人又极喜渔洋、山姜诸家,刻意模仿,其浑朴吐属,又远在王氏之上。
在回乡后的第一个新春,父亲将离开二十年的旧居初步整理,心情平复,一扫“文革”以来的屈辱和不堪,重新开始他的笔墨生涯。此时他写了很多高凤翰的诗句,如:
野烧痕如大泼墨,断崖皴是小矾头。胶西高仲子句。庚戌岁始,风日暄妍,味蕖乘兴。
石借云烟成动荡,树因摧折得离奇。高仲子句。庚戌清明前五日。
风传林响薄云过,雪引山光逼眼来。南村律句厚重真率,拟之渔洋、山姜,殆无愧色。庚戌清明节,味蕖归潍上故里。
松盘曲涧文心活,冰裂飞泉笔力遒。南阜律句平易近人,不假雕镌,意在唐贤左右。庚戌清明时节。
父亲刚回到家乡的时候,苦于手边无书,写信给子女索要书籍,除去他自己的著作外,更点名诗集,他要在吟哦声中,向前贤汲取力量。西园之后是疏园,散翁前驱是放翁。父亲钦佩的高凤翰、郑板桥诗作都学陆游,父亲也极喜陆游的诗。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放翁既雄浑豪放、沉郁顿挫,又天真浪漫、出语清新,有时因避免罗织,诗作常入无人之境。父亲也是很看得开的人,当年房屋归公、家产散尽他都平静对待,因此他晚年写得最多的是放翁的诗句: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放翁长于律,无语不新而不事涂泽,俊章名句,令人应接不暇。庚戌岁旦肄字。
数点残灯沽酒市,一声柔橹采菱舟。放翁七律清新婉约,画意盎然,可与晚唐诸子并驱。庚戌元月三日,潍上旧居灯下肄字。
关关幽鸟将雏语,簌簌新篁解箨声。剑南翁诗律静细,妙造自然,使人从天籁中去领悟音节,所谓“声备宫商”者也。庚戌人日,读宋人诗集摘出此联。
紫蟹迎霜盈径尺,白鱼脱网重兼斤。陆放翁示客,书罢老饕馋涎三尺矣。辛亥春分后一日。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摘陆剑南句,写景明丽如画,南渡后一人而已。辛亥二月二十一日。
红蕖绿芰梅山下,白塔朱楼禹庙边。放翁遣词用句,五雀六燕铢两悉称,可谓自然如画,代不数人也。辛亥花朝。
缕金羯鼓龟兹乐,镂玉琵琶逻娑槽。龟兹,汉西域古国名,即新疆库车县地。逻娑,一作逻逤,或作逻些,唐时吐蕃之都城,即今之西藏拉萨。放翁从军川陕,故诗句每多军乐中豪壮捷疾之音也。辛亥二月。
父亲对放翁诗句的热爱,贯穿了他最后生命的全程,他细细品读,从中汲取诗思,汲取力量,“散翁”与“放翁”心意想通,这里不仅仅有他们对文化、对生活的理想,也寄托着他们无法实现的壮怀。
千里寸心长炯炯,念年两鬓漫苍苍。余自庚寅至京华,岁庚辰始东归潍上,一旦离去,衷心怊怊。

郭味蕖所书联语:缕金羯鼓龟兹乐,镂玉琵琶逻娑槽
由京返乡,对父亲来说是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他1951年受徐悲鸿院长之聘入职中央美院,开启了他为民族文化奋斗的二十年,其中不论有多么艰难,他始终满腔热忱,忠心耿耿,但此时,有多少希望就有多少失望,归里后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难道国家就不用我们了吗?好在此时他不用再写那些违心的交代了,他又可以拿起笔抒发衷怀。
宅壁藏科斗,山川得鼎彝。庚戌岁始。
