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逆光成长

腊月的北风像刀子一样刮过程家村,破旧的土坯房里,程远缩在薄被里瑟瑟发抖。母亲王秀兰轻手轻脚的起床,往炉子里添了最后一把玉米芯,火苗微弱的跳动了几下又归于沉寂。

“妈,我不冷。”七岁的程远睁开眼,看见母亲正把自己的棉袄盖在他被子上。

王秀兰摸了摸儿子冻得通红的脸颊:“再睡会儿,妈去镇上干活,晚上给你带馒头回来。”

程远听见母亲肚子咕噜叫了一声,但他知道说破只会让母亲难过。父亲去世后,家里欠下一屁股债母亲每天打三份工,从早到晚不停歇。他乖巧的点头,等母亲出门后,立刻爬起来穿上单薄的衣裳,拿起比他还高的开始打扫院子。

村口小学的铃声响起时,程远已经喂了鸡、挑了水,正在灶台前热的剩粥。他俩三口喝完稀得能照见人饮的粥,抓起书包往外跑。

“程远,又穿你爸的旧衣服啊?”村支书的儿子张大宝拦住他,身后跟着几个小孩子,“像条麻袋似的,哈哈哈!”

程远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显大好几号的外套,袖口已经磨得发亮。他紧握拳头,想起母亲叮嘱的别惹事,默默从旁边绕过去。身后传来哄笑声:“没爹的种!”

教室里没有暖气,程远搓着手坐在最后一排。他的铅笔只剩指甲盖那么长,写字时必须紧紧捏着。数学课上,老师让做练习题,他因为手冻僵写错了数字,被罚站一节课。放学时,班长收作业本费,程远掏出口袋里揉皱的五毛钱——那是他捡半个月废品攒的。

“还差两块五。“班长不耐烦地说。

程远耳朵发烫:“我明天一定交齐。“

“每次都这么说!穷就别上学啊!“班长的声音引来一片目光,程远觉得那些眼神像针一样扎在身上。他抓起书包冲出门,在结冰的田埂上摔了好几跤,膝盖渗出的血很快冻成了冰碴。

那天晚上,王秀兰回来时,看见儿子正就着煤油灯写作业,小脸被熏得漆黑。她放下手里热腾腾的馒头——那是她饿了一天省下来的,从内衣口袋摸出三张皱巴巴的纸币:“明天把本子钱交了吧。“

程远看见母亲手背上新增的冻疮,突然哭了:“妈,我不想上学了,我去打工帮你!“

王秀兰扬起巴掌,最终却轻轻落在儿子肩上:“你爸临终前怎么说的?“

“好好读书...改变命运。“程远哽咽着回答。

“记着就行。“母亲用粗糙的手抹去他的眼泪,“馒头趁热吃。“

初中毕业那年,程远以全县第三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但录取通知书和学费单同时送到家。那天晚上,他听见母亲在里屋打电话借钱,一遍遍低声下气地解释、保证,最后变成了压抑的啜泣。

第二天,程远偷偷去了镇上的建筑工地。包工头看他瘦弱,只让搬砖,一天三十块。七月骄阳似火,他肩膀磨出血泡,中午蹲在工棚外啃干馒头时,突然被人挡住了阳光。

“程远?“班主任李老师震惊地看着他,“你在这儿干什么?“

得知原委后,李老师红着眼睛带他回了学校。一周后,县里企业家资助贫困生的名单公布,程远的名字赫然在列。开学那天,他穿着李老师送的新运动鞋走进县一中校园,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

高中生活比程远想象的更艰难。城里同学谈论的名牌、游戏、明星,他完全不懂;食堂最便宜的素菜也要三块钱,他经常就着免费汤啃从家带的馍。但他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第一次月考就拿了年级前十。

