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孤山赏春
- 大明太傅:从童生开始,科举当国
- 方员外
- 2166字
- 2025-04-17 08:41:07
此时距午时还有段时间,厅堂内已有一些童生排队交卷,而身穿绯袍的张知府,正一个个现场批改。
“文理不通!难道海宁县就不加考核,随意选送童生府考吗?”
方脸短须的张知府,脸庞刻着岁月的痕迹,线条清晰的五官显得沉稳而坚韧,望之就颇具威严,言语犀利更是吓得面前童生,嗫喏不知何以应对。
张知府摇头道:“退到凉亭处,等候放牌,回去要好生读书。”
那童生连连称是,逃也似的离了大堂。
后边童生硬着头皮递上考卷,等候判决。
“让你论述实学,全篇尽是大话!回去再读几年书!”
一连几个都遭训斥,排队的童生大气也不敢喘,直后悔太早来交卷,受此当面批阅的煎熬。
好不容易有一个童生的文章得到“可取”的夸赞,顿时喜不自胜,也让其他人稍稍松了口气。
轮到方原,张知府扫视姓名籍贯,明显顿了一下,额头一拧,浓密而长的眉毛横斜,宛如两把锋利的剑。
“你是余杭方原?”
方原口中答是,心中暗道,考前李知县曾言,他已向知府举荐过自己,莫不是这举荐起了反作用,知府怎是这般表情?
好在张知府未有过多言语,便仔细阅卷,入眼便是四书义的破题:“惟务所当为不计所当获,此德所以曰高也。”
张知府的眉头瞬间舒展,继续往下读,嘴角已含笑意。
两篇文章总字数不过一千余字,盏茶功夫,张知府放下考卷,击节赞叹道:“笔力或有不足,但行文晓畅淳厚,朴实无华,殊为难得!尤其论实学一道,有万物万事求实理,行知行合一之义,更是深体先贤之真味!我那位清贵同年可是最喜此等文章。”
同年便是同科进士之间互称,方原不好瞎问只是行礼道:“老父母谬赞,学生怎敢当此评语。”
张僖做过余杭县令,道声老父母瞬间就拉近了彼此关系。
果然听张僖感慨道:“我离任余杭多年,你倒是还记得。”
方原接话道:“府尊在县时,除水怪息虎患,我余杭百姓无不感念。”
往事种种如在眼前,方原专挑张知府得意的两件功绩说起,令张僖唏嘘之余,对方原又平添几分好感。
看到又有不少童生过来交卷,张僖便不再闲聊,提笔在卷尾圈勾了一下,并勉励方原道:“李知县称你学问实优,我还道不信,今日观之着实不差,回去专心备考道试,不可懈怠。”
方原心下一喜,知道自己被取中,拜谢道:“学生定不负府尊厚爱。”
在凉亭外等了片刻,午时已至,差役便敲锣放牌,龙门缓缓开启,已经交卷的童生被一起送出了考场。
回到客店,方原吃了午饭,等一个时辰,才见周礼、仰儒前后脚回来,两人脸上都带喜色,不用多说,也是被当场取中了。
三人无不畅快,眼下就等放榜后,应初九日提学官亲试了。
仰儒提议道:“离道试还有许多日子,咱们也别天天闷在客店读书,不如趁着春光大好,到孤山赏梅如何?”
周礼拍手道:“此议极好!若天天读书,头中迟早读成一团浆糊。”
方原也笑道:“嗯,两位贤兄所言极是,读书就该劳逸结合,那不如定在初六日,我再约个朋友,咱们一道游山赏春。”
两人疑惑:“大饶还要邀约何人?”
方原道:“上元节相识的朋友,曾嘱咐我到杭后,一定要去寻他,正好大家结伴,一同赏玩孤山。”
仰儒微笑道:“大饶的朋友,必然也是丰神俊秀之辈,我等拭目以待。”
方原邀约之人自然是陈洵,但考虑到陈洵要参加明日科试,方原提前写了道拜帖,约好时间地点,到街上花钱找了个帮闲跑腿,先期送往了宝石山陈家别墅。
二月初六一早,方原与仰儒、周礼三人收拾一新,有说有笑往西湖孤山而去。
断桥前,陈洵早已等候多时。
方原先一步上前施礼道:“让汇之兄久候,方某失礼了。”
陈洵身着方巾襕衫,气宇轩昂,朗声笑道:“今日是我早到,你何来失礼?为兄还怕你只顾备考,无暇寻我呢,哈哈。”
方原将仰儒、周礼一一引荐,几人都是读书人,很快便聊到一起。
过了断桥,便是白堤,陈洵为尽地主之谊,为众人介绍道:“据说前宋时,在这白堤西端南侧,可一览西湖全貌,每逢秋日月夜,皓月当空之时,风景绝佳,有平湖秋月之美誉,不过现在嘛…”
不用陈洵多言,众人都能看到,广阔湖面多被开辟成田地,哪还有半点诗文中广为流传的湖光胜景。
几人稍稍驻足,扼腕叹息,便往孤山后山缓步而行。
如今正值仲春,惊蛰刚过,万物复苏,春气萌动。
孤山上杨柳垂青,迎春花芬芳吐艳,几树桃梨含苞欲放,一派欣欣向荣。
方原等人,顺着青石小道,来到林逋墓前凭吊。
这位宋朝的大隐士,隐居孤山二十多年,植梅养鹤,成就了孤山的精神符号,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是咏梅之绝唱。
他墓前的老梅树虬枝盘曲,梅花傲放,其红蕊如焰,白瓣胜雪,在料峭的春风中,似少女轻拢裙裾,翩翩起舞,美不胜收。
方原感叹道:“林和靖墓下有梅花拥卫,侧旁还有鹤冢相伴,当真是至死也不失风雅。”
仰儒和陈洵都不禁点头称是,只有周礼羡慕道:“他日我若能择一善地,如和靖处士一般,结茅为庐,终日赋诗作书,以养鹤种梅为乐,人生也就无憾矣。”
几人愕然,都道周礼年纪轻轻,怎生出了隐世之念?
周礼哈哈大笑,未多言语。
沿石阶而下,穿过夹路相映的梅树林,几人便到了放鹤亭。
凭栏远眺,当真是春色无边,令人心旷神怡。
方原笑道:“可惜这满山颜色,十一郎未能得见。”
陈洵尴尬一笑:“他身子不爽利,今次不便同来。”
这次同游人有些多了,郑氏不愿陈泠在众人面前抛头露面,就没同意她出来。
可方原却想岔了,自以为了然道:“那这几日,十一郎需多喝热水才是。”
陈洵一脑门问号,方原为何老是让陈泠多喝热水?只含糊点头揭过。
几人继续游玩,陈洵指着前方黄墙黛瓦的建筑群道:“诸位,此处便是白居易笔下的孤山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