静检羲轩册,浓熏班马香。庚戌岁始。
这都是父亲曾收藏过的对联,父亲是鉴藏家,可他的收藏,连带他的书画录,早在“文革”之始即被收没,此时他想再看一眼已无可能,但这些联语深深印在父亲的脑海里。上一联是陈介祺(簠斋)所作,后一联为郑板桥所书。陈簠斋是我母亲的高祖父,当年他由京返乡时的心情应该也是苍凉的,但亦是坚定的。他回到家乡,一心治学,成为海内宗仰的金石学者,将清咸同以来的金石学研究推向了最高峰。这种金石学术之风,一直影响到父亲的治学。
“科斗”,这里指科斗文;“羲轩”,指中国上古时代的始祖伏羲和黄帝;“班马”亦称“马班”,指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司马迁编著《史记》,班固编著《汉书》,皆为中国史学奠基之作。此时父亲要以前贤为榜样,努力问学了。
竹径放脚,茅屋牵梦。
这里的茅屋,是父亲于1970年夏天修葺的小画室,他自言“于屋后隙地辟为花篱,新葺茅椽二间,聊避风日”,又自题“爱此茅堂入竹深”。父亲一辈子喜欢种竹、画竹,他把北京的家就称作“竹屋”,他亦曾在画上题:“余种竹五十年矣,溶溶漾漾之意,不觉奔来腕底。”
父亲晚年回到家乡时,故园早已被七家划分,只给他腾出一间作为居室,苦于无处作画,他便在北窗下搭建茅草画室。父亲在家书中说:
潍家中后院,我回后又重新葺茅,现已完成,可望无大雨时不漏矣。现已油漆完了,屋顶盖麦秸,呈赭黄色,檐角十二个并檐板全用老僧衣色油油了,窗门同一色,墙为白色,墙基抹洋灰,窗台用洋灰,檐下坐砖檐二层亦用洋灰,全体看来色彩尚称大方朴素。惜无洋灰,土地尚未弄好,因此浮棚亦不急着糊了。现已油好门窗,糊了窗纸,又油了窗纸,朝旭初上,屋内明敞舒适,你们回来时可住,亦可做炊屋,计全大约八米见方,不大亦不小也。
又说:
近南墙根已平好朽土,新购玉簪二株已栽好;想竹醉日时,移竹一二丛,已与人家说好。这样有竹影扶疏,门前有柳,池中有荷,你母又要种扁豆与串红、石竹等。唯潍坊芭蕉已近断种,昨日又去公园询问,说只有一株留种矣。看来要由北京移植矣。
父亲极喜芭蕉竹子,早年在画上题:“时雨夜过,斗室烹茗,写蕉竹,极人生之乐事矣。”此时的蕉竹图则题:“一声复一声,茅椽听风雨。”蕉竹在他心中赋予了别样的意义。晚年他的身边,只有竹子没有芭蕉,因此他又写道:
喜看阶下千竿竹,虚心高节是吾师。辛亥潍州寒食邻家移竹归来乘兴一挥。
漫喜学种竹,深悔不读书。
郭家祖祖辈辈都是读书人,父亲也是一辈子发奋治学,但越老越觉得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他曾自撰一联:“三百千千从未读,愧愧年年作画师。”自注“村塾中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谓之村书,俚称‘三百千千’”。父亲是谦诚的人,就连他晚年所书的对联上也大量写上“味蕖肄字”,也就是学习写字,学习用字。他非常重视学习,也督促我们抓紧时间学习,强调“爱日”,即抓住每一天。他晚年正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顽强毅力刻苦治学的,他在家书中说:
