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荔镜记》与《绣像荔枝记陈三歌》的传承与异同

施炳华[13]

前言

陈三五娘故事在闽南语地区脍炙人口。几百年来,它以不同的形式——戏剧、说唱、电影、小说——呈现并影响广大的民众,使民众得到娱乐,获得启示。

附图一 《荔镜记》首页[14]

陈三五娘故事最原始的剧本是出版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以下简称《荔镜记》,见附图一),是一本以泉州话为主、夹杂潮州话的闽南南戏白话戏文。它在学术上及对社会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包含戏剧、音乐、语言、文学各方面。

“念歌”(或称“歌仔”)是闽南、台湾特有的属于曲艺性质的说唱艺术。把“念歌”文字化,印成小书,就是歌仔册(或称歌仔簿),也就是说唱表演所用的唱本。歌仔册的故事来源有多种,早期歌仔册往往是先有故事剧本,再发展为歌仔册,如陈三五娘、梁山伯祝英台等故事。

本文以陈三五娘故事为主题,以明代南戏剧本《荔镜记》及清代(1849)歌仔册《绣像荔枝记陈三歌》为研究对象,探讨从剧本到歌仔册的演变过程及歌仔册初期形成的取材来源、形式。

一 陈三五娘故事的有关版本

(一)《荔镜记》及有关版本

目前所能见到的《荔镜记》的版本有二:一是伦敦牛津大学摄影藏本,二是日本天理大学摄影藏本,共105页,55出。二者应属同一版本。经吴守礼教授花费数十年工夫,先后完成《荔镜记》系列书的整理——荔镜记戏文校勘篇、韵字篇[15]、三种《荔枝记校理》(1581年明万历本、1651年清顺治本、1884年清光绪本)的研究。使我们看到一部比较完备可读的《荔镜记戏文》,施炳华有详细注解的《荔镜记汇释》。[16]

(二)歌仔册《绣像荔枝记陈三歌》

清代所产生的有关陈三五娘故事的歌仔册,可分为四类,列叙如下:

1.全歌系:一册,以《荔镜记》故事为基础,包含整个故事。由自报身世展开,经历投荔、磨镜、私奔之后,虽被公差擒捕发配,但在兄长协助下,终能娶妻回泉,圆满收场。

(1)《绣像荔枝记陈三歌》:福建泉州的乾隆己亥年(1779)刊本(附图二)。

附图二 乾隆己亥年(1779)刊本封面

(2)牛津大学藏《绣像荔枝记陈三歌》,清刊木刻本,厦门会文堂,共21面(每面分阴阳,实为42页),各面均为上图下文(附图三)。

附图三 吴守礼收藏天理本《绣像荔枝记陈三歌》封面及内页

(3)台湾“中央图书馆”藏《台湾俗曲集》中的《绣像荔枝记陈三歌》,清刊木刻本,厦门会文堂,1849年。只有首页是上图下文,其他页无图(附图四)。简称“俗曲本”。[17]

附图四 “中央图书馆”藏《台湾俗曲集》中《绣像荔枝记陈三歌》封面及内页

(4)《增广最新陈三歌全集》,石印,厦门文德堂,1914年。

(5)《最新陈三歌》(上)(下),上海开文书局。

2.四部系:四册,石印。1994年,厦门会文堂书局书目云:“石印最新《陈三全歌》:《五娘掞荔枝》《五娘送寒衣歌》《五娘跳古井歌》。”稍后文德堂铅印又添了一册《益春告御状》,故称四部系。[18]

3.不完全系:全套四集,据陈健铭所述,梁松林编有《陈三五娘歌集》八本[19],但不知是否全部出版。竹林书局出版的《陈三五娘》四集歌仔册大概是抄袭梁编,其情节只到陈三打破五娘家宝镜为止。

4.手抄本:多是民间艺人为学习或演出需要的记录。内容大体不出全歌、四部两系统,而更接近四部系。台湾现有十二种抄本。[20]

一般认为歌仔册的出版是从道光年间开始[21],陈三五娘故事的歌仔册较早的版本是1849年的木刻本《绣像荔枝记陈三歌》;其实还有更早的版本,薛汕《陈三五娘之笺》[22]11页有《绣像荔枝记陈三歌》的封面,左刻“乾隆己亥(以下模糊不清)”(附图二),薛氏书明:“福建泉州的乾隆己亥年刊本”,己亥年是1779年。12页有该书第五页的图文(上图下文),每行二句十四字。(参见附图四)

