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渝州正骨的导引疗法
“导引”一作“道引”,是“道气令和,引体令柔”的意思,是由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或者是各自运动的一种保健和治病的外治法。导引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全身或局部的动作,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姿势齐全、内容丰富,既可防病、又可治病,确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
一、导引疗法的历史源流
导引疗法起源很早,早在4000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懂得“导引吐纳”了。春秋战国时期,导引疗法就已经广泛应用。如《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王冰注:“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清代张志聪注释:“导引者,擎手而引欠也。”指出了“导引”通过躯体的运动而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1974年初,在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的“导引图”,绘有40余种导引姿势的图像,可见当时导引疗法已很盛行。汉代医家华佗,创立了名曰“五禽戏”的锻炼方法。西晋以后,导引的形式更多。如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微旨》中说:“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隋代《诸病源候论》中编撰了“养生方导引法”260余条,其中许多动作在伤科临床上有实用价值。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和宋代《圣济总录》都详细地描述了导引疗法的方法与作用。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记载了导引疗法治疗关节筋缩的良效。明代《普济方•折伤门》“接骨手法”一节中,谈到治疗各种骨折除整复固定外,还反复强调要进行导引才有利于功能恢复,多次提到骨折后要伸舒演习引步,方得完全如旧。这反映了明代伤科已广泛应用导引疗法。清代,导引疗法更有发展。《寿世青编》吸各家所长,把导引归纳为“叩齿、咽津、浴面、鸣天鼓、运膏肓、托天、左右开弓、摩丹田、擦内肾穴、擦涌泉穴、摩夹脊穴、洒腿”十二段动功。清代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于每病方药治法后往往附有导引运动之法。张映汉的《尊生导养编》中更是专门讲述了导引疗法的方法和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在古代导引疗法的基础上,又陆续发展和创造了“易筋经”“八段锦”“练功十八法”等,尤其在骨伤科领域,导引疗法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疗程,保证了功能恢复。
二、导引疗法在骨折治疗中的作用
导引在骨折治疗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舒筋通络,消除肿胀
骨折后,可产生不同程度的血瘀凝滞,络道阻塞。导引锻炼依靠肌肉收缩活动时对血液流动的“水泵”作用,增加了静脉回流的势能,通过对血液循环的促进作用,使伤肢局部血运得到改善,肿胀能较快消散。
2.正骨复位
导引的正确应用,不但能保持住骨折断端在整复后的位置,同时依靠导引锻炼时肌肉收缩活动所产生的内在动力,使骨折整复后断端间残留的移位、分离、成角能得到逐渐慢性复位。我院在运用悬吊牵引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过程中,采用针对性较强的腰背导引,利用背伸肌的强大肌力及导引姿势,使脊柱竭力过伸,则椎体前纵韧带的张力必然增大,借助于前纵韧带及纤维环的张力,便可使压缩的椎体自行复位。
3.减少并发症
骨折后夹板压垫的固定常使局部皮肤产生压迫性溃疡,加之部分患者长期卧床,又面临着肺部感染、心血管疾病、泌尿系疾病及褥疮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威胁,而导引可改善血液循环,调节机体脏腑气血,故能大大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促进功能恢复
骨折治疗的目的在于功能的恢复。导引能使各肌肉及关节得到全面锻炼,有利于防止肌肉的挛缩和萎缩,避免关节的粘连僵硬,从而加快了功能的恢复。
5.调整机体、促进康复