我近中盖屋已完了,想开始做点业务方面工作,整理过去之写生画稿,继续前已整理了一半的百花图谱完成之,又想把过去写的花鸟画技法再改改完成之,近中想写些散记,如“知鱼堂书画录目”等,旧的没了,就再录目,也可存也。惜《知鱼堂书画录》已失,现依据小照片,费尽眼力,亦不能识出照片上的题记,无可奈何,只好作罢了。
白头依然不识字,病起懒拾种花锄。辛亥春二月。
种柳移竹晨抱瓮,推甲涂乙夜校书。辛亥夏四月五日撰句。
这两副对联是父亲当时生活的写照。父亲晚年,除了写字作画治学著述,就是种花。作为一位花鸟画家,父亲一辈子喜欢花木,那是他的寄托。晚年他把家园种满了各色花卉,他在信中说:
家中邻家多养鸡有兴趣,正与我们热爱花卉相矛盾,整日与鸡斗,赶鸡,争取一小部分院子绿化,不然寸草不生,干燥之极,实不能受也。
前院新种柳一株,已发芽;种木槿一株;种紫荆一丛。又买月季二本种西墙下,希望其能抽长条。又修理了池子,但不好买石灰,仅由儒坤处拉得洋灰二三百斤,稍事修补,所幸洋灰效力很好,抹两遍已能不漏。又补一破缸和破盆,浸水莲二盆。上集买卐字春一棵,又买红百合一棵,加上带潍之水柳,已稍成趣矣。
窗外秋来雨勤花旺。大理花三棵已高出檐上,发花满枝。一为黄八丈,花大如碟;余为一朱红猫耳朵者;一为紫红间有白瓣淡红瓣者。由你处带回之挂兰已渐长大,这次总计带回四种吊兰。小竹子带回了一盆,不过不旺,才喂了肥。大花酢浆草已出花,铁树已带回,单瓣洋桃已带回。铁树新发了叶,洋桃剪伐过甚,不旺。长春藤已带回,蕨带回一点,已长叶。紫玉簪因新移,发花甚小。前院荷花已残,池中尚有水莲发花。唯今年新种木槿一株,发花正盛,一天开至三十朵,每天可采。廿年未食木槿,今夏秋间已蒸食多次,余者也分赠院内外人家。
前后院中秋虫唧唧,入耳成趣,每触起儿时意想。惜院中顽童太多,每晚持灯火起砖掀瓦,到处寻捕,有“和尚”即被捉去。但剩余者,中夜梦醒,亦颇慰人寂寥也。
长揖谢时望,高歌掩敝庐。辛亥正月十四日,味蕖。
比岳家军从天而降,如黄河水导海以归。辛亥正月十四日,味蕖于潍水故里。

郭味蕖所书联语:比岳家军从天而降,如黄河水导海以归
在父亲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书写的对联越发多了起来。正月十四是他的生日,他写下“长揖谢时望,高歌掩敝庐”。“谢”本是道歉的意思,“时望”是指当时的声望,或指当时有声望的人。这里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身残志坚的老人,在黑白颠倒的年代不甘同流合污的品格,看到了他在逆境之中坚忍不拔的决心。“高歌掩敝庐”一句是我祖父的诗,这一天,老人想起了他的父亲,想起了这个家族的文化追求。
“比岳家军从天而降,如黄河水导海以归”是赵之谦送给我高祖父的联句。我的高祖父郭恩观(藕汀)与赵之谦交厚,极喜赵之谦作品,赵氏既为治下,所作均极精心。这是父亲晚年所书对联中尺幅最大的一副,是他生命最后节点壮志雄心、自励奋发的写照,我们把它刻在了他的墓石上。
辛亥二月,大雪纷飞,父亲病情加重,但却是书画最多的一个月,几乎每天都有创作,他自己在信中说:
今春二月五日,大雪三日近尺矣,屋木一片皆白,引起画兴。每日强起作字作画,虽下肢肿胀,亦不顾也。现仍服药中,唯期早日痊可也。
我摘取一些,大家可以读出他此时的心情。
半生笔墨常自苦,何必要人粗见知。辛亥花朝,蕖翁味蕖病起。
冰翼碧云开图画,黄山白岳生龙蛇。辛亥二月,味蕖病起。
