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诗海外传播基本状况

中国古代诗歌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经济发达地区的传播已经进行了几个世纪,相比之下,朦胧诗以来新诗的海外传播显得没有那样广泛和深入。而相比朦胧诗,朦胧诗之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新诗的译介情况也要逊色一些。比如1990年夏威夷大学出版、爱德华·摩林(Edward Morin)选译的《红杜鹃:文革以来的中国诗歌》(The Red AzaleaChinese Poetry Sinc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和1993年新英格兰大学出版的托尼·巴恩斯通(Tony Barnstone)编译的《走出风暴:中国新诗》(Out of the Howling StormThe New Chinese Poetry)主要集中了朦胧派诗人的作品[4]。用奚密(Michelle Yeh)的话来概括,“将近二十年,对西方而言,所谓当代中国诗歌几乎都是以朦胧诗为唯一代表。在国内,它在知识分子和学生群中极受欢迎,却一再遭到官方批判。在国外,朦胧诗成为一个焦点有几个原因。第一,作为官方诗歌的另类,和充满争议性的新诗潮,它具有象征意义。第二,它对晚近历史的批判性反思和对回归人道主义的呼唤。第三,同样重要的是,接触和互动的机会。如果说前两个原因点出朦胧诗精神和主题的特色,最后一个因素造成的影响是长远的。接触和互动是双向的”。[5]奚密本人编译、耶鲁大学出版的《中国现代诗选》(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1992)也主要集中了朦胧派诗人的作品,至于个人诗集的英译,情况亦是如此。

20世纪80年代,顾彬编译了收入郭沫若等16位中国现当代诗人的诗集《太阳城消息》。在序中,他写道:“中国文学以诗歌闻名于世。上千年间,诗一直是中国文人表达思想的手段。若不是本世纪以来对文学种类有了新的发现与新的认识,我们真的可以称中国文学史是一部诗歌史——一部从《诗经》开始,并由《楚辞》继承、延续的历史。《诗经》与《楚辞》这两部诗集不仅是中国早期文学的巅峰之作,且在今日仍然是世界文学的著名篇章。”[6]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相对于新诗,德国汉学界更加重视中国古典诗歌。中国古典诗歌在欧洲有着漫长的传播史。顾彬曾经无奈地说过他现在是德国唯一译介中国当代文学的汉学家。这个说法当然有些夸张,但是毕竟道出了部分实情:汉学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情远远大于对新诗的热情。

究其原因,我想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诗歌自身的边缘处境。在市场经济主导的国家,诗歌的地位相对来说都处于边缘,顾彬和瑞士汉学家开勒都对我讲过这样的话,欧洲诗人尤其是年轻诗人要想通过正规出版社出版他们的诗集,也是比较困难的。[7]二是欧洲人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偏见,即他们认为新诗无非是学习欧美诗歌的产物,这种诗歌对他们来说并不新鲜,他们如果想了解当代中国,没有必要通过当代诗歌,通过新闻媒体就足够了。三是欧洲人对中国诗人的政治偏见,很多欧洲人为大陆当代诗人预设了一个政治正确的位置,比如西川就曾被问到为何不流亡海外,这就局限了他们选择和接受当代诗歌的视角。四是中国当代诗人对自身思想和感受的展示仍然相对被动,虽然当代中国已经有萧开愚、西川那样可以融入欧美环境中、与来自欧美的诗人进行对话的诗人,但是大部分诗人受制于语言能力和交流机会的匮乏,不能在欧美产生自己的影响。

