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文学消费主义的阐释与批判
秋天,终究是一个收获的季节。2016年的金秋十月,我意外地接到了远在湘潭的李胜清教授的电话,谈及他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文学消费主义公共性身份及价值功能变迁研究”已经高质量结题,即将以书名《消费诗学的历史表意》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还嘱我为之写序。我虽再三推辞,但终究拗不过李胜清教授的坚持,而以诚惶诚恐的心态答应勉强为之。我知道,李胜清邀我为他的著作写序,从根本上早已摒弃了时下那些“以大家之序以抬著作之价”的俗套,选我这个籍籍无名的挚友作序,无非是因为我们相识甚久、交游颇深,也许更主要的,是因为我们曾经在浙江大学有过“同门同窗同学同房”的情谊,虽是时光荏苒、白衣苍狗、天各一方,纵使不联系、不相聚,但那份情谊仍在。所以,从知根知底、知心知性、知人知文的角度来说,也许我是为他的著作写点儿读后感的最合适的人选之一。多年来,我身处杭州却心系潭州,默默地关注着李胜清教授的学术人生,为他的每一次进阶与成功而欣喜。这一次,当厚厚的书稿摆上我的案头时,我禁不住有一种想写点儿什么的冲动,来表达我对他的尊重与敬仰。
《消费诗学的历史表意》是李胜清教授的第二本专著。比之他的第一本专著《意识形态诗学的主体性向度——文艺的实践论研究》来说,表面上似乎有着一种学术重心的迁移,但仔细观之,依然有着一种内在的关联。从“意识形态诗学”到“文学消费主义”,既是一种转进,也是一种延伸;既是一种分流,也是一种深化;既是一种深耕,也是一种细作;既是一种公共性表达,也是一种独创性倡导。从整体上说,李胜清教授的这两部专著有着鲜明的问题意识与责任感,那种俯首可拾的济世精神和人文情怀始终跳跃在字里行间与话语深处。从理论上说,文学艺术既是人类诗意的栖居之所,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乌托邦”,但是文学艺术绝对不能以“乌托邦”式的虚妄与偏执,漠视鲜活的社会现实与生动的文学现象,否则,那就是空洞的无病呻吟与抽象的一叶障目。因此,李胜清教授对“文艺实践论”的关注与探究显得尤其重要,他彰显了文学艺术的生活之维,也彰显了文学艺术的实践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李胜清教授的新著《消费诗学的历史表意》,是他的“文艺实践论”的再建构与再进化。
在《消费诗学的历史表意》中,李胜清教授对诸如新时期、文学消费主义、公共性等几个关键词进行了精到的阐释与界定,显示了他扎实的学术功底与独到的思辨能力。相比于当下大量打着“研究”的名义,在花言巧语下掩饰着言之无物的“学术文章”,李胜清教授的这本著作有着属于他自己的第一手文献资料、研究心得和理论思考。这对于在学术之路上阔步前行的学者而言,是值得点赞与给予掌声鼓励的。特别是他对“文学消费主义”的辩证思维,尤其令人信服,让人在“眼前一亮”之中“恍然大悟”。事实上,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话语表征与叙事模式之一,“文学消费主义”在新时期以来的商品经济社会以至消费社会中日益彰显着自己的文化影响。不管持论迎候抑或拒斥的态度,人们对于当代社会的判断似乎很难规避这样一个事实,即当下中国已经或正在形成某种具有鲜明消费主义倾向的社会形态,而在文学审美与文化生活领域,人们也正遭遇着文学消费主义的价值形塑与身份建构。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导引之下,李胜清教授对“文学消费主义”做出了最为妥帖的阐明与勘定,即“作为消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形式,文学消费主义表征了消费社会语境中审美观与人生观的新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内涵的生成,它是消费主义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在文学审美领域内的一种观念反映与理论表述。……文学消费主义则指的是通过文学的商品化生产与消费所张扬的一种文化思潮与意义逻辑,它鼓励大力发展物质财富的生产以满足人们的世俗需要与感官满足,鼓吹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生活态度、审美心理与价值信仰。