修心如止水,遇物尽虚船。有感于庄叟《山木》之言。辛亥二月养疴里门。
露晓刈新笋,雪夜煮苦茶。岁辛亥二月十一日。
病起漫喜折钗股,兴来长怀双脊龙。辛亥二月望日。
除烦苦茗煎新水,破暖轻衫染旧绨。有感于庄叟《山木》之言。辛亥二月既望雪窗肄字。
形骸已与流年老,画笔犹争造物工。辛亥二月十九。
且喜胸中有残锦,问天乞与放翁年。辛亥二月廿一日。
归来画兴浓于酒,病起文心壮如雷。辛亥二月廿二日。
啮雪饮冰清瘦骨,疏林寒山淡远姿。辛亥二月廿二日。
数少时情怀拟写一部春蚕记,问老来志趣愿读几篇种树书。辛亥二月廿三日晴窗于潍上故里。
角声寒夜阑珊独语斜栏,桃花落闲池阁几年离索。集《钗头凤》二首,辛亥春分抒怀。
鱼龙鼓浪舟浮叶,犀象妆潢笔缀花。此虹庐老师为予所书古籀联语也,辛亥二月养疴里门,味蕖雪晨乘兴。

郭味蕖所书联语:鱼龙鼓浪舟浮叶,犀象妆潢笔缀花
“虹庐”是黄宾虹的号。宾虹先生是父亲的老师,与郭家祖辈即有交谊。他与我高祖父的堂弟、金石收藏家郭恩坚(闻庭)同为上海金石团体“贞社”成员,关系密切。黄宾虹对陈介祺又极其崇拜,当年郭恩坚带着簠斋拓本二十四巨册,赴沪与黄宾虹谋付梓行未果,但却让黄宾虹得见簠斋许多未曾面世的拓片。我的外祖父陈文会(礼臣)先生又是簠斋曾长孙,与罗振玉、柯劭忞、易大厂、王国维、丁佛言、寿石工、马衡、姚茫父、徐森玉、陈半丁等同是北京金石组织“冰社”成员,因此父亲与金石前辈多有交往。1937年父亲入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室,拜师黄宾虹学习书画及鉴考之学,深得黄老器重。黄老书赠父亲的联语“怪石尽含千古秀,春光欲上万年枝”“乐章和美歌龙友,笔力鼎盛称虎儿”都有提携奖掖之意。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君绮喜读陶诗,即书此为赠。辛亥二月十五日于潍上故里。
这是父亲写给母亲的对联,父亲晚年病卧家乡,全靠母亲照顾,他们相濡以沫,共担时艰。
母亲从小养成坚强性格,但此时身心疲惫,愁眉不展。父亲在给母亲画的画上题:“予偕君绮岁己酉除夕自京华归潍上,君绮念子女心切,常郁郁不乐,予因仿懊道人此幅,以冀引其一开口耳。”又作蕉竹图,上题“墨笔漓漓千百幅,报答平生未展眉。辛亥为君绮。”
辛亥春末,父亲病情加重,在床上躺了七十多天,全靠母亲照顾扶持,七夕的这天,父亲创作了山水册页《归帆》作为报答,并作长跋述说深情:
予自春间骽病复发,至残暑将尽,始能稍事步履,计杜门卧疴者七十余日。家中一切生活琐事,凡入市购置柴米盐蔬,晨夕炊饮,及延医拏药,内外洒扫清理,悉赖内子君绮一人任之。每深夜文火煨药,不离瓦釜,冷热亲尝,抚爱备至,予敬之重之。
君名绮,字君绮,小字嬿娘,吾乡陈簠斋太史之元孙女也。生而颖慧温婉,知书强记,年二十来归。予生而失怙,尽日荒嬉。君每于春晨秋夕督予学书学画,课读诗古文词,并导予研搜金石拓本及书画鉴考之学。每陪侍几右,辄亲服涤砚洗笔之劳,予从此对文艺始少感兴趣,并觉逐步有进意。尝并几作画,君曾濡毫写梅石水仙为予寿,落笔寂寥萧淡,能深寓静趣,予师之畏之。
君少失怙恃,视孀姑若慈母,晨夕定省,先意承志。岁丁酉接姑病电讯,立即携幼子由京师归潍上,日夜躬侍汤药。姑易箦之夕,节哀成礼,亲视含殓,近期合葬于先茔。视予生不能养,病不能侍,而逝又不能扶棺一痛者,深自愧疚也。予自辛卯至京师供职中央美术学院凡二十年,君随居僦舍,日无暇晷,诸如应对宾客,寝食服用,以及子女读书、医药之繁,一一应付周至,虽春秋佳日,亦难能分身出游。