先以德国为例,简单介绍一下新诗的海外传播。20世纪90年代朦胧诗人作为一个群体在德国受到了汉学家的青睐。90年代初,顾彬翻译了北岛的《白日梦》和《太阳城札记》,图宾根大学的保罗·霍夫曼(Paul Hoffmann,他也是诗人张枣的老师)于1993年翻译了顾城的《朦胧诗解构学研究》,孔策等人翻译了杨炼的《诗》《鬼话》《面具与鳄鱼》等也相继出版[8]。杨炼在德国很有名气,他的作品一般由德国著名的苏尔坎普(Suhrkamp)出版社出版,而且点名要顾彬来翻译,比如最近刚刚出版的《同心圆》。1995年,由保罗·霍夫曼和朋友苏姗娜·格丝(Susanne Gösse)撰写前言、苏姗娜·格丝(Susanne Gösse)编译、何多苓参与插图的《中国杂技——硬椅子》由konkursbuch出版,收入“四川五君”柏桦、张枣、欧阳江河、钟鸣和翟永明的诗歌。1996年,波尔克翻译的舒婷《会唱歌的鸢尾花》和《双桅船》相继出版。次年,亨耶斯翻译了多多的《回家》。进入新世纪,朦胧诗人势头不减,第三代诗人西川、王家新、欧阳江河、王小妮、翟永明等中国当代诗人在德国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比如Rupprecht Mayer翻译的舒婷的《墙间》(Zwischen Wänden)。1998年拉斐尔·开勒(Raffael Keller)的硕士毕业论文《南方诗:新诗比较研究》,“从地域角度提出了一种南北二分法:70年代以来南方的黄翔、萧开愚等人对北方的北岛、舒婷,以及后来的西川等先锋诗人。他认为这种分野可以一直追溯到《楚辞》与《诗经》的两大传统”。[9]2001年和2003年他又分别翻译了萧开愚的两本诗集,即《雨中作:诗集》(Im Regen geschrieben:Gedichte,Sprache)和《安静,安静》(Stille Stille,Wortraum-Edition)。2009年,开勒和另一位青年汉学家马海默(Marc Hermann)合作翻译出版了德语有声读物《挡风玻璃上的蝴蝶:中国当代诗选》(Schmetterlinge auf der Windschutzscheibe:Moderne chinesische Lyrik,FlyfastRecords,2009),收录了西川编选的昌耀、翟永明、于坚、韩东等十位诗人的作品,并随书赠送两张由德国一线演员配音的诗歌朗诵录像带。同年,顾彬和高红合作翻译了由批评家唐晓渡编选的《不言而喻的真相》(Alles versteht sich auf Verrat,Weidle Verlag GmbH),选入了海子、西川、于坚、欧阳江河、王家新、王小妮、翟永明和陈东东八位诗人的作品。2010年,马海默翻译的于坚的《零档案》(Akte 0,Verlag Horlemann Verlag)出版。2011年,disserta出版了由青年翻译家Alexandra Leipold翻译的《四川五君》(Die Fünf Meister aus Sichuan(Sichuan wu junzi):Die Posthermetischen Lyriker Bai Hua,Zhang Zao,Zhong Ming,Ouyang Jianghe und Zhai Yongming),收录了柏桦、张枣、钟鸣、欧阳江河和翟永明的诗歌。同年,王家新的德文诗集《哥特兰的黄昏》(Daemmerung auf Gotland)由顾彬译为德文(唐豪瑟尔编辑,A-奥腾斯海姆出版社出版)。

法国的情况与德国类似,主要集中在朦胧诗和第三代。“最早对朦胧诗一代进行介绍的杂志是《码头》,其1981—1982年冬季号为中国专号,译介了北岛、顾城、江河、芒克、食指、舒婷、杨炼和严力的诗歌。文学杂志《欧洲》《诗歌》也分别在1985年和1993年推出了中国诗歌专号,除上述诗人外,还介绍了多多、车前子、宋琳的诗歌。1997年,《诗歌行动》杂志介绍了柏桦、陈东东、陆伊敏、吕德安、莫非、树才、西川、翟永明和朱朱等12位中国诗人。2000年以来,《新文集》《诗歌2001》等文学杂志还介绍过于坚。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法国一些小型诗歌出版社推出了北岛、杨炼、顾城、芒克和宋琳等的诗集”。[10]比如尤利西斯出版社1991年推出的北岛、顾城、芒克和杨炼的诗合集Quatre poetes chinois。2004年,希尔塞出版社推出多达390页、收录了40余位中国当代诗人(33位大陆当代诗人和13位台湾当代诗人)的大型新诗选集《天空飞逝——中国新诗选》。“2005年,于坚的《零档案》法文版在中国蓝出版社出版。2010年,被并入伽利玛出版社的中国蓝出版社又出版了于坚的《飞行》”[11]。2012年的由罗曼·罗兰创办于1923年的《欧洲》(Europe,11—12月号合刊)杂志又发表尚德兰[12]译介的1960年以后出生的14位中国当代诗人的诗歌,另附尚德兰专文《中国新诗歌:寻找现实的诗歌》。