“哟,乡巴佬挺能学啊。“放学路上,以张明为首的三个男生堵住他,“借我抄作业是你的荣幸,懂吗?“

程远摇头拒绝,换来一顿拳打脚踢。他鼻青脸肿地回家,对母亲谎称摔了一跤。第二天,张明在班上大声宣扬:“穷鬼连创可贴都用不起,真恶心!“

就在程远以为高中三年都将这样度过时,高三开学,班里来了个转学生。

“我叫苏晴。“讲台上的女孩扎着马尾辫,眼睛像两弯月牙,“因为父亲工作调动从省城过来,请大家多指教。“

班主任安排苏晴坐在程远旁边。他下意识往墙边缩了缩——自从张明造谣他身上有跳蚤,已经很久没人愿意靠近他了。

“你的笔记能借我看一下吗?刚才物理题我没听懂。“苏晴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程远惊讶地抬头,对上她真诚的目光。他默默递过笔记本,看见她认真阅读的样子,忽然注意到她睫毛在阳光下像蝴蝶翅膀般轻轻颤动。

“你解题思路好清晰!“苏晴惊喜地说,“这道题老师用了三种公式,你只用两步就解出来了。“

程远耳朵发热,这是他第一次受到学习上的夸奖。下课时,张明一伙人凑过来:“苏晴,别跟这种乡巴佬走太近,会掉价的。“

苏晴歪着头问:“哪种乡巴佬?“

“就是穷得连耐克鞋都没有的...“

“哦。“苏晴打断他,从书包里掏出一本《全球通史》,“那你知道奥斯曼帝国是怎么阻碍东西方贸易的吗?程远昨天刚给我讲过。“

张明脸色铁青地走了。程远怔怔地看着身旁这个发光的女孩,听见她说:“别理那些无聊的人,放学后能帮我补补物理吗?“

秋去冬来,程远的生活因为苏晴的出现有了色彩。她会在他的铁皮饭盒里偷偷放鸡腿,在他生日时送他一副保暖手套,更会在每个晚自习后陪他走过那段没有路灯的小路。

“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某个雪夜,程远终于问出这个盘旋已久的问题。

苏晴哈出一团白气:“因为你值得啊。你是我见过最坚韧的人——冬天只有一件棉袄,却从不说冷;被欺负了也不报复,只是更努力地学习。“她踢开一块积雪,“而且...你讲题时眼睛会发光,特别好看。“

程远心跳如鼓,一片雪花落在苏晴睫毛上,他鬼使神差地伸手拂去,碰到她脸颊的瞬间又触电般缩回。苏晴却抓住他生满冻疮的手:“我帮你暖暖。“

高考前夕,程远发高烧到39度。王秀兰连夜背他去诊所,花光了当月攒下的所有钱。第二天模拟考,他头晕目眩,物理最后三道大题都没做完。

“完了...“走出考场时,程远蹲在墙角抱头痛哭,“我辜负了所有人...“

一双白色运动鞋停在他面前。苏晴蹲下身,轻轻抱住他:“一次考试而已,我陪你从头复习。“

那个夏天,程远收到了省城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苏晴则考上了同城的师范大学。离乡那天,王秀兰把缝在内衣里的两千块钱塞给儿子:“别省着,该吃就吃。“

火车上,苏晴靠在他肩头睡着了。程远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田野,想起离家前母亲偷偷抹泪的样子,在心里立下誓言:一定要在这座城市扎根。

大学四年,程远同时打三份工,却永远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裤。苏晴总能用各种理由“偶遇“他——“食堂饭卡充多了““电影票买重了““羽绒服买小了“。情人节那天,程远用打工钱买了支玫瑰,在女生宿舍楼下站到半夜,才等到做家教回来的苏晴。

“我...我喜欢你。“他结结巴巴地说,“虽然我现在什么都没有...“

苏晴接过那朵有点蔫的玫瑰,眼睛亮晶晶的:“你有梦想,有骨气,这就够了。“她踮起脚尖,轻轻吻了他的脸颊。

大四那年,程远和苏晴在校外租了间十平米的小屋。他开始尝试创业——组织同学做校园快递服务。苏晴帮他设计宣传单,陪他挨个宿舍推广。第一个月赚了三千块,他给母亲买了件羽绒服,给苏晴买了条银项链。

