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绵绵,许明远站在丹江口市长途汽车站的屋檐下,紧了紧身上的道袍。距离母亲去世已经半个月,他按照清虚道长给的地址,辗转来到了这个鄂西北的小城。
“草店镇?“售票窗口后的女人扫了眼他的装束,“最后一班车刚走,明天六点才有。“
许明远道了谢,在车站附近找了家小旅社住下。房间狭小潮湿,床单上有可疑的污渍,但一晚上只要八毛钱。他放下包袱,取出《黄庭经》准备晚课,却发现心神不宁——这是离开武当山后第一次中断日常修行。
“道在红尘...“许明远喃喃自语,却不知该如何在这嘈杂的市井中保持山中那份清净。
次日天未亮,他就坐上了开往草店镇的班车。车子老旧,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得像惊涛中的小舟。乘客大多是当地农民,带着鸡鸭和蔬菜,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家禽的气味。许明远身旁坐着个背竹篓的老汉,篓子里装着新鲜的草药,散发出苦涩的清香。
“小伙子,出家人?“老汉好奇地打量他,“去草店镇做法事?“
许明远摇头:“找人。青山村17号,您知道吗?“
老汉眼睛一亮:“找老李头的?巧了,我就是青山村的。你说的那地方是他家药铺。“他压低声音,“老李头可神了,一把草药能治百病,还会扎针,城里大医院看不好的病,他几针下去就好。“
许明远心头一动——这位“老李头“很可能就是白云观那位神秘老人,清虚道长的师兄。
班车在草店镇停下,老汉热情地招呼许明远同行。雨后山路泥泞难行,两人走了近一个小时才看到青山村的炊烟。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散落在山坳里,青瓦白墙掩映在竹林间。
“那就是老李头家。“老汉指着村尾一栋带院子的平房,“你自己去吧,我还得去给王婶送药。“
许明远道了谢,独自走向那栋房子。院门没关,他轻轻推开,看见一个穿灰色中山装的老人正在晾晒药材。老人头发花白,但腰板挺直,动作利落,完全看不出年纪。
听到脚步声,老人头也不回:“看病下午来,药材还没晒好。“
许明远深吸一口气,行了个标准的道礼:“玄灵师伯,弟子明真拜见。“
老人手上的动作顿了一下,缓缓转身。许明远这才确认,他就是白云观那位神秘老人,只是装束完全不同了——上次见面时是道袍拂尘,如今却是一身普通老农打扮,只有那双眼睛依然清亮如星。
“清虚让你来的?“老人——现在该称他李大夫了——眯起眼睛。
许明远点头,取出清虚道长给的纸条:“师父说...让我来找您学习。“
李大夫哼了一声:“他倒会推脱。“说着放下手中的药筛,“进来吧,正好有病人。“
屋内光线昏暗,药柜占了一整面墙,浓郁的药香扑面而来。一个面色蜡黄的妇女坐在诊桌前,怀里抱着个不断咳嗽的小男孩。
“肺热未清,又感风寒。“李大夫给男孩把了脉,对许明远说,“你来试试。“
许明远一愣:“我...我不懂医术。“
“把脉总会吧?武当山一年就教出你这么个废物?“李大夫毫不客气。
许明远红了脸,上前搭上男孩的腕脉。他按照清虚道长教的静心法门,调整呼吸,渐渐感受到指下细微的脉动——浮而数,确实有热象。
“肺经有热,还...有些湿滞。“他谨慎地说。
李大夫不置可否,取出三根银针,在男孩手腕和脖颈处快速刺入。男孩起初吓得直躲,但针入体后反而安静下来,咳嗽也减轻了。
“看到没有?“李大夫一边行针一边说,“列缺、鱼际、大椎,治咳要穴。针法讲究'轻、快、准',跟你练剑一个道理。“
许明远恍然大悟——李大夫是在用医术演示道法!他凝神观察,发现李大夫下针时呼吸与手法暗合某种规律,竟与清虚道长教的剑法呼吸节奏相似。
抓药时,李大夫让许明远帮忙称量:“黄芩三钱,杏仁二钱,桑白皮...“每味药都详细解释其性味归经,仿佛在教授一门高深功法。