相比之下,英语世界对大陆当代诗歌的译介成果最为丰硕。[13]1988年,纽约的Stephen Lane和Ginny MacKenzie合编了《北京-纽约:中国的艺术家和诗人》(Beijing-New York:Chinese Artists,Chinese Poets.Sister City Progra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 and Coyote Press);1992年,多伦多的Mangajin Books出版Chao Tang and Lee Robinson编译的《新潮:新诗》(New Tide: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1999年,王屏编译了《新一代:中国当代诗选》(New Generation:Poems from China Today.Brooklyn:Hanging Loose Press),重点关注朦胧诗之后新一代诗人的作品;2006年Wild Peony出版了Naikan Tao 和Tony Prince编选的《中国当代八诗人》(Eight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s),杨炼、江河、韩东、于坚、翟永明、张真、西川、海子入选;2007年诗天空出版社出版Yidan Han编选的《双语诗天空新诗选,2005—2006》(The PoetrySky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2005—2006:A Bilingual Edition),同年,张耳和陈东东合编《另一国度:中国当代诗选》(Another kind of nation: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Talisman House Publishers),选入24位1960年之后出生、在中国大陆已经成名然而很多是第一次在英语世界露面的诗人;次年,海岸与比利时诗人杰曼·卓根布鲁特合作翻译的《新诗前浪》(The Frontier Tide:Contemporary Poetry From China)则将目光转向,聚焦于90年代以来的作品;2010年,于坚的《内存条:于坚便条集诗选》(Flash CardsSelected Poems from Yu Jians Anthology of Notes,Zephyr Press)出版;2011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任职的王清平编选的《推开窗——新诗》(Push Open the Window——Contemporary Poetry from China,Copper Canyon Press),收入当代49位著名诗人的诗歌,我们将会在第三节的诗歌选本和读者接受中作为样本来分析;2012年,“今日中国文学”书系出版食指《冬日的阳光》,由石江山(Jonathan Stalling)翻译、张清华撰写导言。同年,纽约西风出版社(Zephyr Press)出版了“今天”书系(双语版),首批推出欧阳江河《重影》(Doubled Shadows,Austin Woerner译)、翟永明《更衣室》(The Changing Room,Andrea Lingenfelter译)和韩东《来自大连的电话》(A Phone Call from Dalian,Nicky Harman译)。同年,由杨炼选编、秦晓宇撰写分诗体序言,威廉·赫伯特(William Herbert)、霍布恩(Brian Holton)等英译的中国当代新诗选《玉梯——当代中文诗选》由英国血斧(Bloodaxe)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当代中国诗歌的演变,并介绍说“为异化、创伤和流亡所驱动的中国诗歌已经在世界诗歌中做出了最彻底、最让人兴奋的诗歌实验”,“《玉梯》在英语世界中首次权威性地展示了重新确立其与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诗歌的关系、重新参与到它自身的伟大传统之后的中国诗歌”。[14]同年,Rui Kunze研究海子和中国当代文化的专著 《竞争与共生:诗人海子的经典化和当代中国文化话语》(Struggle and Symbiosis:The Canonization of the Poet Haizi and Cultural Discourses in Contemporary China)也在德国的Projekt Verlag出版;2013年,蓝蓝的《身体里的峡谷》(Canyon in the Body,双语)由Fiona Sze-Lorrain翻译,Zephyr Press出版;2月(2016年将增补再版)由美国芝加哥哈瑞特·梦若诗歌研究所赞助、美国Tupelo Press出版的《新华夏集:当代中国诗选1990—2012》,该诗选经过编辑和主编层层严格筛选,最后收录25位诗人的作品(16位译者/合译者)。值得一提的是,DJS艺术基金会设立的DJS诗歌翻译奖,旨在促进中外诗歌交流,鼓励高质量的诗歌翻译,以奖励翻译出版项目为主。自2011年起,该诗歌翻译奖每年颁发一次,奖金为一千美元。头三年主要鼓励将中文当代诗译介到英语国家和其他地区[15],2011年度DJS诗歌翻译奖的获奖者为尼尔·艾特肯(Neil Aitken),他于2010年至2011年参与合译了吕德安、孙文波、姜涛、蒋浩、吕约、江离等12位中国诗人的120首诗[16]