噫!光阴逝水,屈指予与君绮结褵已四十六寒暑矣。君生丈夫子六人,女一人,又不禄者三人,而体力已衰竭矣!今又护理予病榻者两月余,予感之德之。
辛亥七月,予宿疴稍愈,偶忆旧日游踪,成此十二帧,即奉君绮卧以游之,亦百计引其一展眉耳。
双星渡河之夕,味菃手记于潍上故里。
父亲写给母亲的对联还有: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君绮论证。辛亥伏日,味菃疏园雨中。
此时父亲已病得不能步履,他有意把名字中的“蕖”字写作“菃”,“菃”与蕖”通,芙蕖之谓也。
案上龙尾砚,枕边凤头钗。砚出自婺源龙尾山,宋苏轼有“集幽光于毫端,散妙迹于简册”之语。砚为君绮嫁妆中物,莹润如玉,发墨无声。宋欧阳永叔有“水精双枕,旁有坠钗横”词句。君绮论证。辛亥二月十九日。
母亲出身潍县相府陈氏,大家闺秀,二十岁嫁到郭家,陪嫁即用文房四宝。母亲一辈子重视文化,是父亲艺术上的知音,难怪父亲也“师之畏之”。父亲这两句诗,既写出了母亲的出身,追求的文化高度,更写出了他对母亲的深情、对母亲的尊重。只是这美好的词句,联想到当时悲惨的境遇,真的让人心痛。
卧病前后,父亲还写了许多联句,有前人的,亦有自撰,如:
清露泫庭柯,凉风吹疏襟。南阜老人句,癸卯立冬后一日肄字。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庚戌大寒肄字。
雪夜千卷,花时一尊。试雨萍手制棕毫,辛亥雪窗。
玉杯珠柱小园赋,草色苔痕陋室铭。辛亥除夜。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喜古人意境壮阔。辛亥岁始,养疴里门肄字。
空庭煮寒菜,破灶烧湿苇。苏东坡居士惠州寒食诗句。辛亥岁首肄字。
一烛人著梦,双燕月当楼。宋词人梅溪先生每以巧思运俊语,极清新婉秀之致,为姜派胜手。辛亥元月。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贾岛送无可上人句,其题诗后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其认真态度如此。岁辛亥二月三日于潍上故里。
鹿苑鹫峰瞻奇仰异,双林八水味道餐风。辛亥二月上旬大雪不止,养疴潍上故里作字遣怀。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节王羲之圣教序集字。辛亥二月上旬,大雪三日不止,抱恙卧雪,室内烟火青荧,窗几莹洁,因拈笔作字。
暝色横孤鸟,虚檐挂断霞。胶西高仲子句。辛亥二月既望病腕。
宣城有老兔,易水多剑龙。唐宣州太守白居易紫毫赞有“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之句。易水奚超、廷珪父子所制墨,有名剑龙者,为时所重。辛亥二月既望病起。
左书右琴文艳彬郁,揽英接秀风曜穆清。辛亥正月廿二日,冻雪清华,味蕖肄字。
脱衣恣搔首,坐卧任所适。唐白乐天句,辛亥二月二十三日养疴里门。
过了酴醾浑闲事,老却蓴丝最恼人。辛亥春分前一日,味蕖。
