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高中状元

  • 侦相
  • 唯一主宰
  • 3223字
  • 2025-04-12 17:47:45

弘文馆投毒一案,终是暂告一段落,可这结局,满是无奈与不甘。

前宰相李义府幼子李敏正的书童石芽儿,在关键时刻服毒自尽,那决绝的举动,如同一把重锤,砸断了所有追查真相的线索。狄仁杰纵使心中愤懑,也只能先将李敏正和许知义关押在监牢之中。

随后,狄仁杰带着手下再次仔细搜查他们的府邸,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可终究是一无所获,连一丝与投毒相关的物证都未曾找到。无奈之下,只能做出惩戒,责令他们赔偿所有受害学子的医药费用,以此潦草收场。

许知义的父亲许敬宗,得知儿子和李敏正投毒失败,差点将自己也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心中那股怒火与憋屈,只能暗自咽下。他表面不动声色,可心里却像堵了一块大石头,憋闷得厉害。

而现任宰相刘仁轨和娄师德的儿子刘恒岳、娄俊明,他们对这背后的弯弯绕绕心知肚明。弘文馆投毒看似只是一件孤立的案件,实则是朝廷中朋党之争、党同伐异的一个小小缩影。他们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唏嘘,朝堂的黑暗与复杂,让他们不禁为这世道感到悲哀。

此事过后,林默和萧毓的关系愈发亲厚。林墨满心欢喜地邀请萧毓搬到黄温馆居住,特意安排她到二楼最里面那间最为安静的雅间。

此后,萧毓便和洒扫的仆人一起,继续做着熏香烹茶的工作,日子看似平静,可内心却时常泛起对这世事无常的感慨。

令人振奋的是,近日朝堂上武则天和李治共同商议,决定在中秋节开设科举考试,分设科举和明经两科。

更让人惊喜的是,武则天大胆提议,天下女性红妆只要有才德,皆可参加明经科举考试。这一举措,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无数女子心中的梦想,当真是史上空前之盛举,引得天下百姓纷纷传颂,都在期待着这场打破常规的考试,能为国家选拔出更多的人才。

在无数个日夜的挑灯夜读、寒来暑往的辛勤苦学后,学子们怀揣着十年寒窗的梦想与期盼,终于在中秋佳节这一天踏入了贡院的大门,迎接这场决定命运的三天三夜的明经科举考试。

每一个考生都清楚,这场考试承载着自己的未来,他们奋笔疾书,将满腹经纶尽情挥洒在试卷之上。

时光匆匆,很快便到了出榜之日。榜单前人头攒动,众人的目光急切地在榜单上搜寻,随后一片哗然,同榜进士的人数众多,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天后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亲临朝堂,主持最为隆重的钦点状元、榜眼、探花环节。

唐高宗手中拿着林墨的卷子,越看越激动,情不自禁地拍案而起,大声赞叹:“此人文风清朗俊秀,温厚博雅。

尤其是在治国安邦、水利灌溉等方面,见解独到,读其文,如醍醐灌顶,实乃智慧通达之士,朕钦点他为头名状元!”那激动的神情与洪亮的声音,仿佛要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林墨的才华。

与此同时,武则天正专注地看着萧毓的文章,眼中满是称赞之色,缓缓开口:“萧毓的文风清冷却不失坚毅,言辞隐晦却深意十足。

同样是论及治国安邦,在边境安民、水利灌溉以及教化民生等方面,有着精辟入理的独到见解,让人读罢,受益匪浅。

陛下,不妨我们交换试卷一观,这头名状元,究竟该花落林墨,还是萧毓呢?”说罢,她微微抬眸,看向唐高宗,眼中带着一丝期待。

唐高宗听闻,微微点头,两人相视一笑,缓缓交换了手中的试卷,一时间,朝堂上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最终的裁决,似乎连空气都凝固了,大家都好奇到底谁是最终的状元郎。

两人交换试卷,细细研读一番后,唐高宗轻抚胡须,若有所思地开口:“若论政治才华,聪慧机敏且气质俊秀者,林墨当为状元之选。他对朝堂诸事见解独到,颇具革新之思,实乃不可多得的治国良才。但萧毓也毫不逊色,其沉稳明达,文风细腻又不失果断,处理政务定能细致妥帖。”

武则天微微颔首,眼中透着赞许,轻声应和:“陛下所言极是,臣妾亦有同感。林墨胸襟宽广,清明豁达,睿智安邦,心怀天下苍生,尽显博学仁爱之态;

萧毓则心思缜密,性格沉稳,清冷中透着坚毅,行事必然周全。”说罢,两人相视一笑,默契地点点头,目光中满是对两位才俊的欣赏。

旋即,唐高宗神色一正,高声下令:“宣林墨、萧毓上殿!”

