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西传”在英国的回应:以16—18世纪“中国著述”为中心
- 徐亚娟
- 1382字
- 2025-04-27 17:34:40
序
我很高兴得知徐亚娟博士的《“中学西传”在英国的回应:以16—18世纪“中国著述”为中心》即将出版。这部著作主要考察16至18世纪从欧洲大陆译介到英国或英人自己撰写的关于中国的印本,并对主要著述的观点做了简述。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学术研究工作。亚娟博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期间,就对这个主题非常感兴趣,并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之后,她又结合在国家图书馆工作的有利条件,做了进一步的考察。亚娟博士勤奋好学,对学术事业执着追求,有扎实的研究功底。这部著作是她多年辛勤探究的结晶。
这部书稿写得很扎实,考察了不少学术界一般未知或不甚关注的历史活动和相关文献。读此书,我有一种感触,就是那个时代欧洲人对中国的观察和研究要比我们意识到的更早更多,也强化了我多年形成的一个认识:实际的历史要比我们想象得更加丰富。
本书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加强了对历史上英人乃至欧人对中国的研究。域外世界如何观察和评价中国,我国学术界过去做了一些考察,但还做得很不够。这是我们需要大力加强考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了解外部世界,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要做到“知彼”。“知彼”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知彼”之中还包含着一种特殊的“知己”,就是“彼方”对“己方”的观察和研究到了怎样的程度,“彼方”是如何认识“己方”的。这一点往往为时人所不察,后来的学者也重视和研究得不够。明清之际约三个世纪里,我国与欧洲相比,或者说与英国相比,在观察“彼方”上是落后得多了。这个时期,英国日益强大起来,18世纪后期可以说已成欧洲最强国,而中国却对其不甚了了;在观察和研究外部世界的主动性上,中国与英国存在巨大的差距。正如亚娟博士在书稿中考察的,1749年,英国著名文人约翰逊写了《人类的虚荣》一诗,开篇便是:“要用远大的眼光来瞻顾人类,从中国一直到秘鲁。”可见,当时英人眼界十分宽广,积极观察了解外部世界。而此时,中国文人学士们却还没有形成一个“睁眼看世界”的群体,昧于外部形势。鸦片战争之前的三个多世纪里,在观察研究外部世界这一点上,中国是远远落后于英国的。认识上落后于外部世界的客观实际,就会导致行动上的落后和被动。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加强在东方的殖民扩张,英国政府于1792年向中国派遣了一个外交使团——马戛尔尼使团。使团于1793年到达中国,这是英国首次来到中国的使团。马戛尔尼来华之前,对欧中交往史做了一定考察,对中国国情也有所评判;相比之下,清廷对英国是很不知情的。1793年9月14日(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初十),英使马戛尔尼在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了乾隆皇帝。乾隆甚为惬意,并写下志事诗,开头两句为“博都雅昔修职贡,英吉利今效荩诚”。“博都雅”就是葡萄牙,“英吉利”就是英国。乾隆认为当年葡萄牙人来中国是朝贡的,如今英使也来“效荩诚”了。这是对域外形势的严重误判。天下大势已变,清廷认识依旧。欧洲列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约三个世纪,攻城掠地,建立起了起了庞大的殖民帝国。马戛尔尼来华时,清廷在处理中英关系上,完全没有做到“知彼”,更不觉“彼”之如何知“己”。
我国学术界对中外关系史上“彼”如何知“己”,研究得还是很不够的。这是一个需要加强深入研究的领域。亚娟博士这部书集中探讨中英关系乃至中欧关系史上,“彼”是如何知“己”的,对我国学术界相关研究工作具有推动作用。我相信这部书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张顺洪
2023年5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