读书坐风雨晦明,识字仅鼎彝瓴甓。辛亥春二月。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宋毛滂政和中守嘉兴,元祐初为杭州法曹,著有《东堂集》一卷,如《香玉案》“芙蓉花上蒙蒙雨”,如《浣溪沙》“花市东风卷笑声”。辛亥春日于潍上故里。
三危月黑虎狼来,鸣沙风动鬼神怒。摘题敦煌莫高窟千年古榆句。辛亥寒食于潍州疏园。
野廓秋高来雁阵,夜深雨湿起蚊雷。辛亥清明节于潍上疏园。
横塘送归雁,淇园刈绿筠。辛亥清明后一日。
天阶送归雁,春岸飞杨花。岁辛亥清明后二日,春雨洒洒。
杂花妆林草盖地,清月出岭光入扉。辛亥暮春时居潍上疏园。
闲庭种蕉学怀素,粉壁画竹师东坡。辛亥午日率笔。
客爱沈园怜唐琬,情深春夜忆陆游。病中读《剑南集》成此。
妻病懒烧笋,儿忙迟寄书。
落雁浮寒水,饥鸟集戍楼。杜子美句,画境在目矣。辛亥重阳白浪河上。
煮茗煎明月,濡毫蘸碧天。摘王孟端先生句。清风亮节,诗与画相辉映者也。辛亥试新楮。
王孟端即明代大画家王绂,是父亲喜欢和尊崇的画家,也是画竹圣手,父亲曾在纪念中国古代十大画家的会上专门做了《王绂的山水画和墨竹》的专题报告。这两句出自王绂《茅屋为秋风所破有作》,原文如下:
西风昨夜起狂颠,卷我茅斋屋顶穿。红日迸光来枕上,白云拖影到床前。破铛煮茗煎明月,古砚濡毫蘸碧天。一夜寒窗浑不寐,寸心直至斗牛边。
此顷,父亲还集了数十副毛泽东主席诗词联语,如:
雪里行军情更迫,战地黄花分外香。辛亥大年夜,味蕖乘兴。
旌旗鼓角西江月,碣石秋风浪淘沙。辛亥开岁肄字。
横扫千军渔家傲,悲歌一曲蝶恋花。辛亥上元前一日。
宜将胜勇追穷寇,横扫千军如卷席。辛亥春日。
喜看稻菽千重浪,寥廓江天万里霜。辛亥落花时节。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天高云淡不到长城非好汉,东方欲晓踏遍青山人未老。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长空雁叫霜晨月马蹄声碎,雄关漫道真如铁苍山如海。辛亥二月廿七日。
父亲在卧病期间,不能写书画画,回顾自己昔年壮游经历,又作了许多联语。他在给二哥的信上说:
我病卧床,汝母朝夕护视,大小便护理,饭吃操做,还要开会等,甚为劳瘁,深为感愧!
我近中想些书看,苦手中无书。你从前函授之讲义,在此有隋唐五代及辽宋金元二册,如有明清本,可寄我一读。如关游纪者,亦可当卧游也。又有关古代诗词书亦望寄我一看。我还去信向老四要要。
看窗外花草,恨不得灌溉剪修,甚为焦念也。久日无雨,甚望望。
卧床想旧日游踪,集数十联,兹书出数付阅之:
扶筇跻天都,扪萝探桑康。
泰山观浴日,长江踏落虹。
胸荡黄山云海,目迷太湖风帆。
落月霜天寒山寺,细雨长林拙政园。
喷雪百丈九龙瀑,丛箐十里苦竹溪。
系揽二十四桥探平山胜迹,攀索三十六峰穷白龙奇观。
空怜六朝艳迹,秦淮画舫沉夕照;犹忆三月烟花,广陵红桥听笙歌。
濯足桃花涧,振衣天都峰。
长廊卧波,碧水青山竹索桥;雪峰连云,扪参历井玉垒关。记川西由离堆伏龙观望都江堰一带形胜。
茅椽迎朝晖,访拾遗祠堂,绕溪芙蓉百花潭;古井抱斜阳,问校书门巷,满园筱蕩濯锦楼。纪蓉城胜迹。
力疲不能多字,续谈。