随着这一声令下,整个大殿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望向殿门。林墨和萧毓稳步走进大殿,身姿挺拔,步伐间带着自信与从容。大臣们见状,微微叹了口气,神色复杂,惊喜之余,却又纷纷低头沉默,似有难言之隐,只能将情绪藏于心底。

武则天和李治看到二人走来,眼中同时闪过一丝惊异,那目光犹如流星划过夜空般明亮,却又转瞬即逝,迅速隐匿于眼底。唐高宗再次侧头看向武则天,武则天则欣喜地对他点头示意,一切尽在不言中。

见此,唐高宗不再犹豫,提高音量,郑重宣布:“今朕钦点,林墨为头名状元!”这声音在大殿中久久回荡,也宣告了这场激烈角逐的最终结果。

林墨缓缓跪地,重重叩首,声音清朗却又带着几分坚决:“草民林墨,承蒙吾皇与皇后娘娘恩典,感激涕零。

只是草民生性不羁,偏爱寄情于山水之间,游历四方,做一个闲散自在之人。此次参加科考,实是应家族长辈之命,从未想过踏入仕途。

如今侥幸夺得魁首,实感惭愧。草民甘愿让出这状元头衔,做个闲散之职,还望陛下与娘娘恩准。”这番话一出,整个大殿瞬间安静得落针可闻,所有人都被林墨这意外的请求惊得呆立当场。

而一旁的萧毓,也是万分震惊地暗暗拉了拉林墨的衣袖,悄悄地说:“林兄,你才高八斗又宽厚仁爱,你若为状元,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十年寒窗,状元乃是天下学子梦寐以求之殊荣,你为何辞而不受呢?!”

林墨则朝着萧毓淡然一笑说:“我一向都无心仕途,只想做一个闲云野鹤之人,说不定我哪天就云游四海,逍遥自在去了。”萧毓听言,暗暗为他的淡泊名利和性情高洁所佩服不已。

李治和武则天闻言,不禁相互对视一眼,眼中皆是满满的诧异与意外。李治紧紧盯着林墨,目光意味深长,似乎想从他脸上探寻出真实的想法;

武则天同样凝视着林墨,眼神中情绪复杂,有惊讶、有疑惑,更多的则是难以言喻的探究。

良久,李治轻轻叹了口气,宽大的龙袍水袖一挥,捋着胡须,缓缓说道:“也罢,既然林墨你有这高山流水般的情操,一心向往世外,朕与皇后也不能强求。今日遂你心愿。

”说罢,他微微抬眸,扫视一眼众人,接着宣布:“这头名状元,便归萧毓所得。”

听到这话,大臣们先是一愣,随后纷纷暗暗松了一口气,交头接耳的窃窃私语逐渐在朝堂下蔓延开来。而武则天此时,也悄悄放松了紧绷的身子,像是有一块压在心头许久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在这场备受瞩目的科考之中,男性考生的名次逐一落定。头名状元之位,最终被萧毓稳稳拿下。他凭借着在考场上的出色发挥,以及对治国理政鞭辟入里的见解,赢得了满朝文武的称赞与天子的赏识。

榜眼则是宰相刘仁轨之子刘恒岳。刘恒岳自幼饱读诗书,深受父亲的熏陶,举手投足间尽显世家公子的风度。他在科考时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文章条理清晰,字里行间透露出不凡的才华与抱负。

探花是宰相娄师德之子娄俊明。娄俊明思维敏捷,见解独到,面对考题对答如流,他的文章不仅展现出扎实的学识,更有着对时事的深刻洞察,因此脱颖而出,获得探花之名。

而女性考生这边,同样经历了激烈的竞争与严格的选拔。在高宗与武后的仔细斟酌、反复权衡之下,头三甲也终于诞生。

状元是罪臣上官仪之孙女上官婉儿。尽管身世坎坷,但上官婉儿凭借着自身的聪慧与勤奋,在诗词歌赋、经史子集上造诣颇深。考场上,她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一篇文章惊艳四座,最终力压群芳,摘得状元桂冠。

榜眼由长孙无忌之孙女长孙静姝和才女李冶共同获得。长孙静姝出身名门,气质高雅,饱读诗书,她的文章婉约中透着大气,展现出深厚的文学底蕴。

李冶身为道姑,却才情横溢,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她的答案别出心裁,见解独特,令人眼前一亮,二人难分伯仲,一同荣获榜眼之位。

探花则是青州宋氏的宋若昭与花魁姚芙蕖。宋若昭自幼聪慧,对经史子集过目不忘,她在考场上的表现沉稳而自信,文章逻辑严谨,才华尽显。

姚芙蕖同样表现出色,她博闻强识,思维活跃,答案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最终二人凭借出色的发挥,成为了此次科考的探花。

当这些名字逐一被宣布,整个朝堂都为之震动,新科才俊们意气风发,而台下众人的目光中满是惊叹与赞赏,一时间,朝堂之上议论纷纷,满是对这些后起之秀的期待与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