以上十六行与1849年会文堂本核对的结果,内容几乎完全一样,只有个别字不同,但意义不变,如下表所示:

可知会文堂版是有所本,而《绣像荔枝记陈三歌》的出版年代可向上推至1779年。牛津本与俗曲本文字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本来有一个祖本(如乾隆本),后代各自抄写或印刻,所以才有字句的些微差异。至于《绣像荔枝记陈三歌》,施炳华有详细的注音注解。[23]

二 《荔镜记》与《绣像荔枝记陈三歌》故事内容比较

《荔镜记》是描写陈三五娘的恋爱、几经波折终于团圆的戏文。总共55出。《绣像荔枝记陈三歌》总共有130联半联(每联四句),3654字。

《荔镜记》与《绣像荔枝记陈三歌》的情节内容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二者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戏剧剧本,表演时有时一连几天才演完[24]。后者是即席演唱,完全靠声音表现,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半小时或一小时多)唱完。二者性质虽然不一样,但我们可以借着比较看出它们的不同。《绣像荔枝记陈三歌》属全歌系——全本,与剧本《荔镜记》系列(数字代表出次)不同之处如下表所示:

续表

二书不同之处,大抵有以下几点。

1.情节的繁简。上表标明《荔镜记》出次者,其情节歌仔册皆无。

2.人物的增减:歌仔册少了“小七”“老卓”(林大之友,因为没有“邀朋赏灯”的情节)插科打诨之人物;多五娘之妹“六娘”;又为强调陈三之好色,多了其兄嫂之妹。

3.爱情的冲突与高潮:歌仔册中,男女主角之见面与欢合很直接,也没有如“红娘”般的益春从中撮合的情节。《荔镜记》转折甚多:陈三先在元宵时与五娘相遇,再于六月时特地回潮州,而有楼下拾荔枝之高潮。陈三打破宝镜,卖身入黄家后,五娘因不知其底细,内心虽中意,但表面上并不理会陈三。陈三因而相思成病,赖五娘之女婢益春之劝解并传递情书,五娘才答应幽会,但又悔约,几经煎熬,才下定决心赴约。

4.描写的细腻与粗略:戏剧重视眼看、身历其境,故要营造气氛,让观众感受,所以《荔镜记》有花园游赏(第3出)、元宵赏灯(第5、6、7、8出)、忆情自叹(第48出)等情节,重在少女的思春(第3出)、场面的烘托(第5、6、7、8出)、内心感情的描述第48出)。以上歌仔册都没有,只能用口说,一语带过,甚至是尽量避免抽象的描述,无法详细表述细腻的、内心的感情。

5.人物的个性:歌仔册反派角色只提到“林郎”,做人如何,长得怎样都没有交代;五娘只是一个漂亮的富家小姐;陈三只是有“虚名”、好女色的人;益春完全没有引起情节变化的作用。而《荔镜记》中,叫林大鼻——貌丑可知;五娘是一个争取婚姻自由、宁死不屈的女孩;陈三是满腹诗文的潇洒公子;益春是个善解人意,穿针引线的重要人物。

6.现场娱乐性与可听性:《荔镜记》是戏剧,目可视,耳可听,表现较具体;歌仔(册)只能借着念歌艺人的声音念唱传达给听众。为引起听众的兴趣,故有陈三无品行,欲调戏嫂嫂的妹妹,“强调陈三风流性情,颇有煽情之意。盖歌仔艺人徒为吸引听众,临场即兴增饰而已”[25]。并用铺陈的方式以引起听众具体的印象。如介绍陈三家世、住屋:“第一门前好石狮,第二后头好花台,第三门楼好石鼓,第四门前水潮来。第五门庭出富贵,赛过泉州一城人。”五娘陈三幽会的情形,使用类似“五更调”的唱法:“一更月色照后床,五娘翻覆不成眠,莫是爹娘句未困,莫是三哥未记来。二更月色正中天,三哥进入眠床前,陈三就力五娘揽,是恁人情莫着惊。……二更过了三更时,恰是鸳鸯做一池。……三更过了四更催,耳边听见鸡声啼,阮厝爹妈句未醒,双人相抱莫放离。四更过了五更在,五娘邀君落床来,娘今共君相断约,今冥记心莫失期。”