除了合集,更多诗人零散出现在各类诗选、杂志及网络中,比如1983年19、20期的《译丛》刊发了 John Minford翻译的《朦胧诗:中国新诗》(Mists:New Poets from China)。1998年Gordon T.Osing 和De-An Wu Swihart合译的《朦胧诗》(Menglong Shi)发表在《盐山》(Salt Hill)5月号的专辑上。《醉舟》(The Drunken Boat)2006、2007春夏卷“新诗”发表了中国当代诗人专辑,除多多、翟永明、李森、王家新、西川、于坚、孙文波、欧阳江河、王小妮、陈东东、韩东以及海外的北岛、哈金和雪迪外,还编选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诗人的作品。《亚特兰大评论》(Atlanta Review)2008年14卷2期“中国”专栏介绍了当代许多著名诗人,包括孙文波、萧开愚、王小妮、多多、蓝蓝、于坚、鲁西西、王家新、胡旭东、臧棣、韩东、树才、翟永明、杨健、西川等。2012年美国青年诗人卡明斯基主编的《诗国际》或译《国际诗歌》(Poetry International)是一份很有影响的国际诗歌年刊,2012年第18期《诗国际》刊出“当代汉语诗小辑(1)”[17],收入臧棣、吕德安、多多、哑石、明迪、琳子、邱启轩、蒋浩、李少君、吕约、孙文波的诗歌。“与纸质媒体相比,近年兴起的网络媒体在译介新诗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译介者的身份更加丰富。网上活跃的参与者有记者,如网络杂志《诗歌报》的主持人弗洛伦斯·特洛克梅;有曾长期在中国工作生活的企业家,如贝尔特朗·米阿拉雷;有驻中国的商界人士,如新中华网当代诗歌论坛的参与者、经典中文——现场博客网的博主弗朗索瓦·夏东。他们都非诗界人士,但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并热爱诗歌或中国文化”。[18]

总体来说,英语诗人尤其是美国诗人因为有从庞德到施耐德这一现代诗歌传统的影响,对新诗的译介相对比较充分。

除了北岛、杨炼、多多等几位海外诗人外,大陆当代诗人译作较多的还包括舒婷、顾城、海子、西川、翟永明等,还有一些诗人则正在不断地受到关注,如王小妮、蓝蓝等。可以看出,这些诗人以早期的“朦胧诗”派为主。就国际影响力而言,北岛、杨炼等居住在海外的诗人更大一些,无论是诗歌译介还是个案研究都占优势。[19]同时,也有明显的不均衡,比如说昌耀明显被忽略。2007年西川在纽约大学东亚系教授“翻译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发现此前昌耀只有一首诗被翻成了俄文,据他推测,可能是1998年俄国方面为迎接中国作家代表团而翻译的。[20]

因为不可能对每个诗人的海外翻译情况作细致的梳理,这里选取北岛和杨炼、西川等人,重点介绍他们的外文诗集和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北岛在海外享有广泛声誉,是许多译者和学者的研究对象。杜博妮翻译了北岛三本诗集,分别是康奈尔大学出版的《太阳城札记》(Notes from the City of the Sun:Poems by Bei Dao,1983)、纽约新方向(New Directions)出版的《八月的梦游者》(The August Sleepwalkers,1990)和《旧雪》(Old Snow:Poems,1991),这些译集受到汉学家宇文所安的高度肯定;[21]David Hinton也翻译了北岛的三部诗集,分别是《距离的形式》(Forms of Distance,1994)、《零度以上的风景》(Landscapes Over Zero,1996)和《在天涯》(At the sky’s edge:poems 1991—1996,2001),都由新方向出版。此外,新方向还出版了一本由Eliot Wienberger和Iona Man-Cheong共同翻译的《开锁》(Unlock,2000),2010年,又出版了由Eliot Wienberger单独翻译的《时间的玫瑰(双语版)》(The Rose of Time:New and Selected Poems)。关于他的研究文章,我们只列举2006年Edwin Mellen研究北岛的专著《抵抗与流亡:北岛的诗,1978—2000》(The Chinese Poetry of Bei Dao,1978—2000:Resistance and Exile),另外单篇的研究论文比如荷兰汉学家柯雷的《流放:杨炼、王家新和北岛》(Exile:Yang Lian,Wang Jiaxin and Bei Dao)收入他2008年厚达500页的著作《精神、混乱和金钱时代的中国诗歌》(Chinese Poetry in Times of Mind,Mayhem and Money,Leiden:Brill,2008,137—186)。也有汉学系学生以北岛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如剑桥大学2007年Tan,Chee-Lay的《构建一个不规则的体系:北岛、多多、杨炼的诗歌》(Constructing a System of Irregularities:The Poetry of Bei Dao,Duoduo and Yang Lian)。

