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霍光专权 二
却说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霍光检阅郎官和羽林军时,突然发现一个校尉长得挺帅挺有男子汉气概,内心十分欢喜,于是私自收归麾下。
这下上官桀等人乐坏了,立马就给霍光下套子。这天恰值霍光归家休息,上官桀便遣心腹之人以刘旦名义持书诣阙告发。书中大意是说:
“臣闻大将军霍光校阅羽林郎官,派头比皇帝还大,又是交通管制命人清道,又是驱赶行人,并令太官先往置备饮食,这哪是一个臣子的作派?又擅调幕府校尉。似此专权任意,其狼子野心暴露无遗。臣刘旦愿归还符玺入宫宿卫,密察奸臣举动,以防发生变故。”
昭帝看了又看,想了又想,最后竟将来书搁置,并不颁发出来。上官桀等候半日毫无动静,不得不入宫探问,昭帝微笑不答。
不明就里的霍光正要进宫面见皇帝,可是听说燕王刘旦上书告发自己,霍光几乎吓破了胆,他木然地停在殿西画室中发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敢贸然进殿“送死”。
少顷昭帝临朝,左右旁顾不见霍光,便问大将军何在?上官桀连忙应声说道:
“据微臣所知,只因燕王控告大将军有欺君之罪,怕被皇上降罪,故不敢进殿。”有心加害霍光的左将军上官桀连忙不失时机地给霍光上眼药。
心明眼亮的汉昭帝也早就看出了个中道道,立马宣人去把霍光召来。
霍光心里七上八下战战兢兢地进殿面圣后,也收敛了以前威风凛凛的骄矜姿态,连忙毕恭毕敬地脱下官帽,伏在地上向小皇帝叩头请罪。
“大将军请起,而且尽管戴好帽子。朕知道燕王的奏章是假的,是有人故意陷害你,将军根本没罪。”看到惶恐不安的霍首辅,汉昭帝立马安抚道。
霍光且喜且惊,抬头问道:“陛下安知臣无罪?”昭帝道:“将军至广明校阅,往返不到十日,燕王又没有智能手机,他怎么会知道呢?而且将军真的想谋反的话,也无须校尉。这明明是有人谋害将军伪作此书嘛!朕虽年少,何至受愚若此!”此时昭帝才十四岁,能识燕王诈书,即以周成王视之也有愧色。霍光听后不禁佩服,左右近侍及尚书等人也都觉得惊异,难怪英明的汉武大帝要选他为接班人呢!
上官桀被昭帝说出破绽吓得汗流浃背,只得强自支持。
于是,原本要兴起的十级政治风暴,因为聪明小皇帝的明察秋毫,四两拨千斤地消弭于无形,这也充分展示了汉昭帝非一般的视政能力。
昭帝既料燕王所上之书是假,便通饬各地官吏严密查缉,上书人就是上官桀与桑弘羊差遣出来,一闻诏命当即至两家避匿,偏昭帝连日催索务获讯办。上官桀进白昭帝道:“此等小事不必穷究。”昭帝不从,仍然严诏促拿。上官桀忧恨交迫,便命亲信之人不时在昭帝前诉说霍光之短。昭帝发怒道:“大将军是当今忠臣,先帝所托,使之辅佐朕躬,敢有妄加毁谤者即行办罪。”于是上官桀等不敢再言。
上官桀所谋屡次不成,遂与其子上官安密议,一不做,二不休,打算杀霍光,废昭帝,再诱燕王入京诛之,然后自立为帝。旁有亲信之人听说此事后私对上官安说道:“似此举动,将置皇后于何地?”上官安答道:“逐鹿者还暇顾兔么?试想我父子靠着皇后得邀贵显;一旦人主意变,就使求为平民且不可得。今乃千载一时的机会,怎可错过?”其人无言而退。上官桀便与众人议得一策,就是使长公主置酒邀请霍光,俟其到来伏兵杀之。又遣人通知燕王刘旦,令其早作预备,得有信息立即来京。燕王刘旦一心想当皇帝,接到上官桀来书说要迎他为帝,不禁大喜,遂写回书许立上官桀为王。一面连结郡国豪杰千余人为其声援,又命设置驿马,以便往来通信。
过了一时,刘旦对群臣说道:“近得盖长公主来信,信中说欲举大事,所虑者独有二人,即大将军霍光与右将军王莽。此王莽系天水人,与后文王莽不同。今右将军已死,丞相又病,看来此事必成,不久便有使者前来召我。”遂分付群臣收拾行装准备起程。
偏偏天象告警,燕都里面时有变异。忽然大雨倾盆,有一虹下垂宫井,井水忽涸,大众哗言被虹饮尽;虹能饮水,真是奇谈。又忽然有群猪突出厕中,闯入厨房,毁坏灶觚;又忽然乌鹊争斗,纷纷坠死池中。更有一鼠立在王宫端门之中旋转跳舞。近侍报知刘旦。刘旦亲自来看,那鼠见了多人并不惧怕,犹自跳舞至一日一夜,方才力尽倒地而死。又一日殿门忽自关闭,数人尽力推之不开。城上无故发火,众官闻信齐集,指挥兵役奋勇扑灭,已将城门烧坏。又有大风一阵卷地而来,吹得天地昏暗,耳边但闻呼呼作响,势如千军万马,所过之处树木皆折,或竟连根拔出,宫城上城楼全被吹倒。天上又坠下一颗流星,声震远近。宫妃宫女无不惊惶。刘旦失色道:“谋事不成,妖象屡现;兵气且至,奈何!奈何!”正忧虑间,蓦有急报从长安传来,说是密谋败露,同谋诸人皆死。刘旦大惊失色,急向来人查问详情,来人备细说知。
原来盖长公主谋请霍光饮酒,乘间杀之,事尚未行,公主舍人燕仓之子听说后私告其父。燕仓见事关重大不能隐瞒,便想起大司农杨敞,便来告知大司农杨敞。杨敞是霍光心腹之人,无甚才能,又庸懦畏事,他不敢出头告发,便托病告假回家,请谏大夫杜延年告知此事。杜延年立即报与霍光。霍光密告昭帝,不动声色遣人分头捕拿。
于是丞相从事任宫先去诡邀上官桀,引入府门传诏斩首;丞相少史王寿再去诱入上官安,也一刀处死。桑弘羊、丁外人当然捕诛,盖长公主自杀,苏武的儿子苏元也与逆谋。
刘旦见事已至此,急召相平说道:“吾谋已败,不如即行起兵。”相平答道:“左将军已死,百姓皆知此事,今若起兵,人心不服,反招祸乱。”刘旦听说后十分忧闷,遂命设宴万载宫,大会宾客群臣及后宫姬妾列坐饮酒。刘旦饮到中间,自作一歌。其词道:
归空城兮,狗不吠,鸡不呜。
横术何广兮,固知国中之无人。
刘旦歌罢。旁有华容夫人离席起舞,口中歌道:
发纷纷兮填渠,
骨籍籍兮亡居。
母求死子兮,妻求死夫,
徘徊两渠间兮,君子将安居!