三 《绣像荔枝记陈三歌》承袭《荔镜记》文句的线索

《绣像荔枝记陈三歌》是根据故事剧本再发展为歌仔册,因此在写作上,故事情节自然会以《荔镜记》及《荔枝记》为底本,文句、形式也有所因袭。以下分三方面比较叙述。

(一)《荔镜记》中的七言诗体

《荔镜记》全名是《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所谓 「增入诗词」 是指什么?此书的中栏部分,每页是一幅图画,每页图画的两边各有两句七言诗,且开始的头四首各冠 「诗曰」二字(附图五),乍看起来,极似图画诗,从第一页至最后一页,计二百零九幅画,共八百三十六行诗,用潮泉方言书写。整个看来,内容是叙述陈三五娘的故事,大致皆符合《荔镜记》每一出的情节。

附图五 《荔镜记》十九出第429、420页[26]

这些七言四句的图画诗,固与传统七言诗体有关,也与整个中国民间讲唱文学的风气有关,王士仪谓:

这个中栏的诗的部分,无以名之,姑称“七言诗体陈三五娘”。这种七言诗体与后来所称的竹枝诗或竹枝词,与今日俗称歌仔体相同。看来是诗赞体系。……这本嘉靖七言诗陈三五娘,不仅是泉州南戏的另一种技艺形式,也是随宋或元人抄本的《销释真空宝卷》、元末明初的金碧抄本的《目连救母离地狱升天宝卷》等之后,是与连接明清七言体鼓词、弹词、宝卷、子弟为等唱本之间的一件讲唱文学作品,也是弥补这段时间所缺少作品一个实例。它不仅是潮泉地方文学的一大发展,也是我国俗文学上未被学者提及的一部分。[27]

诗赞系的韵文部分是以七字或十字的词格出现,其音乐结构则以上下对偶句为一个基本单位。乐曲系以长短句为基本句格,用不同的词调或曲调组成自己的音乐结构。诗赞系虽和诗体的绝、律、歌、行相似;但因为用韵较宽,平仄不严,接近口语,究竟和正式的诗不同。……它是讲唱文学中应用最广、源流最长的一种形式。[28]

歌仔册的结构,大多是一句七言,一联四句,连缀成篇。与诗赞系说唱艺术的两个根本标志符合:“以齐言对偶句的文学结构”“上下两个七言句子为一个音乐单位,不断反复连续的一种唱”。[29]

《绣像荔枝记陈三歌》参考或直接承袭《荔镜记》图画诗者如下(阿拉伯数字是歌仔册的先后顺序,以四句为一联。仿宋字体文段显示二者之关系。括号中字是原文,多为借音字或错字):

42.打破我家照身镜,你今何时赔(倍)得成,陈三拜伏黄九郎,镜今破了我担(耽)当。

《荔镜记》19出中栏图画诗“陈三拜覆黄九郎,镜今破了我身当。果然无物通赔你,情愿将身扫下廊。”歌仔册全抄图画诗前两句,只差二字——覆易为伏,身易为耽。覆音hok4,伏音hok8,以覆为正。拜覆谓拜揖回复,表示陈三之有礼。覆写成伏,是因为伏字笔画较少,易于书写,这是民间文学笔画趋向简易的特色。

55.今日劝君且忍耐(奈),千万宽心莫迟疑,九郎骑马去收租,陈三攑伞随后行。

《荔镜记》32出中栏图画诗:“九郎骑马去收庄,陈三背后随九郎。”

59.九郎回家说言伊,陈三原是好人儿。

《荔镜记》36出中栏图画诗“陈三也是好人仔”。可能为了押韵(伊儿押i韵),仔(kann2/kiann2)易为儿。

95.早间起来天渐光,不见五娘来梳妆。

96.不见陈三来扫厝,不见益春煎茶汤,必定三人相走,目滓流落连腹吞。

《荔镜记》35出中栏图画诗“清晨早起日易东,不见五娘起梳妆。陈三缘何不扫厝?益春懒惰点茶汤。”

99.慌忙借问撑船哥,清早有见三人无?

《荔镜记》40出中栏图画诗“借问渡干梯舡兄,曾见三人此路行?”

干是乾的简写,乾是墘的错写,墘(kī5)是岸边的意思。梯是撑(the)的同音字。舡是船的俗字。

110.三人押上知州厅,知州升堂问因由,因何通奸相走,从头一一说分明。

《荔镜记》44出中栏图画诗:“三人押到知州厅。”

114.五娘不问押一边,就召(吊)益春来问伊,想来无针不引线,偷来暗去你知机。

《荔镜记》44出中栏图画诗:“且力益春问一场。无针做侢得引线?”