父亲生前,忙于创作教学,出去的机会并不多。1959年随北京市美协赴南京画展交流,顺便访问无锡、苏州、太湖;1960年为创作人民大会堂山东厅装饰大画,应山东省政府邀请回山东各地采风;1961年带美院学生赴敦煌考察实习,途经洛阳、华山、兰州;1962年带美院学生去黄山写生;1963年去四川、重庆写生,归途顺江直下武汉。这几年正是父亲艺术上开宗创派,教学中身体力行的阶段,故印象极深。他此时追忆壮游的联语还有:
芒鞋竹杖寻天女,雨笠烟蓑问牵牛。曩偕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六七人趋黄山实习,高山珍葩有天女花者,瓣九出,莹洁如玉。自清凉台直下三百级,在去松谷庵路上获见,丛生数本,临风招展,婀娜多姿。越日访后海,途中忽大雾,不辨东西,问山耕青年社员始达排云亭。归途得句,不计工稳,聊记游踪耳。君绮论证,辛亥二月廿二日。
身历华岳千寻秀,手种垂杨十丈丝。辛亥暮春于潍上疏园。
饱看祁连山色,卧听巫峡江声。辛亥夏初于潍上疏园。
碧水青山都江堰,扪参历井玉垒关。辛亥午日潍上疏园。
太华峰头数瀑布,青城山中待月明。辛亥端午后一日。
道士三杯茅栗酒,先生一杖苦竹溪。纪昔年黄岳、青城之游。辛亥重午后一日病起于疏园。
离堆畅饮豆花酒,黄岳试浴菩叶汤。川西人家每喜设豆花宴,黄山乡民尝以菩叶入温泉以浴。
每忆西子笭篃雨,且喜莫愁菇蒲风。纪西湖、莫愁湖旧游。
制锦古称蜀江水,种花今有草堂人。
朱楹翠栋华岩寺,古木丛篁望江楼。纪山右、川西之游踪。
何处丞相祠堂锦官城外柏森森,道是校书门巷望江楼下竹青青。纪蓉城旧游。
茅椽迎朝晖访杜公祠堂绕溪芙蓉青羊宫,古井抱斜阳问薛娘门巷满园筱簜濯锦楼。纪蓉城胜迹。
泼墨漓漓吐块垒,渴笔淡淡抒性灵。
父亲晚年的联语,是他心头郁积的抒发,也是他自强不息的写照。他刚刚回到家乡的时候,就写下“壮志不随华发改,豪情时从斑管生”,借林文忠公句来抒发自己的壮怀。“壮志不随华发改”是林则徐晚年致仕时,别滇中同仁所作四首诗中的一句,林则徐把它分赠友好,我的先祖郭梦龄亦收到一件,父亲的书画录中有记。父亲正是要向这些爱国志士学习,把他对于国家、民族的衷怀,对于人生、事业的深情,通过诗句表达出来,江山形胜归图写,今古诗篇付品评。
父亲晚年的诗联展现出他的思想,他的才情,他的决心,他的热爱。他顽强地与病魔抗争,刻苦自励。在生命最后一年里,他抓紧时间完成了《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十六讲》这一毕生教学创作的总结,又将自己的文章整理成《疏园集》《散翁散记》两部合集,同时创作了几百幅书画作品。
语带烟霞从古少,学如耕稼到秋成。辛亥大暑潍州疏园挥汗。
他多么想获得收获的季节,但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清风随兰得,急湍抱竹流。辛亥十月之望于潍水故里。
这应该是他有明确日期的最后作品,写于他去世前的二十天。此时他还在墨笔兰竹长卷上题:“使文与可、苏子瞻、李息斋、吴仲圭见之,亦当掀髯相许,把袂入林也。”

郭味蕖所书联语:壮心千里马,归梦五湖波
父亲是突然中风,昏迷十多天去世的,当时他正做着回京的准备。
壮心千里马,归梦五湖波。辛亥蕖翁书倪云林句。
在父亲逝世五十周年的日子,即用此联作为本文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