在消费社会语境中,文学消费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业已重构了或正在日益深刻地建构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关系新的逻辑框架与提问方式”。当然,对于“文学消费主义”,李胜清教授既不宗奉也不遮蔽,而是一分为二地剖析,所以他特别强调不能仅仅执于静态的“文学消费主义”,强调“文学消费主义”的动态性、历史性与开放性,并且还主张将通俗文学或文化、商品文学与休闲文化、大众文化或流行文化、大众审美文化或大众消费文化等纳入“文学消费主义”的范畴,以普遍联系的观点和系统论的方法,全面鸟瞰“文学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公共文化事件的身份迁延与功能流变。单从这一点来看,李胜清教授作为一个成熟学者的睿智品格得到了最大化的呈现。
当然,作为一个成熟的学者,在自己的著作中既要创新开拓,又要持论公允。对于这一点,李胜清教授的学术立场是值得高度赞扬的。对此,我特别认同李胜清教授在著作中关于“文学消费主义”的主旨立论。诚如李胜清教授所说的:“在某种意义上,新时期语境中的文学消费主义既是一个最具共识的话题,又是一个最具争议的话题。就前者而言,由于消费现象或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事实存在,已然撒播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人们很容易就能从各个方面并以各种方式感受到这一点,因此,不管乐意与否,人们都必须承认,文学的消费化叙事以及文学消费主义的理念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座架了当下人们的精神氛围与文化心理,成为人们无法规避的周遭世界,对此,身处其中的人们或以宣示或以默认的方式,都做出了基本一致的判断。就后者而言,文学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存在,却又呈现出了言人人殊、歧义丛生的状态,基于立意初衷与论述目的的不同,文学消费主义及其所指涉的问题领域却又被各种互相撕裂的话语言说着,呈现出一种形同冰炭的张力模式与复调状态,概其大端,无非赞成者与反对者。应该说,关于这个问题的任何言说都有其自身某种限度的合理性,而且对于一个本身具有争议的理论命题所进行的学术争鸣也是正常而必需的,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则在于,不管是以上所说的哪种情况,其实质都是关于这个问题的某种有限性言说,它们在彰显部分真理的同时也遮蔽了真理。”类似于前述之理性话语与辩证剖析,在《消费诗学的历史表意》中随处可见,这也许就是这部著作的张力与价值所在吧。
《消费诗学的历史表意》是一部内涵丰富的学术专著。其一,对“文学消费主义”的三种研究范式进行了精要的梳理与精到的评述,这三种范式包括“现代化论”“审美与道德批判论”及“历史语境批判论”。其二,厘清了“文学消费主义”的历史生成。其三,剖析了“文学消费主义”的建构之维。其四,分析了“文学消费主义”的解构之维。其五,指出了“文学消费主义”的合法化危机。其六,阐述了“文学消费主义”的文化批判。所有这些,假如我们不抱有任何偏见的话,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货真价实的学术开垦,既是厚实之语,也是厚重之论。当然,任何读者总是可以从中见仁见智的,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这是一部凝集着李胜清教授心血的、严肃认真的契合于当下历史文化语境的、言之有据、言之成理的学术专著。或者说,它给了我们一种明示与指引,那就是:“消费社会语境下文学诗意之维与道德之维的重构思考,通过对文学消费主义话语霸权的批判及其日趋庸俗化的原因剖析,思考文学审美活动重构诗意之维与道德之维的可能性及其具体思维进路。”我们不能不盼望这样的思考在李胜清未来的学术之路中催生出更多的硕果。在反复阅读《消费诗学的历史表意》之后,我确定,这确是一本睿智并具备思想高度的书!
是为序。
张邦卫
2016年10月28日
于杭州听涛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