117.伊郎假意来磨镜,打破宝镜做长年。

《荔镜记》22出中栏图画诗:“声声说你身富贵,缘何磨镜做长年?”

119.陈三诉乞知州听,带着运使是我兄。

《荔镜记》44出中栏图画诗:“陈三思量心着惊,便力官荫说分明。四川知州是我叔,广南运使是我兄。”

由上述诸列,可看出图画诗与歌仔册的传承关系。

(二)《绣像荔枝记陈三歌》与嘉靖本《荔镜记》、万历本《荔枝记》文句的关系

歌仔册有特殊的文体——七字一句,或二韵,或三韵,或四韵,因此在承袭戏剧剧本时,必须将文句改换或重组。《绣像荔枝记陈三歌》与其他从官话文体的戏剧剧本改为闽南语文体的歌仔册(如《孟姜女歌》)不同,而是直接承袭,即《绣像荔枝记陈三歌》与《荔镜记》、1581年出版的潮州话剧本《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以下简称《荔枝记》)都是闽南语白话文;除上举诗赞体外,承袭《荔镜记》《荔枝记》只改动其中一二字之例很多,举例如下:

17.只去路上须仔细,除花戒酒莫贪心。闻说潮州好景致,亦爱潮州走一场。

《荔镜记》2出:“只去路上着细腻。”万历本《荔枝记》15出:“潮州满城好景致。”“须仔细”(共通语)与“着细腻”同义。

55.九郎骑马去收租,陈三攑伞随后行。

《荔枝记》31出:“我今骑驴到赤水,陈三揭伞在后随。”

“揭”是本字,《广韵》:“揭,高举也。”《集韵》渠列切,古音kiah8,南音张鸿明老师(闽南同安人)说“揭(kiah8)雨伞”。「攑」 是俗字,泉州古音kah8,今音giah8

59.九郎回家说言伊,陈三原是好人儿。

《荔镜记》32出:“陈三厝住泉州,也是好人仔儿。”

87.益春见说就动心,收拾金银在笼箱,七月十五三更时,月光如水无人疑。

《荔镜记》33出:“七月十四三更时,三人同走出只乡里。…十四冥月光……”南音有《七月十四》之散曲。

89.三人走到大溪边,舵子借问值路来。

《荔镜记》39出:“三人走到赤水溪。”

95.早间起来天渐光,不见五娘来梳妆。

96.不见陈三来扫厝,不见益春煎茶汤,必定三人相走,目滓流落连腹吞。

《荔镜记》35出:“日上东廊照西廊。不见五娘起梳妆。不见陈三起扫厝,不见益春点茶汤。……陈三五娘益春都不见,必想只三人相走了!”

100.卜去泉州探亲戚,问我此去几日路。

《荔镜记》39出:“卜去泉州探亲情。”亲情:指亲戚朋友。

116.伊人骑马楼前过,胜是潘安郎君才。

《荔镜记》44出:“陈三骑马楼下过。”

119.陈三诉乞知州听,带着运使是我兄。

《荔镜记》44出:“我兄广南做运使。”

121.送你金钗当酒钱。

《荔镜记》46出:“金钗一双,送你做茶钱。”

124.梦里共君同床困,翻身一醒摸无人。

《荔镜记》48出:“三更鼓,翻身一返,鸳鸯枕上,目滓泪千行。”

130.即时打簥黄厝去,九郎着惊送亲来,满城文武来迎送,拜辞知州回泉城。

《荔镜记》54出下场诗:“[等接军]民沿路排。百官迎送满[城知]。”[30]

(三)《绣像荔枝记陈三歌》承袭《荔镜记》、万历本《荔枝记》的特殊音词

《荔镜记》的语言是大部分泉州话、小部分潮州话,万历本《荔枝记》是完全潮州话。由于闽南语所包含的语言层是多重的,有地域的区别(如泉州、漳州、潮州)和古今的不同(泉州话约形成于4世纪,漳州话约形成于7至10世纪,潮州话的形成又受到泉漳移民的影响)。笔者推测《绣像荔枝记陈三歌》有一些是属于泉州话中的晋江腔[31]。《绣像荔枝记陈三歌》既是由《荔镜记》、万历本《荔枝记》改编而来,不只承袭其文句,也承袭其语法。其字音,则用其字而易其音,如“侢”字,泉州音tsai6,厦门音tsainn2。列举如下:

(1)6.嫂今骂叔是何因,问着姨娘做再年?

