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想,陈文骅就有些好奇地望向苏亦问道,“老弟,安主任跟你约稿的文章,写得咋样了?”
他内心深处,隐约有种想要跟苏亦比一比的想法。
然而,下一刻,苏亦的回答,就让他目光呆滞。
“前天,就已经写完了!”
“啥玩意?前天?你仅仅用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一篇文章了?”
这话,把陈文骅刺激得不轻。
不是今天,也不是昨天,竟然是前天。
这才过去第三天啊,也就是说,仅仅用一天的时间,这小子,就已经把文章写完了?
不对,不是一天,而是半天的时间不到。
要知道,当天下午他们才从故宫城隍庙回来,那时候,苏亦这小子,还没有动笔呢。
如果他没有说谎,那么这小子,仅仅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就把文章给写完了。
这是要交给《考古》的学术文章啊,可不是投给报社的小文章。
一天晚上就写完了,你小子能不能不要这么敷衍啊!
然而,望见苏亦一脸真诚的模样,他就知道对方没有说谎了。
这才是最扎心的。
此刻,陈文骅望向花了三天时间,已经把进度条推进到80%的文章,觉得自己似乎白吃了几十年的米饭了。
察觉到对方古怪的表情,苏亦也意识到他可能受刺激了,毕竟,安之敏过来找他约稿,却没有陈文骅的份,这事,多少都有些说不过去。
苏亦连忙解释道,“老陈,你别误会,安主任让我写关于浮选法的文章,这种介绍性质的文章,不需要查阅多少文献,再加上此前我已经准备了不少的资料,写起来自然就快,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陈文骅也回过神来了。
“也对,之前从南昌去万年的路上,你就没少跟我们科普关于浮选法的知识,这类文章,对于我们来说宛如天方夜谭,对于你来说,却是有案可稽。”
话虽如此,但对于他来说,仅仅是一天晚上,就完成一篇文章,还是太快了。
随即,陈文骅又觉得不妥,“老弟,这终究是《考古》的约稿,也是国内第一篇关于浮选法在考古发掘之中使用的文章,对于考古发掘之中回收植物遗存方面绝对是开创性的,你仅仅花一天晚上的时间,是否有些草率,要不要再润色一下。”
这一刻,他是真觉得不妥,已经没有跟苏亦比一比的心思了。
甚至,纠结一会儿之后,陈文骅又说,“老弟,要是方便的话,你的文章能不能给我看一看!”
在这个方面上,陈文骅还保持着考古人的基本传统,别人还没有发表的学术成果,要是不经过主人的同意,冒昧翻阅,可是大忌。
要不是两人的关系不错,他又没有别的心思,铁定不会有此一说。
对此,苏亦却没有多想,直接从背包里面就掏出草稿递给陈文骅。
陈文骅接过草稿,看着纸面上笔力充沛,行云流水的钢笔字,他又有一阵恍惚。
楷书!
过分了!
连草稿都用楷书写。
你这是要写字帖啊?
“老弟,你这字,跟你一样,都是如此的让人赏心悦目啊!”
好家伙,老陈是会夸人的!
“仅仅是草稿,就能写成这样子,在硬笔书法上,老弟就没少下功夫啊!”
陈文骅一边说一边翻阅文章,翻着翻着,他的脸色就有些不对劲了。
因为草稿的页数,有点多。
这根本就不是两三千的字的小文章,看着草稿纸的页码,以及字体的疏密程度,跟他的想象不一样。
足足有六七千字啊!
这样的篇幅,在期刊上,已经算是比较长的文章。
要搁后世,那也是核心期刊的字数。
然而,让陈文骅惊奇的不仅仅是书写风格以及字数,更多还是文章的质量。
苏亦虽说文章没有引用什么资料。
但是参考文献里面,却列了不少文献资料。
不仅如此,还有几篇外文文献,甚至还生怕别人看不明白,还特意添上译文。
这一幕,直接把陈文骅给搞宕机了。
原本还打算给苏亦文章查缺补漏的心思,已经消失殆尽。
眼前这一篇文章,不管是书写,还是篇幅,抑或参考文献,哪有一丝一毫的敷衍啊。
不仅不敷衍,还严谨认真得要命!
这一刻,陈文骅还能说啥。
难不成跟苏亦讨论他本人一知半解的浮选法?
还是跟苏亦讨论已经把译文写出来的外文文献?
