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逾离开的第三十七天,阮绵绵收到了第一封邮件。
实验室的网络不稳定,邮件只有寥寥几行字:
“基因编辑进展顺利。这里的夜空很干净,能看到你喜欢的仙女座星云。记得按时吃饭。——S.Y.“
她反复读了三遍,指尖悬在键盘上,最终只回复:“小雨学会了画北斗七星,说要等你回来检查。“
点击发送后,她打开抽屉,取出那枚陨石戒指。冰凉的触感贴在掌心,像是握着一颗微缩的星球。
文学奖带来的连锁反应超出预期。著名作家苏雅邀请阮绵绵参加她的写作工坊,地点在云南的高山天文台。
“机会难得,“苏雅在电话里说,“正好下周有英仙座流星雨。“
阮绵绵望向书桌上的日历——沈逾的第二次治疗安排在流星雨峰值那天。
“我需要考虑一下。“
挂掉电话,她点开沈逾的社交账号。最新动态停留在两个月前,是一张实验室窗外的雪景。评论区有条陌生账号的留言:【慕尼黑的冬天比BJ更冷,保重。】
头像是一枚NASA的徽章。
阮绵绵盯着那条评论看了很久,直到手机屏幕自动熄灭。
天文社的年终晚会在观测台举行。阮绵绵本不想去,但陈墨亲自来宿舍找她:“沈逾临走前托我转交一样东西。“
观测台顶楼张灯结彩,社员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喝酒聊天。阮绵绵缩在角落,看着陈墨搬来一个扁平的金属箱。
“他说要等今晚才能给你。“
箱子里是一台手工改造的星空投影仪,比市面上卖的精致许多。底座刻着一行小字:【RM's Star River】。
“试试?“陈墨递过遥控器。
阮绵绵按下开关,整个天台瞬间被星光笼罩——不是普通的星点投影,而是精确还原的冬季星空,连银河的尘埃带都清晰可见。猎户座的腰带三星在她脚边闪烁,而沈逾最常观测的天狼星,正悬在她头顶上方。
“他熬了三个通宵调试参数,“陈墨轻声说,“说是有颗彗星轨道算不准。“
投影仪忽然发出轻微的咔嗒声,一束特别的光从天鹅座方向射出,在天花板投下一段文字:
“当彗星回归时,请告诉我它是否如你想象中美丽。“
阮绵绵的眼泪砸在控制板上。
晚会进行到一半,文学社的徐然学长端着香槟凑过来:“听说你要跟苏雅去云南?“
她下意识把投影仪遥控器藏到身后:“还没决定。“
“机会难得啊,“徐然靠得太近,酒气喷在她耳畔,“我叔叔在那边有度假别墅,要不要——“
“她不需要。“
一道冷冽的声音插进来。天文社的副社长林玥横在两人之间,黑色连衣裙衬得肤色如雪:“阮学妹有专属导游了。“
她晃了晃手机,屏幕上是一张刚收到的照片——沈逾穿着病号服站在窗前,背后是慕尼黑的夜空。照片角落有行手写字:【告诉她,我记下了所有观测坐标。】
阮绵绵夺过手机,放大照片的每个细节。沈逾比离开时瘦了许多,病号服松垮地挂在肩上,但眼睛依然清亮如星。
“什么时候收到的?“她声音发抖。
“五分钟前。“林玥意味深长地看她一眼,“他特意问起你。“
回宿舍的路上,阮绵绵收到苏雅的短信:【工坊名额明天截止,需要现在确认。】
她站在岔路口,左边是灯火通明的文学院,右边是漆黑的天文楼。夜风吹乱她的头发,也吹散了手机屏幕上的倒影。
沈逾的投影仪还在包里发着微光。
她打开邮箱,草稿箱里躺着十七封未发送的信。最新一封写于三天前:
“我开始写新小说了,主角是个总记错星座的天文学家。今天路过福利院,小雨问我'星星哥哥的病会好吗',我告诉她,所有星星都会康复,只是需要时间。“
光标在发送键上徘徊许久,她最终退出邮箱,拨通苏雅的电话:“我去。“
挂断后,她给沈逾发了简短的邮件:**“接受云南写作邀请,为期两周。会记录英仙座流星雨数据。“**
发送成功的提示音响起时,一颗流星划过天际——不是来自投影仪,而是真实夜空的馈赠。
出发前一晚,阮绵绵在整理行李时发现一本陌生的笔记本。
牛皮纸封面,扉页写着《给绵绵的未来星空》,字迹是沈逾的。里面按年份记录了未来五年的重要天象,精确到经纬度和最佳观测时机。2024年8月那页被折了角:【英仙座流星雨峰值:北京时间8月13日3:15,云南香格里拉,海拔3400米,东南方30度仰角。】
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箭头,指向页边空白处:
“如果那时我们在一起,请替我许个愿。“
笔记本最后一页夹着张便签,墨迹很新:【抱歉用这种方式道别。但星空从不真正离开,只是换种方式守护。】
阮绵绵合上笔记本,把它和陨石戒指一起收进行李箱最里层。窗外,真实的银河缓缓流转,与投影仪制造的星光重叠在一起,分不清哪个更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