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被封为武安王,掌管秦国军事要务后,嬴羽便一心扑在大秦的发展之上。他深知,秦国虽强,但周边各国环伺,内部也存在一些积弊,若想长久称霸天下,必须进行变革。
嬴羽利用系统所提供的知识,结合秦国实际国情,制定了一系列新政。在军事方面,他主张改良兵器,提高秦军装备水平。他召集秦国的能工巧匠,在系统给出的先进兵器设计图基础上,研发出了新型的弩箭,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同时,他改革军制,推行“精兵简政”策略,淘汰老弱病残,加强对士兵的训练,提升军队整体素质。
在经济上,嬴羽鼓励商业发展,降低商税,在国内设立多个贸易集市,促进各地物资流通。他还大力推广新的农耕技术,教导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提高粮食产量。
为了让新政顺利推行,嬴羽在咸阳城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宣讲会,邀请朝中大臣、各地富商以及普通百姓代表参加。宣讲会上,嬴羽详细阐述了新政的内容和好处。“诸位,我大秦欲成就万世基业,变革势在必行。军事之强,可保我大秦百姓不受外敌侵扰;商业之兴,可让诸位生活富足;农耕之盛,可使国家仓廪充实。此乃利国利民之举,望大家齐心协力,共推新政。”
大臣们纷纷点头,部分开明之士表示全力支持。然而,也有一些保守派大臣面露难色,他们担心新政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权益,引发国内动荡。
新政推行不久,便遭到了保守派大臣的强烈抵制。以丞相李通为首的保守派,在朝堂上向秦王进谏:“陛下,嬴羽所推行的新政,看似美好,实则暗藏隐患。商业发展会使百姓逐利,人心浮躁;军制改革恐动摇秦军根基;农耕之策也可能破坏祖宗传承下来的制度。望陛下三思啊。”
秦王听后,陷入沉思。他转头看向嬴羽,问道:“武安王,你对此有何看法?”
嬴羽上前一步,拱手说道:“父皇,丞相所言虽有道理,但时代在变,秦国若想长久强大,不能因循守旧。商业发展可增加国家赋税,促进各地交流;军制改革是为了让秦军更加强悍,更好地保卫大秦;而农耕之策旨在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百姓温饱。这些都是顺应时代之举,至于可能出现的问题,儿臣已有所考虑,定会妥善解决。”
尽管嬴羽据理力争,但保守派大臣们依旧不依不饶。朝堂上形成了两派激烈争论的局面,新政的推行陷入了僵局。
就在秦国国内因新政争论不休时,外部的危机也悄然降临。北方的匈奴部落,听闻秦国国内正在进行变革,认为有机可乘,于是集结了十万骑兵,南下侵犯秦国边境。
边境守将飞鸽传书,将匈奴入侵的消息迅速传回咸阳。秦王得知后,立刻召集众臣商议对策。
朝堂上,气氛凝重。李通丞相说道:“陛下,如今国内新政推行受阻,人心不稳,此时不宜与匈奴正面交锋。不如派遣使者与匈奴求和,许以重金和土地,先稳住局面。”
嬴羽听后,心中大怒:“丞相此言差矣!我大秦何时如此懦弱?匈奴犯我边境,烧杀抢掠,若不予以反击,何以彰显我大秦威严?何以保卫我大秦百姓?儿臣愿亲自率军出征,击退匈奴。”
秦王看着嬴羽,眼中露出赞许之色:“武安王所言极是,我大秦岂会向匈奴低头。朕命你为帅,率领二十万秦军,出征匈奴,务必将其击退,保我大秦边境安宁。”
嬴羽领命后,迅速回到府中,开始调兵遣将。他深知,此次出征不仅要战胜匈奴,还要向国内保守派证明新政的正确性,稳固新政的推行。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帷幕,而嬴羽和他所推行的新政,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回到王府,嬴羽立即与苏然及军中将领们商讨作战计划。他铺开地图,指着匈奴入侵的边境区域说道:“匈奴骑兵机动性强,擅长突袭和游击,我们不可与之正面硬拼。”
苏然点头附和:“殿下所言极是,我们可利用地形优势,设下埋伏。据探子回报,在雁门关以北的山谷地带,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在此处布置伏兵。”
嬴羽思索片刻,说道:“此计可行,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们还需兵分三路。一路佯装败退,引匈奴骑兵进入山谷;一路在山谷两侧设伏,待匈奴进入后截断其退路;另一路则绕到匈奴后方,袭击他们的粮草辎重。”
将领们纷纷表示赞同,随后各自领命,开始准备出征事宜。嬴羽又来到兵器库,检查新研发的弩箭和兵器,确保士兵们装备精良。
与此同时,嬴羽还发布系统任务,希望借助系统的力量,获取更多关于匈奴作战特点和弱点的信息。系统很快给出回应,提供了匈奴骑兵在不同地形下的作战习惯以及对火攻较为忌惮等关键情报。
出征前,嬴羽来到校场,检阅二十万秦军。士兵们身着铠甲,手持利刃,整齐排列,气势如虹。
嬴羽站在点将台上,大声说道:“将士们!匈奴犯我大秦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的暴行,让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我们身为大秦的勇士,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此次出征,我们定要让匈奴知道,侵犯我大秦的代价!”
“杀!杀!杀!”士兵们齐声高呼,士气高昂。
看着士兵们斗志昂扬的样子,嬴羽心中充满信心。他深知,这场战争不仅是为了抵御外敌,更是为了证明新政的价值,为秦国的未来开辟道路。在激昂的战鼓声中,嬴羽率领二十万秦军,浩浩荡荡地奔赴边境,迎击匈奴。而秦国国内,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新政的人,都将目光聚焦在了这场战争上,等待着最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