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刻中的山东古代社会
- 孟凡港
- 1106字
- 2025-04-24 18:02:24
二 祭文、谒记、题记与题咏碑
祭文是祭祀孔子、颜回、周公、少昊等圣贤时所诵读的祷祝之辞,主要是对其的赞颂,并抒发主祭者的内心情怀。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曹元用代祀阙里孔子庙碑》[25]称:“孔子之教非帝王之政不能及远,帝王之政非孔子之教不能善俗……以孔子仁义纲常之训,浃于人心,忠孝迭发,默有以相之也。”又如明嘉靖年间进士沈谧于嘉靖十五年(1536)祭拜孔子,他在《祭孔祝文碑》[26]中感慨道:“圣师明并日月,后世被其照临……圣师之文章如星斗江河,从心所发移也……圣师之学如精金美玉,浑然天成。”万历年间进士浙江仁和人钟化民于万历十八年(1590)来曲阜祭祀周公与颜回,他在《祀周公庙碑》[27]中称颂道:“惟王托孤,寄命培苍姬八百之太平,制礼作乐,立帝王万世之大典,迓衡辅世,忠诚格天。”他在《祀颜碑》[28]中感慨云:“惟夫子发圣人之蕴,教万世无穷,其几在复,复其见天地之心。”永乐十二年(1414),皇帝特遣使道士张一宁致祭少昊金天氏,《祭少昊碑》[29]云:“昔者奉天明命,相继为君。代天理物,抚育黔黎。彝伦攸叙,井井绳绳。至今承之,生民多福。”
谒记、题记、题咏是来曲阜拜谒孔子、颜回、周公者等圣贤留下的记述与诗赋。上到帝王、官员,下到普通百姓,均视到曲阜祭拜为一生之荣幸,所以,“远者数千里,近者数百里,往往不惮其劳,必伏谒庙下,徘徊历览”[30],以此表达其慕圣之情。谒记、题记的内容一般比较简单,主要记述了拜谒者的姓名、身份、拜谒时间与经过以及简洁的祷祝之辞。元代著名的水利专家郭守敬在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曾到曲阜拜谒孔子,《郭守敬谒孔碣》[31]记载:“至元十二年□□朔中月□夫都水监郭守敬□□□官边源□□事同进义校尉兖州□□李元□□阙里恭谒林□□退。”清乾隆皇帝一生曾八次到曲阜拜谒孔子,其中一次是在乾隆十三年(1748),立于乾隆十三年的《躬诣阙里孔子庙庭碑》[32]就记载了此次祭拜:“历齐鲁,登夫子庙堂,躬亲盥献,瞻仰睟仪,展敬林墓,徘徊杏坛,循抚古桧,穆然想见盛德之形容,忾乎若接夫闻圣人之风。”题咏的内容则丰富多彩,情深意切,由于拜谒者多因读圣贤之书而科举入仕,故对孔子、颜回、周公的赞誉是其主旋律,尊师之情洋溢于诗赋之中。如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陈宣谒陵庙文歌碣》[33]赞颂:“泰山之高兮,而高可程。泗水之清兮,清可濯缨。夫子之道德兮,穷天地莫之与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杨时秀谒颜庙诗碣》[34]称:“天因吾道生夫子,复为斯人生大贤。终日有言皆圣蕴,为仁一问发心传。春风独自箪瓢外,古井还存庙貌前。瞻仰徘徊想和粹,令人尘俗尽消然。”嘉靖三十四年(1555)巡按山东监察御史雍淖《谒周公庙诗碑》[35]云:“千年遗宇今仍在,万古人文岂可忘。应有相传裔庶姓,岁时香火护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