一时之间,陈文骅喉咙蠕动,欲言又止。
最终,苦笑道:“老弟,你写草稿,怎么能够用楷书呢?而且还是魏晋之风的楷书,过分了啊,太过分了啊!”
对于陈文骅来说,从事考古工作,完全就是命运的捉弄。
他中学时代,是一个文艺骨干,吹拉弹唱、演戏、相声、快板,绘画什么的,都会一些,初中还曾经去过前线慰问部队。
高中的时候,喜欢上文学,经常给报社通讯稿,还成为厦门文联最年青的委员。
因此,他的少年时候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作家或者艺术家,不管是写作、绘画,还是演戏唱歌,只要是跟文艺有关的事情,他都愿意。
为此,他还去考过上戏,结果,因为闽南口音重,普通话不标准,未能考上,只能参加高考,进入厦大历史系。
就算在厦大的时候,他也是文艺骨干,当过校文艺部副部长,话剧团团长、合唱团的作曲、指挥兼团长,还时常《厦门日报》副刊发些小文章。
陈文骅从厦大历史系毕业,他并非一开始就学考古,而是当年一些言论被女友无意间写信曝光出来,被***,不能从事革命史研究,只能去挖墓。
在当年,对于很多人来说,考古就是挖坟掘墓,生孩子没屁*,再加上天天在野外跑,又困又累还危险,体面人都不愿意干,陈文骅没地选,甚至,为这,连相恋多年的女友都跟他分手了。
怎么也不会想到,毕业之后,会过上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日子!
然而,就在他沾沾自喜,以为能做出一些成绩的时候,却偏偏遇到一个少年。
对方擅长绘画,却没有就读美院,对方明明有诗才,却没有就读中文系。
甚至,还会吉他自弹自唱原创作品,却只是自娱自乐。
明明很有文艺才华,却视为小道,一心就奔着考古这一行。
更加没有想到,对方的字体,也写得如此规整,在书法上,还下得如此深的功夫。
又如何让他不感慨呢!
当然,他感慨的不仅仅是苏亦的文艺才华,而是感慨,明明有这样的才华,却不愿意仗着天赋吃饭,偏偏主动跳入考古的坑。
这得多热爱啊!
也确实是热爱。
不然,如此年纪,又如何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
看着,手中的文章,他除了感慨苏亦的字好,他还能感慨什么呢!
然而,对于苏亦来说,陈文骅,也没有说错。
不管前世还是今生,苏亦在书法上,还是用了一些功夫的!
前世,硬笔书法学了卢中南,没少临摹他的小楷。
今生嘛,软笔字上,更是没少写钟王二人,陈文骅说,苏亦的楷书有魏晋之风,并非胡诌,说明他是懂得欣赏书法的。
苏亦之所以用楷书,主要是为了书写规范,至于为啥有魏晋之风,完全就是他的硬笔楷书学的是卢中南的风格。
他一开始书写,中规中矩,写到后面,其实也没有办法拘泥于书体形式,都偏向行楷,主要是卢中南的楷书有点疏懒,写起来慢,不合适写大长篇,合适漫不经心,修心养性的练字。
但,其实这些不是关键,关键是陈文骅的心态!重点是,他看完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却只能跟对方讨论书法,这就有些荒唐了!
苏亦也哭笑不得,只好解释道,“其实,这也不算是草稿,已经是定稿,为了方便宿柏先生他们阅读,我用楷书抄写一遍。”
这个时候,陈文骅已经回过神了。
“啥?你是说,这篇文章,已经给宿先生他们审阅了?”
苏亦点了点头!
陈文骅再问:“宿先生他们有什么建议?”
苏亦摇了摇头,“宿先生说,史前考古不是他的研究范围,建议我找苏先生。”
“那么苏先生怎么说?”
“苏先生说,浮选法他第一次听说,让我自己拿主意!”
陈文骅恨不得给自己一个巴掌。
何必自取其辱呢!
宿先生跟苏先生他们都没有意见的文章,你嘴贱啥?
明明浮选法,孢粉分析,植硅石鉴定这些关于植物遗存的回收鉴定方法都是苏亦给他讲解的,为啥他会生出帮忙这小子查缺补漏的心思呢?
这一切,只能归功于这小子,手速太快了。
要不是,他是一个快枪手。
自己何至于生出这种荒唐的想法呢!
沉默半晌之后,陈文骅最终说道,“老弟,其实,楷书也挺好的!”
一个快枪手,就算是写楷书,也是不影响他的手速的。
陈文骅也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