送走病人后,李大夫才正式打量许明远:“清虚跟你说过我的事吗?“
许明远摇头:“师父只说...您主张'大隐于市'。“
“哼,他那是客气的说法。“李大夫冷笑,“当年他认为我离经叛道,把我赶出师门。现在倒好,把你这个烫手山芋扔给我。“
许明远惊讶不已——原来师兄弟之间有这样的恩怨。
“师伯,我...“
“别叫我师伯,“李大夫打断他,“在这里我是李大夫。还有,把你那身皮换了,太扎眼。“
许明远低头看看自己的道袍,确实与这乡村环境格格不入。李大夫扔给他一套旧衣服:“穿这个。明天开始,上午跟我学医,下午去地里干活。“
就这样,许明远开始了在青山村的新生活。他换上了蓝色咔叽布中山装,头发也长到了可以梳成普通短发的长度,外表看起来与当地青年无异。只有夜深人静时,他才会取出《黄庭经》做晚课,维持着与武当山的最后联系。
李大夫的医术确实神奇。他不仅精通中药,还擅长针灸、推拿,甚至能用“望气“之法诊断疾病。许明远很快发现,这些医术背后都暗合道家修炼原理——经络穴位对应天地气机,药性归经暗合五行生克。
“医道同源,“李大夫在一次出诊归来说,“上古真人都懂医术,因为修身与治病是一个道理——调和阴阳,疏通阻滞。“
那天他们救治的是一个中风的老汉。李大夫让许明远试着用内功帮病人疏通经络。当许明远引导体内真气输入老汉足三里穴时,明显感受到一股淤堵的滞涩感。他按照李大夫的指导,以意领气,慢慢化解那股阻滞。
“感觉到了吗?“李大夫按着老汉的脉象变化,“这就是'病气'。你们武当山练的那些,在老百姓眼里还不如这一手实在。“
老汉的儿子千恩万谢,硬塞给他们一篮子鸡蛋。回程路上,许明远第一次体会到“利人济物“的满足感——这与山中打坐修行的宁静喜悦不同,更鲜活,更有温度。
“师...李大夫,您为什么选择行医济世?“许明远忍不住问。
李大夫望着远处的青山:“当年我也在深山修道,直到有天山下瘟疫,我师父不许我们下山救人,说会沾染俗缘。我偷偷去了,救活十几人,却被逐出师门。“他语气平淡,仿佛在讲别人的故事,“后来想通了——不能救人的道,算什么道?“
这番话在许明远心中掀起波澜。他想起了母亲,如果早点学得这身医术...
“别瞎想,“李大夫仿佛看透他的心思,“生老病死是天道,医术只能减轻痛苦,不能逆转阴阳。你母亲的事,不是你的错。“
深秋的青山村美如画卷。许明远白天跟李大夫学医,下午就在药田里劳作。他发现锄地、浇水这些农活,若以修行心态对待,竟也能入静——动作与呼吸配合,心意专注当下,与练功无异。
一天傍晚,许明远正在整理药材,一个背着竹篓的采药人来到院子。这人五十来岁,皮肤黝黑,手脚粗大,一看就是常年在山中行走的。
“老李,你要的七叶一枝花找到了。“采药人从背篓里取出几株带着泥土的植物。
李大夫仔细检查后满意地点头:“品相不错。老陈,这是我远房侄子,跟着学医的。“
姓陈的采药人冲许明远点点头,突然盯着他看了半晌:“小伙子,你练过内家功夫?“
许明远一惊——自从换了装束,已经很少有人能看出他修行的底子。
“小时候跟人学过一点。“他含糊地回答。
老陈却来了兴趣:“我走南闯北,见过不少奇人。二十年前在闽浙交界处遇到个道士,能用银针射穿木板,说是'以气御针'。你这气质跟他有点像。“
许明远心中一动,想起周雨桐父亲笔记中提到的南方道派。他试探地问:“您说的道士,是不是姓周?“
“咦?你怎么知道?“老陈惊讶地瞪大眼睛,“周道长后来还俗了,在武夷山一带行医,听说有个女儿...“
许明远心跳加速——这分明就是周雨桐的父亲!他强压激动,继续套话:“我...听人提起过。那位周道长现在还在武夷山吗?“
老陈摇头:“五年前就过世啦。不过他女儿得了真传,在那一带小有名气,专治疑难杂症。“
这个消息让许明远彻夜难眠。他取出周雨桐留下的笔记反复翻看,果然在最后一页发现一幅简略的地图,标注着“武夷山隐仙谷“几个小字。难道这是周雨桐现在的下落?