(2)27.伊今许配林厝了,侢呢一马挂二鞍。

再(侢)年(呢):怎么样?《荔镜记》6出:“障般好景过了,侢得到新年。”

17出:“未知伊人是侢年?”今泉音tsainn2,字作“怎”(《泉州方言志》[32])。

(3)17.只去路上须仔细。

只去:这一去。只,泉州音字,即“这”。《荔镜记》2出:“只去路上着细二。”

(4)21.五娘讲乞益春听;23.等伊举头楼上看,将只荔枝掞乞伊。

乞:音khit,送给,引申用作助动词或介词,“给”之意;表被动,意为“被”。《荔镜记》2出:“做官须着辨忠义,留卜名声乞人上史记。”亦有“求”之意,如“乞亲情”。这是古闽南语语法。

(5)45.陈三见说拙因依,心内好笑又好啼。

拙因依:这些缘由。拙音 tsuah,这些。因依,缘由。南音散曲【空误阮】:“对嫦娥问因由,对嫦娥阮今问拙因依。”“因由”与“因依”意同。“拙”字据牛津本。《荔镜记》18出:“官人听我说因依,伊人是长者人仔儿。”《荔镜记》25出:“烦小妹你说拙来因。”

(6)48.若还争得此田来,尽付五娘做嫁妆,林大提笔来做状,一笔写起二三行。

本葩二、三、四句尾韵字押ng韵,行:白话音是hng5。古例如:①《荔镜记》曲牌押韵:30出“扛卷郎行”、45出“饭当远酸肠瞈行”押同一韵脚-ng,即《妙悟》毛韵。②南音此字亦有hng5音,如散曲〈三更鼓〉:“三更鼓,阮今翻身一返(tng2),鸳鸯枕上,阮目滓泪千行(hng5)。谁思疑阮会行到只机顿(tng3)。”

“付”字不知是否为借义字?泉州音thoo7(度),厦门音hoo7

(7)62.那爱五娘对得我,就将六娘换林郎。

闽南古语“那”有作“只”之义,如《荔镜记》19出:“阮厝是有一镜卜磨,那是阮镜有主客。”对:配对,婚对也。《荔镜记》17出:“许人物生得甚怜悧。来来去去游赏街市。恁乜路即来对着伊。”

(8)64.五娘一时心头渴,陈三近前奉茶汤,娘今问伊障伶俐,为何落薄只行仪。

障(tsiunn3)伶俐:如此聪明。障,如此。《荔镜记》17出:“见一官人游过只楼边,身骑宝马穿罗衣,堂堂相貌,眉分八字。许人物生得甚怜悧。”行仪(kiann5gi5):或作“行宜”,仪态、模样也。“仪”字据牛津本。《荔镜记》51出:“急吉得我心头火起。不长进做障行仪。”

(9)74.娘今共君相断约,今冥记心莫失期。

断约:约定。《荔镜记》33出:“古人说:‘话说卜断(tng6),路行卜远(hng6)。'”此义今犹存,泉州白话古典文学杨介人《畅所欲言》(1922年刊):“三百六元赎身,共伊明断。”[33]

(10)84.双人断约有主张,就叫益春来商量,你今共君一齐去,强企灶前煎茶汤。

强企:勉强、尽力。音kiunn5ni7。《汇音妙悟》音亦同。《荔镜记》22出:“娘仔强企捍(huã7)身命。”

(11)89.当初不是来磨镜,侢得阮身只路行,三人走到大溪边,舵子借问值路来。

值路:从那一条路。泉州话“值”音ti6,何也。《荔镜记》2出:“今旦仔儿卜起里,未知值日返乡里?”