华容夫人歌声凄侧,闻者无不泣下。忽报朝廷遣使到燕,刘旦只得出迎。朝使入殿面交玺书,刘旦展开审视道:
昔高皇帝王天下建立子弟,以藩屏社稷。今宗室子孙无暴衣露冠之劳,裂地而王之,分财而赐之,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可谓厚矣!王与朕骨肉至亲,却与他姓异族谋害社稷,亲其所疏,疏其所亲,有悖逆之心,无忠爱之义;如使古人有知,当何面目复见高祖之庙乎?王其图之。
刘旦览书毕,将玺书交付近臣,自悲自叹道:“死了!死了!”遂用绶带自缢,妃妾等从死者二十余人。华容夫人也在其中。朝使即日返报,昭帝谥刘旦为刺王,刘旦儿子刘建废为庶人,削国为郡。盖长公主的儿子文信也被撤销侯封。又以杜延年为太仆,王欣为御史大夫。
上官皇后因年幼不曾预闻此事,且系霍光外孙女,故得不废。
这时候,上官皇后才八岁,因为她年纪尚小而且确实没有参加这件事,最重要的她是霍光的外孙女,霍光保了她,所以上官皇后不仅没有受到牵连,还保住了皇后之位。
其实霍光保住上官皇后,也是有自己的考虑的。因为上官皇后的父族已灭,她的亲人只剩下霍家。他觉得外孙女应该是和自己一条心的。
他一心想让外孙女生下皇储,宫内外领会到他的意思,都上书昭帝除了皇后外应少近女色,以保证龙体安康。并且让皇后下一道诏令,不许宫女们侍宿皇上,然而即便是这样专房擅宠,上官皇后还是没有怀孕。
其实上官皇后太小了,那样一个稚嫩的孩子,专房擅宠也不能为人母亲啊。
话说霍光既诛上官桀等,朝政一清,霍光得到汉昭帝的全面信任,但自己独掌国事需人助理。同朝一班旧臣又死亡略尽,看来看去只有光禄勋张安世为人谨厚,遂请昭帝拜安世为右将军兼光禄勋,帮理政务。又拜杜延年为太仆。
张安世字子孺,即张汤之子。张汤既死,武帝甚为悼惜,乃用安世为郎。武帝尝出巡河东,随带书籍于路失去三箧。武帝下诏寻求,一面遍问从臣,失去之书所载何事?众人皆茫然不知,便记得一二,其余也就遗忘。惟有张安世平日遇事留心,而且记性甚好,竟将书中所记之事默写出来,武帝甚喜。后经官吏悬出赏格寻获所失之书。武帝将安世所记与原书校对,并无遗落,由此武帝大加赏识。
杜延年字幼公,乃杜周之子,尝劝霍光修文帝之政,力行恭俭,霍光听从其言。霍光见上官桀同受顾命尚且谋反,何况他人,因此主持刑罚一切从严。延年常设法补救济之以宽,于是众人皆称其贤。张汤、杜周都是酷吏,偏生出安世、延年二人,也算难得。
元凤四年,昭帝年已十八,提早举行冠礼,大将军霍光以下一律入贺,只有丞相田千秋患病甚重不能到来。田千秋为相十二年,持重老成,尚算良相。昭帝因他年老,赐乘小车入朝,时人便叫他车丞相。
及冠礼告成,田千秋当即谢世,谥定侯。
孟春过后便是仲春,天空中忽现一星,体大如月向西飞去,后有众小星随行,时在早晨万目共睹,大家都惊为异事。当时昭帝年仅二十一,身体时觉不安。霍光见昭帝多病心中忧虑,意欲皇后得宠生子。侍医说帝病须节欲静养,后宫之人不得进幸。
到了夏四月某日,昭帝便秘久蹲御厕,侍从静侯门外。忽地昭帝一声闷叫,只听得倒地之声。众人急呼不应斗胆破门,见昭帝扑于地上。众人急报太医。太医说昭帝的死因是因为蹲厕所太久,突然站起来导致脑充血而死。因为蹲厕而死说出去太不体面,因此太医们另觅托辞以禀皇后。本来还可以长大后再说,可是汉昭帝21岁就英年早逝了,上官皇后才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