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凉之乱在短暂的平静后,看似安稳的局势下实则暗潮汹涌。长安城中,大汉朝廷的宫殿巍峨耸立,可朝堂之上的气氛却凝重得如同铅云压顶。大臣们身着朝服,神色凝重,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小声议论着,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忧虑。
“董卓拥兵自重,驻扎河东,虎视眈眈,实乃我朝心腹大患啊!”一位年迈的大臣,胡须花白,声音颤抖地说道,脸上满是担忧之色。
“是啊,他手握重兵,又不肯听从朝廷调遣,长此以往,必将危及社稷!”另一位大臣附和道,眼中透露出深深的无奈。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对董卓的威胁忧心忡忡。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朝廷最终决定采取措施,试图削弱董卓的兵权。他们商议后决定拜董卓为并州牧,让他交出手中的西凉军兵权,前往并州赴任。在他们看来,并州远离长安,且局势相对稳定,将董卓调离西凉,便能解除他对朝廷的直接威胁。
这道任命诏书很快便被送往董卓的军营。此时的董卓,正坐在营帐之中,听着谋士李儒为他分析天下局势。李儒身材修长,面容冷峻,眼神中透着精明与狡黠,他手指在地图上轻轻滑动,口中说道:“主公,如今天下大乱,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我们驻扎在河东,进可攻,退可守,实乃兵家要地。只是朝廷那边,恐怕对我们有所忌惮……”
话还未说完,一名士兵匆匆走进营帐,单膝跪地,呈上诏书:“将军,朝廷诏书到!”
董卓皱了皱眉头,接过诏书,展开一看,脸色瞬间变得阴沉无比。他“啪”的一声将诏书拍在桌子上,怒目圆睁,大声吼道:“这朝廷,分明是想夺我兵权!我在西凉苦心经营多年,麾下将士对我忠心耿耿,岂是说交就能交的?”
李儒微微皱眉,拿起诏书仔细看了看,沉思片刻后说道:“主公息怒。朝廷此举,意在削弱我们的势力。不过,我们也不能公然违抗诏书,否则便坐实了谋反的罪名。”
董卓在营帐中来回踱步,心中怒火中烧:“那依你之见,该如何是好?难道真要我乖乖交出兵权,去那并州当个有名无实的州牧?”
李儒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主公,我们可上书朝廷,言辞恳切地诉说士兵对您的不舍,以及西凉局势的不稳定,需要您继续坐镇。如此一来,既能表明我们对朝廷的忠心,又可拖延时间,静观其变。”
董卓听后,觉得有理,便立刻命人起草奏章,上书朝廷。奏章中,他言辞恳切地写道:“臣蒙朝廷厚恩,忝居西凉,日夜操劳,不敢有丝毫懈怠。麾下将士,皆与臣出生入死,情同手足。如今听闻要臣交出兵权,将士们痛哭流涕,不愿分离。且西凉局势尚未完全平定,叛军余孽仍在暗中活动,若臣此时离去,恐生变故,危及朝廷安危……”
尚书台内,大臣们传阅着董卓的奏章。一位尚书看着奏章,微微皱眉,说道:“董卓这奏章,表面上言辞恳切,实则是不愿交出兵权。但他说得也有几分道理,西凉局势确实复杂,若贸然换将,恐生变故。”
“哼,他这是在拖延时间!”另一位大臣冷哼一声,“董卓狼子野心,我们不能被他的言辞所迷惑。必须想办法让他尽快交出兵权,否则后患无穷!”
就在大臣们争论不休时,皇甫嵩的侄儿皇甫郦得知了此事。他性格刚直,义愤填膺,立刻来到皇甫嵩的府邸。
“叔父!”皇甫郦大步走进书房,满脸怒容,“董卓违抗朝廷命令,拒不交出兵权,如此嚣张跋扈,我们岂能坐视不管?”
皇甫嵩正坐在书房中看书,见皇甫郦进来,放下手中书卷,神色平静地说道:“我已得知此事。不过,朝廷自有安排,我们不可轻举妄动。”
“朝廷?”皇甫郦着急地说道,“朝廷如今犹豫不决,董卓却在暗中扩充势力。等到他羽翼丰满,恐怕就来不及了!叔父,您身为朝中大将,手握重兵,为何不兴兵讨伐董卓,以正国法?”
皇甫嵩脸色一沉,严肃地说道:“不可胡言!董卓虽然违抗命令,但他毕竟是朝廷任命的官员,我们不可擅自兴兵。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上奏朝廷,听从朝廷的裁决。”
“可是……”皇甫郦还想再劝。
“没有可是!”皇甫嵩打断他的话,“身为臣子,当以朝廷为重。我们的职责是保卫国家,而不是擅自发动内战。你记住了吗?”
皇甫郦无奈地低下头:“侄儿记住了。只是,董卓如此张狂,实在让人咽不下这口气!”
皇甫嵩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天空,叹了口气:“我又何尝不知?但如今局势复杂,我们不能因一时冲动而坏了大局。朝廷会做出正确的决策的。”
然而,董卓的奏章和朝廷的争论并没有就此结束。董卓一方面继续拖延时间,不肯交出兵权;另一方面,他暗中加强了军营的戒备,以防朝廷派兵来强行收缴兵权。
在军营中,董卓对手下的将领们说道:“弟兄们,朝廷想要夺我们的兵权,你们愿不愿意跟我走?”
“不愿意!”将领们齐声高呼,声音响彻营帐,“我们只听将军的!”
董卓满意地点点头:“好!只要我们团结一心,朝廷也不敢把我们怎么样。都给我打起精神来,加强戒备,以防万一!”
而在朝廷这边,大臣们经过多次商议,依然没有找到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他们既担心董卓拥兵自重,威胁朝廷;又害怕强行收缴兵权会引发兵变,导致局势更加混乱。
尚书王允,平日里足智多谋,此时也陷入了沉思。他缓缓说道:“如今之计,我们可先派人前往董卓军营,再次劝说他交出兵权。若他依然不肯,我们再做打算。”
众人听后,觉得此计可行,便决定派一名使者前往董卓军营。使者带着朝廷的命令,来到董卓的军营。
“董将军,朝廷希望您能顾全大局,尽快交出兵权,前往并州赴任。”使者言辞恳切地说道。
董卓冷笑一声:“哼,我已上书朝廷,说明了情况。如今西凉局势不稳,我怎能离开?让我交出兵权,除非朝廷能保证西凉的安全!”
使者无奈地说道:“董将军,朝廷自有安排。您身为臣子,理应服从朝廷命令。”
“服从命令?”董卓站起身来,双手叉腰,“我在西凉为朝廷出生入死,如今朝廷却要卸磨杀驴。我看,这朝廷也没把我们这些将士放在眼里!”
使者见董卓态度强硬,知道劝说无望,只好告辞离开。回到长安后,他将董卓的态度如实向朝廷汇报。
大臣们听后,纷纷表示愤怒。“董卓如此嚣张,我们不能再姑息他了!”一位大臣愤怒地说道。
“对,必须采取强硬措施!”另一位大臣附和道。
然而,就在他们商议如何采取强硬措施时,传来了一个更加惊人的消息:董卓不仅没有交出兵权的打算,还在暗中与其他势力勾结,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个消息让朝廷上下一片哗然,大臣们更加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而此时的皇甫嵩,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深知董卓的威胁,但又不能违背朝廷的命令擅自行动。他只能默默地等待着朝廷的决策,同时加强自己军队的训练,以备不时之需。这场兵权之争,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愈演愈烈,而大汉王朝的命运,也在这紧张的局势中,变得更加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