(12)95.早间起来天渐光,不见五娘来梳妆。

早间:早上。古闽南习用语,今已不用。明刊本《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1604年出版)上栏南音散曲“小姐听起”:“早间遇见在咱书院内。”吴明辉本南音散曲“早间起来”:“早间起来,日上半晡。”

(13)104.五娘既见然奴走,就将六娘配林郎。

《荔镜记》2出:“见是便了,请爹妈出来相辞,因世起身。”“见是”即“既是”,“见然”即“既然”。《荔镜记》“见”“既”常混用。

(14)112.侢通失除三从礼,力只官法佐平常。

失除:失去。除,语末助词。《荔镜记》6出:“许街上满街花、许多宝贝。那不去看,也可惜除!”吴守礼光绪本《荔枝记校理》页487:“‘除’用为句末助词外,疑用如‘掉’,有时可以‘着’代入读之。”又吴氏《同窗琴书记》校理页185:“‘除’用如‘着’或‘了’。疑是‘着’之表音字。”“也可惜除!”之‘除’为句末助词。另文“那不看我,就死除我!”之“除”可用如“着”。

(15)潮州音 23.生得神仙无二样,共阮清醒正成双。

亲醒:或作“亲浅”,《妙悟》青韵有醒、浅二字,音tshinn2。意谓漂亮,大多用以称赞女人,此处是五娘夸自己漂亮。《荔镜记》6出:“好诸娘是亲浅。”24出:“我不谋伊亲醒,肯受障般恶气。”泉州话收-in的韵,潮州话收-ing韵,故作“清”。疑此本夹杂有潮州音字。

85.益春拜覆娘共君,这般事际再议论,途中恐怕人拏到,百般刑罚做年当。

109.风流大际值人无?

125.保庇三哥无事际,返来鸳鸯做一池。

《俗曲集》本作“事志”“大事”,牛津本作“大际”“事际”。

“大际”“事际”音tai7tsi3。际字属蟹摄开口三等,中古音tsiεi3,近代音tsi3[34],漳州音、潮州音tsi3[35]

四 歌仔册形式的演变

今日所发现最早的歌仔册是清乾隆己亥年(1779)的《绣像荔枝记陈三歌》,出版于福建泉州[36]。但大量通行的是从道光六年以后出版的歌仔册,以会文堂出版刊本为多。早期的歌仔册有杂言、三言、四言、五言等形式,演变到后来,它的标准形式,根据厦门会文堂1921年石印《王昭君冷宫歌唱法》10b页云:

歌中四句谓一。每或三土韵或四韵,或半两韵。凡遇每三韵,第三句紧连四句,以接第一、二之韵。[37]

”音pha,一联四句叫“一pha”,今多作“葩”。《绣像荔枝记陈三歌》已都是七字一句的形式,但押韵并不整齐。后代较成熟的作品,其一般形式是一行四句,大多四句句尾字押韵,或第三句句尾字不押韵。

《绣像荔枝记陈三歌》虽都是一句七字,可以说是在歌仔册演进中较早期的句子整齐的作品;但在押韵方面还不成熟,多的是“半葩两韵”。

该书并不是一行四句,而是首页阳面因上栏有图的关系,是一行两句;首页阴面以下直至末页,都是一行三句(参见附图二)。该书总共130联,加上最后两句收尾。全部不押韵者有31联,占23.8%。分析其韵脚字押韵的情形要点如下:

1.押韵使说唱和谐悦耳,但不一定是以四句为一葩。

2.其形式不太固定,有二句押、三句押、四句押,最多的是二句押。

3.有交错韵,或一、三句,或二、四句,或一、四句押韵。

总之,《绣像荔枝记陈三歌》不是如后代歌仔册押韵那么整齐——四句一葩,押一韵;可断定《绣像荔枝记陈三歌》是早期的作品。说唱者随口而出,求其唇吻协适,只求达到流畅好听的目的。

结语

本文以《荔镜记》剧本和与之有关的第一本歌仔册《绣像荔枝记陈三歌》,探究其间的关系:从剧情的繁复到简单,从文体(诗赞体)的沿袭到创新,以及字词的承袭,详列其演变过程,借以了解歌仔册是如何形成的。

就歌仔册的形式而言,七字句固与传统七言诗体有关,也与整个中国民间讲唱文学的风气有关,但从《荔镜记》中栏的图画诗(即诗赞体),也给演唱或创作歌仔(册)者有所承袭或灵感。虽然是七字句,但在押韵方面尚属草创阶段,并未如后世歌仔册“以四句为一葩”的形式那么整齐。言其字词,则多所因袭。

就剧情内容而言,由于《荔镜记》是舞台表演的剧本,《绣像荔枝记陈三歌》是说唱本,二者性质不同,表演场地、时间不同,故二者有很大的差异:后者简单疏略,前者繁复精彩。但后来陆续出版的陈三五娘歌仔册在内容上逐渐趋向于丰富细腻,如台湾竹林版的《陈三五娘》四集只写到打破宝镜而已。其间的语言、文学等的变化是值得再深入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