次日清晨,许明远把这个发现告诉了李大夫。
“闽派医道确有独到之处,“李大夫并不意外,“你想去找那姑娘?“
许明远沉默片刻,摇了摇头:“我现在应该专心学医。“
李大夫难得地笑了笑:“还算有点定力。不过...“他话锋一转,“医道博大精深,多见识不同流派也是好的。等开春后,你可以去南方走走。“
许明远没想到李大夫会支持这个想法。更让他意外的是,当天下午李大夫就开始教他南方医派特有的“灵针八法“。
“周家的针法以轻灵见长,“李大夫示范着特殊的手法,“适合治疗内科杂症。你若有缘学到,对医术大有裨益。“
随着医术精进,许明远在村里的名声也逐渐传开。他能用推拿手法缓解腰痛,能用简单的药方治疗感冒,甚至能用针灸止住小儿惊厥。村民们从最初的怀疑到现在的信任,见面都亲切地叫他“小许大夫“。
腊月里的一天,许明远独自去邻村出诊。回程时下起大雪,他抄近路穿过一片林子,不慎滑落陡坡,右腿撞在岩石上,疼得眼前发黑。
勉强爬回路上,许明远发现右腿已经不能受力。他折了根树枝当拐杖,一瘸一拐地在风雪中前行。天色渐暗,体温不断流失,他意识到自己可能走不出这片山林了。
就在意识开始模糊时,许明远忽然想起清虚道长教的“丹田火“法门。他靠着一棵老松坐下,调整呼吸,意守丹田,调动体内真气循环运转。渐渐地,一股暖流从丹田升起,扩散到四肢百骸,暂时抵住了刺骨的寒冷。
不知过了多久,远处传来呼喊声。李大夫带着几个村民举着火把找来时,许明远已经进入一种奇妙的入定状态——虽然面色苍白,但呼吸平稳,身周的积雪竟有些融化的迹象。
“这小子...“李大夫摸了摸许明远的脉搏,露出惊讶的表情,“居然自行进入了'胎息'状态。“
养伤期间,李大夫对许明远的态度明显温和了许多。他取出珍藏多年的药酒,亲自为许明远推拿伤处,还传授了一套“导引疗伤“的心法。
“你根基打得不错,“李大夫难得地称赞,“清虚那老顽固教徒弟确实有一套。“
许明远的腿伤好得很快,但李大夫坚持让他卧床半月,趁机传授了许多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医者三戒“:一戒炫技逞能,二戒重利轻义,三戒固步自封。
“你现在还穿着道袍吗?“一天夜里,李大夫突然问。
许明远一愣,随即明白他指的是心理上的“道袍“:“弟子...不知该如何平衡修行与世俗。“
“蠢材!“李大夫骂道,“谁规定修行一定要穿道袍?老子现在喝酒吃肉,娶妻生子,难道就没得道?“
许明远震惊不已:“您...您有家室?“
“在县城里。老婆是县医院的护士,儿子在武汉读大学。“李大夫语气中带着骄傲,“礼拜天我常回去吃饭。“
这个颠覆性的认知让许明远久久不能平静。他一直以为修行必须禁欲苦行,没想到李大夫这样游戏人间的态度,竟也达到了极高境界。
春节前夕,李大夫带许明远去县城采购年货。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许明远感到一种奇妙的疏离感——短短几个月前,他还是个山中修道的隐士,如今却融入了市井生活,甚至开始习惯这种烟火气。
“怎么样,“李大夫在面馆里边吃热干面边说,“红尘比山里热闹吧?“
许明远望着街上提着年货的行人,突然明白了李大夫的良苦用心。修道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好地活在现实中。真正的超脱不是远离尘嚣,而是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回到青山村,许明远做了一个决定——他要把周雨桐父亲笔记中的医术整理出来,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编成一本简易医方集。
“想通了?“李大夫看着伏案疾书的许明远,难得露出满意的笑容。
许明远点点头:“我想把这些实用的医术传播出去,让更多人受益。“
“这才是正道。“李大夫拍拍他的肩膀,“比那些整天念叨'金丹大道'的强多了。“
除夕夜,村里鞭炮声此起彼伏。李大夫回县城与家人团聚,许明远独自守在药铺。他取出《黄庭经》做晚课,心境却与在武当山时截然不同——不再执着于虚无缥缈的“得道“,而是感恩当下能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人。
零点时分,许明远站在院子里,望着夜空中绽放的烟花,忽然有种明悟:或许修行本就没有固定形式,山中静修是道,市井行医也是道;避世求真是道,入世济人也是道。关键在于那颗心是否清明,是否自在。
开春后,他决定南下武夷山,寻找周雨桐。不仅是为了那份朦胧的情愫,更是为了学习不同的医道流派,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修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