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风云变幻,合纵波折

秦国针对六国的分化策略迅速产生了效果。韩国和魏国本就因之前的战争元气大伤,面对秦国的软硬兼施,两国国君权衡利弊后,态度逐渐软化。

韩国国君韩王召集大臣商议,忧心忡忡地说:“秦国势大,若我们执意参与合纵,恐将遭受秦国更为猛烈的攻击。上次合纵失败,我韩国已损失惨重,如今实在难以承受再次与秦国为敌的后果。”众大臣纷纷点头,最终韩王决定派使者前往秦国,表示韩国愿意退出合纵,并希望与秦国保持和平,开展贸易往来。

魏国的情况也大致相同。魏国朝堂上,大臣们对是否参与合纵争论不休。一部分大臣认为合纵是抵御秦国的唯一办法,而另一部分则担心秦国的报复。此时,秦国使者带来了秦国愿与魏国共享边境贸易利益的承诺,这让魏国国君魏王心动不已。最终,魏国也选择退出合纵,向秦国示好。

燕国方面,秦国使者成功挑起了燕赵之间的猜忌。燕国国君燕王对赵国在之前战争中的一些行为本就心存不满,使者的一番话更是加深了他的疑虑。燕王担心赵国在合纵中会借机扩大势力,损害燕国利益,因此对合纵之事态度变得冷淡,不再积极响应楚国的号召。

楚国作为合纵的发起者,对韩国、魏国和燕国的动摇十分恼火。楚王决心采取措施,力促合纵成功。他一方面派遣使者再次前往韩、魏、燕三国,试图说服他们回心转意;另一方面,积极与齐国和赵国商议合纵的具体军事战略。

楚王对齐王说:“齐国乃东方强国,楚国与齐国联手,定能震慑其他各国,使合纵大计得以成功。此次合纵,我们应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先集中力量打击秦国的薄弱环节,再逐步推进。”齐王虽对合纵仍有顾虑,但考虑到秦国的威胁日益增大,最终还是与楚王达成了初步共识。

在与赵国的商议中,楚王与赵王就联军的指挥权和作战方向进行了深入讨论。赵王提出由赵国名将李牧担任联军统帅,楚王却认为楚国兵力最多,应由楚国将领项燕统领联军。双方为此僵持不下,合纵计划在关键问题上陷入了僵局。

赵国在合纵问题上的态度本就复杂。一方面,赵国深知秦国对自身的威胁,希望通过合纵来抵御秦国;另一方面,赵国又担心在合纵中自身利益受损,且与楚国在联军指挥权等问题上存在分歧。

赵王召集国内的谋士和将领商讨对策。李牧分析道:“秦国的分化之计确实让合纵面临诸多困难,但秦国的强大对赵国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若不合纵,赵国恐难以独自抗衡秦国。然而,楚国欲掌控联军指挥权,这对我们不利。”

此时,一位谋士进言:“大王,我们可与楚国协商,以联军的实际作战需求来确定指挥权归属。同时,我们也可暗中与秦国保持接触,向秦国表明赵国参与合纵是迫于形势,并非真心与秦国为敌,以此来为赵国争取更多的回旋余地。”

赵王听后,觉得此计可行。于是,赵国一方面继续与楚国就合纵事宜进行谈判,要求在联军指挥权上有更合理的安排;另一方面,秘密派遣使者前往秦国,试探秦国的态度,试图在秦楚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

秦国的情报网络将六国的动态详细地汇报给了嬴羽。嬴羽得知赵国的两面策略后,微微一笑,说道:“赵国的心思,我们已然明了。这正是我们进一步分化六国的好机会。”

嬴羽下令让使者向赵国传达秦国的“善意”,表示秦国理解赵国的处境,只要赵国在合纵中不与秦国死战,秦国不会主动对赵国发动大规模进攻。同时,秦国加大了对楚国和齐国的压力,在楚齐边境增派军队,做出随时进攻的姿态。

楚国和齐国感受到了秦国的军事压力,更加急切地希望赵国能坚定地加入合纵。然而,赵国却以合纵条件尚未谈妥为由,拖延时间。这使得楚国和齐国对赵国的信任度逐渐降低,合纵联盟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六国合纵的前景变得愈发堪忧。韩国和魏国退出合纵,燕国态度冷淡,赵国又在合纵中摇摆不定,楚国和齐国独木难支。

楚国朝堂上,大臣们对合纵的前景充满担忧。有人建议楚王放弃合纵,与秦国求和,以避免楚国遭受更大的损失;也有人坚持认为应继续争取其他国家的支持,完成合纵。楚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不知该何去何从。

齐国方面,齐王也在重新评估合纵的可行性。他意识到,此次合纵若不能团结六国之力,很可能会重蹈覆辙,让齐国陷入危险境地。于是,齐王一方面加强齐国的自身防御,另一方面密切关注着其他各国的动向,随时准备调整齐国的策略。

在这场风云变幻的合纵博弈中,六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被秦国巧妙利用,合纵联盟摇摇欲坠。而嬴羽则凭借着对局势的精准把握和果断决策,带领秦国在这场复杂的外交与政治斗争中占据了上风,秦国的统一大业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嬴羽深知,六国不会轻易放弃抵抗,未来秦国仍将面临诸多挑战,他必须保持警惕,继续谋划,为秦国的最终胜利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