有关杨炼的外文出版物也有很多,其个人网站提供了许多翔实资料。[22]具体地说,1989年奥地利Hande出版德译诗选《朝圣》(Pilgerfahrt),同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出版附作者朗诵录像带的中英文对照诗选《与死亡对称》(In Symmetry with Death)。1990年澳大利亚Wild Peony出版《面具与鳄鱼》(Masks and Crocodile,此书在1994年、2004年分别推出德译本和法译本),1990年澳大利亚Tiananmen出版中英文对照诗选《流亡中的死者》(The Dead in Exile)。1991年中荷文对照诗选En De Rest Ven De Wereld在荷兰鹿特丹国际诗歌节出版。1993年德文诗选《诗》(Gedichte)在瑞士Ammann出版。1994年中英文对照诗选《无人称》(Non-person Singula,1981—1991)在英国Wellsweep出版。1995年中德文对照短诗与照片集《中国日记》(China Dairy)在德国著名的Schwarzkoft和Schwarzkoft出版,同年《鬼话》(Geisterreden)在德国Ammann出版德文翻译散文集,中英文对照组诗《大海停止之处》(Where the Sea Stansa Still,此书后来还有德文、法文、意大利、丹麦文译本)在英国Wellsweep出版。1999年英国著名的血斧(Bloodaxe)出版《大海停止之处——新诗作品》(1991—1992)。2000年德国Cyperfiction出版《死诗人的城》(City of Dead Poets),2001年美国Green Integer出版中英文对照长诗《YI》(2005年澳大利亚Joyce 再版),同年中法文对照诗集《河口上的房间》(La Maison Sur L’Estuaire)在法国M.E.E.T.丛书出版。2002年英译诗选《幸福鬼魂手记》(Notes of a Blissful Ghost,2005年出日文本)在香港译丛出版,2005年英译长诗《同心圆》(Concentric Circles)在英国血斧出版,同年《水手之家》(Sailor’s Home)在英国Shearsman出版。2006年英文翻译诗歌、散文选《幻象之城》(Unreal City)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出版,2012年,顾彬翻译的《同心圆》(Konzentrische Kreise,Hanser Verlag)出版,2012年杨炼获得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13年杨炼更是登上意大利著名诗刊Poesia封面,其中有意大利诗人Tomaso Kemeny介绍杨炼的专文和意大利译文的杨炼新作。Poesia是意大利最著名的诗歌杂志,这是第一次以华语诗人为封面和推介人物。杨炼与英国诗人William N Herbert合作编辑中英诗人互译诗选集《大海的第三岸:中英诗人互译诗选》在2013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英国Shaesnian在两国同时出版,大概2013年年底由华东大学出版社和英国Shaesman在两国同时出版。

西川的个人诗集《蚊子痣》(Notes on the Mosquito:Selected Poems)于2012年由新方向出版社出版,译者为Lucas Klein。但之前收入他诗歌的期刊或杂志已经有很多。比如《译丛》曾于1992年37期和1999年51期、《热》(Heat)曾于1996年2期和1998年8期两次介绍西川,此外,著名的《泰晤士报》文学副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于1996年10月25日、《塞内卡评论》(Seneca Review)于2003年第33卷2期、《醉舟》于2006春夏卷以及《亚特兰大评论》于2008春夏卷等也曾分别介绍。汉学家柯雷对西川的评价尤其高,认为他和于坚是中国当代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其《精神、混乱和金钱时代的中国诗歌》共13章,其中第五章、第十章专论西川,第六章则是西川、于坚的合论。

推动新诗海外传播的既有著名大学的汉学系比如海德堡大学和莱顿大学合作经营的数据库工程(DACHS)[23]、俄克拉荷马大学《今日中国文学》[24]、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与《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合作的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资源中心(MCLC RESOURCE CENTER)[25],以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26],也有各种政府、企业甚至私人基金,比如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德国的亚非拉文学作品推广协会“Litprom”(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Literatur aus Afrika,Asien und Lateinamerika e.v.)和博世基金会(Robert Bosch Stiftung),也有像本章第二节提到的美国诗人乔治·欧康奈尔(George O’Connell)怀着“回报中国古代诗人曾经对我的馈赠”想法的单个诗人对新诗的传播。这些努力使很多当代诗歌得到了及时的译介,包括民刊和一些新兴诗歌流派和草根诗人。可以说,海外对新诗的译介程度和范围都是前些年无法比拟的。这些当然有助于促进新诗走向成熟和进步。当然无论如何,这些环节的改善对任何一位中国当代诗人来说都是外部环境的变化,要真正起作用,还是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诗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