“等你以后成功了,我要钻石的。“苏晴笑嘻嘻地戴上项链,在逼仄的厨房里转了个圈。

毕业后,程远和两个同学合伙创办科技公司,开发校园社交APP。苏晴白天教书,晚上帮他们做客服。就在产品即将上线时,合伙人卷走全部资金和代码消失了。那天晚上,程远在河边坐了一整夜,苏晴找到他时,他像个孩子似的嚎啕大哭:“我太蠢了...那是我们所有的钱...“

苏晴把他的头按在自己肩上:“记住这一刻的痛苦,然后站起来。“

第二次创业是做教育APP,好不容易拿到天使投资,却在产品测试阶段遭遇大公司抄袭。投资方紧急撤资,程远抵押了老家的房子还债。除夕夜,他和苏晴在出租屋里煮方便面,窗外烟花绚烂。

“分手吧。“程远突然说,“我不能再拖累你了。“

苏晴把荷包蛋夹到他碗里:“吃你的面。我十七岁就认定你了,别想甩掉我。“

第三次创业是连锁餐饮,刚有起色就遭遇疫情。关店那天,三十岁的程远蹲在空荡荡的店铺里,看着手机里母亲的未接来电——老家房子被收走了,王秀兰暂时借住在亲戚家。

“我真是个废物...“他一遍遍用头撞墙,“十二年...一事无成...“

苏晴强行把他拖到医院。诊断室外,程远看着CT报告上“疑似胃癌“四个字,突然笑了:“报应啊...“

“可能是误诊,明天再做详细检查。“苏晴声音发抖,却紧紧握着他的手。

程远猛地甩开她:“够了!你看看我——三十岁,负债百万,现在可能快死了!你跟着我能得到什么?“

苏晴的眼泪终于落下来。她转身跑开,却把一个笔记本塞进他手里。程远翻开,发现是苏晴从高三开始为他写的日记:

“2010年9月1日,今天转学到新班级,看见一个男生在认真帮值日生擦黑板。他擦得特别仔细,连粉笔槽都清理了...“

“2012年6月8日,高考结束!程远这个傻瓜,明明自己淋雨发烧,还把伞让给考场外等孩子的老奶奶...“

“2015年3月14日,他拿到第一笔创业资金,先给妈妈买了按摩椅,又给山区孩子捐了书...“

最后一页是昨天的日期:“医生说可能是胃癌,我不信。就算真是,我也要陪他走完最后一程。十二年算什么,我要的是和他的一辈子。“

程远在医院的走廊里泣不成声。他找到蹲在楼梯间的苏晴,跪下来抱住她:“对不起...再给我一次机会...“

检查结果是胃溃疡,虚惊一场。康复后的程远仿佛变了个人。他回到老家,看到母亲暂住的柴房漏雨,屋顶用塑料布挡着。那天晚上,他蹲在田间地头,突然有了灵感。

“农业科技。“他对苏晴说,“我从小看妈妈种地,知道农民最需要什么。“

第四次创业比想象中顺利。程远研发的智能灌溉系统获得省级创新奖,首笔订单就还清了半数债务。三年后,公司估值过亿,他在新品发布会上突然中断演讲。

“今天最想感谢的人,是陪我走过十五年低谷的她。“大屏幕上出现苏晴从17岁到32岁的照片合集,“苏老师,你愿意从校服到婚纱,做我一辈子的合伙人吗?“

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苏晴含着泪走上台。程远给她戴上钻戒时,发现她脖子上还挂着大学时那条褪色的银项链。

婚礼那天,王秀兰穿着儿子定制的旗袍,坐在主桌抹眼泪。程远在致辞时说:“有人问我成功的秘诀,其实很简单——永远别辜负那些相信你的人。“

第二年春天,程远和苏晴的农业科技公司上市,他们设立助学金,专门帮助寒门学子。在首批受助学生见面会上,一个怯生生的男孩问:“程叔叔,如果...如果努力了还是失败怎么办?“

程远看向身旁怀孕的妻子,笑着说:“那就多失败几次。只要不放弃,总有人在等你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