局部骨折能影响全身气血,使脏腑不和、气血衰退。导引能调节整个机体脏腑气血,使气运神和,增强体质,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三、导引疗法在骨折治疗三期中的运用
导引以不影响骨折部位的固定为限度。在整个骨折治疗过程中,可根据骨折部位、类型、整复后稳定程度,与患者密切配合,把导引术式教给患者,让患者自始至终自觉地进行锻炼。导引活动时,患者要用力以保持肌肉紧张,利用肌肉的拮抗作用,使骨折断端稳定,以健肢带动患肢,动作要协调、对称、平衡、多面、循序渐进,逐步加大。其动作和活动量的大小,按骨折愈合进度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损伤初期
骨折后1~2周,局部疼痛、肢体肿胀、骨折端不稳定,并发的软组织损伤需要修复,此时导引的主要目的是消肿止痛,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导引的主要动作是肌肉收缩锻炼,其方式按上、下肢而不同,上肢做握拳、吊臂、提肩等导引,若为干骺端骨折,做一定范围的关节伸屈活动导引;下肢踝关节做背伸提髌导引,使股四头肌和整个下肢肌肉收缩、用力,而后放松。
2.骨痂形成期
骨折后3~4周,疼痛消失、肿胀消退、一般性的软组织损伤已经修复,骨折断端亦初步稳定,内外骨痂已开始形成,此时上肢主要做关节伸屈性活动的导引,先从单一关节开始,而后几个关节协同锻炼;下肢患者在患肢抬高、足不发颤的情况下,先做单关节的伸屈活动,而后再慢慢地过渡到几个关节协同锻炼的导引,并可通过全身的活动带动患肢的关节活动。
3.骨痂成熟期
骨折后5~6周,局部软组织已恢复正常,肌肉坚强有力,骨折部已有大量骨痂生长,骨折断端已相当稳定,在夹板保护下一般不致变位,除不利于骨折愈合等方向的关节活动仍须限制外,其他方向的关节导引动作需在患者所能及的范围内,次数及范围都可加大,直到临床愈合。
4.临床愈合期
骨折后7~10周,骨折已达临床愈合标准,局部无压痛、无肿胀,骨折部无纵向叩击痛,局部无异常活动,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时,外固定已可解除,即可进行活动量较大的导引动作,同时补做在固定期间所控制的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某一方向的关节活动的导引动作。
四、导引疗法注意事项
导引过程中,必须由医师耐心辅导,患者深刻领会其方法要点,并认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取得疗效的根本保证。
1.导引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是以恢复肢体的生理功能为中心,其中上肢的各种导引是以增加手的握力和关节活动为中心,下肢导引是以增强其负重步行能力和关节活动为中心。
2.区别情况,循序渐进。导引的次数和强度,应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随着骨折部稳定程度的增长,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灵活掌握。
3.在开始做导引动作以前,一定要心平气和,呼吸自然。在导引过程中,注意不能憋气,不能散气,要全神贯注,气随意行。要注意“气”的运用,逐步做到气贯四肢,通达损伤部位。
4.导引是在不影响骨折部固定的条件下,为了骨折的迅速愈合而进行的。因此,要注意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而进行。凡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应严加防止。如桡骨远端骨折早期(3周内),根据不同情况开展手掌屈曲、背伸(以自主活动为主)和腕尺偏活动,配合耸肩、肘轻度屈伸活动,禁止腕关节的活动;中期(3~5周)开始肘、肩的小云手、大云手锻炼,手掌屈伸活动加强、用握力圈帮助,腕部开始尺、桡偏活动,腕手开始小幅度旋腕锻炼(先内旋、后外旋);后期(5周及解除夹板以后)开展肩上举、肘屈伸、腕背伸掌屈及旋转活动,重点在腕的活动,并逐步开始腕拉伸负重训练,最后开始端抬训练。肱骨外科颈骨折早期导引以垂肩、屈肘、腕关节活动为主;2周后开始耸肩、肘轻度屈伸活动;5周后在医师指导下开始外展型骨折的外展活动,内收型骨折的内收活动。肱骨髁上骨折根据不同的分型,儿童在3周、成人在5周后,在医师指导下开展伸直型骨折的伸直活动、屈曲型骨折的屈曲活动以及肩的外展活动锻炼。
五、导引练功前肢体功能的评定
1.肢体长度及周径测量
骨干骨折后,肢体的长度和周径可能发生变化,测量肢体长度和周径是必要的。
(1)肢体长度的测量:
下肢长度有真性长度和假性长度之分。假性长度指从脐到内踝间的距离。假性长度的测量方法在临床上并不常用,而常常使用的方法是下肢真性长度的测量。下肢真性长度的测量方法是,用皮尺测量髂前上棘通过髌骨中点至内踝(最高点)的距离。测量时,可以测量整个下肢长度,也可分段测量大腿长度和小腿长度。大腿长度是指测量从髂前上棘至膝关节内侧间隙的距离。小腿长度是指测量从膝关节内侧间隙至内踝(最高点)的距离。
(2)肢体周径的测量:
进行肢体周径测量时,必须选择两侧肢体相对应的部位进行测量。为了了解肌肉萎缩情况,以测量肌腹部位为佳。测量时,用皮尺环绕肢体已确定的部位一周,记取肢体周径的长度。患肢与健肢同时测量进行对比,并记录测量的日期,以作康复治疗前后疗效的对照。下肢测量常用的部位是:测量大腿周径时取髌骨上方10cm处,测量小腿周径时取髌骨下方10cm处。
2.肌力评定
骨折后,由于肢体运动减少,常发生肌肉萎缩,肌力下降。肌力检查是判定肌肉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常用徒手肌力评定(MMT),主要检查髋周肌群、股四头肌、腘绳肌、胫前肌、小腿三头肌肌力。也可采用等速肌力测试。
3.关节活动度评定
检查患者关节活动范围是康复评定的主要内容之一。检查方法常用量角器法,测量髋、膝、踝关节各方向的主、被动关节活动度。
4.步态分析
股骨干骨折后,极易影响下肢步行功能,应对患者施行步态分析检查。步态分析的方法有临床分析和实验室分析。临床分析多用观察法、测量法等;实验室分析包括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
5.下肢功能评定
重点是评估步行、负重等功能。可用Hoffer步行能力分级、Holden步行功能分类。
6.神经功能评定
常检查的项目有感觉功能检查、反射检查、肌张力评定。
7.疼痛评定
通常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疼痛的程度。
8.平衡功能评定
常用的量表主要有伯格(Berg)平衡量表、Tin量表,以及“站起-走”计时测试。
9.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常用改良巴塞尔(Barthel)指数和功能独立性评定。
10.骨折愈合情况
包括骨折对位对线、骨痂生长情况,有无愈合延迟或不愈合或畸形愈合。主要通过X线检查完成,必要时做CT检查。
六、常见疾病导引练功介绍
(一)髌骨骨折后的导引锻炼
髌骨骨折系临床常见骨折之一。髌骨系人体中最大的籽骨,其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所造成,尤以后者常见,多发于30~50岁成年人。尽管中、西医治疗方法很多,近年因诸多因素导致手术率不断增加,传统医学受到冲击和挑战。我院坚持中医药局部与整体并重的理论基础,以渝州正骨的学术思想为指导,发挥中医药特色疗法,在后期康复治疗中采用导引练功,取得了独特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术后早期进行主动及被动的关节活动度训练。髌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由于部分患者术后早期的制动导致股四头肌粘连,加之关节内积血机化后的关节内粘连等,对关节的预后功能影响较大,故初始就应注意膝关节的功能锻炼,即筋骨并重原则。
术后早期锻炼应加强足踝部的屈伸活动及股四头肌的收缩,并及早实施被动活动髌股关节,预防髌股关节粘连,强调通过髌骨在股骨滑车关节面上滑动以模造残余或潜在的移位;整复固定2周后,开始做膝关节被动活动,活动范围不要超过15°。
术后3周即可在卧床保护下练习膝关节伸展运动,可嘱患者不负重扶双拐下地步行,既可减轻膝关节粘连,又能预防股四头肌萎缩;6~8周后,根据骨折类型及对位稳定程度,结合X线片显示的骨折愈合情况,达到临床愈合后,可解除固定,逐步加大膝关节伸屈活动度,以患者自己不感觉疼痛为度。待骨折愈合牢固后,即进行床缘屈膝法练习,继而下肢在保护下训练起蹲运动等。
按骨折三期辨证施治,由专业康复师指导协助完成。
(二)股骨干骨折的导引锻炼
1.外伤炎症期康复治疗
此期约在外伤后3周之内。此期导引治疗的主要作用是:改善患肢血液循环,促进患肢血肿、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以防止粘连;维持一定的肌肉收缩运动,防止失用性肌萎缩;通过肌肉收缩增加骨折断端的轴向生理压力,促进骨折愈合;利用关节运动牵伸关节囊及韧带等软组织,防止发生关节挛缩;改善患者身心状态,积极训练,防止合并症的发生。
导引疗法:
(1)麻醉清醒后,立即指导患者进行患肢的足趾及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以及髌骨的被动活动(尤其是髌骨的上下活动非常重要),以促进肢体的肿胀消退、骨折断端紧密接触,并可预防关节挛缩畸形。该活动训练至少每日3次,每次时间从5~1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同时,还可以在骨折部位近心侧进行按摩,使用向心性手法,以促进血液回流,使水肿消退,并可防止肌肉失用性萎缩和关节挛缩,每日1~2次,每次15分钟左右。
(2)术后次日开始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主要是股四头肌。进行患肢肌肉“绷紧-放松”的练习,训练量亦从每日3次、每次5~10分钟开始,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运动量,每次训练量以不引起肌肉过劳为度,即练习完后稍感肌肉酸痛,但休息后次日疼痛消失,不觉劳累。
(3)膝关节活动度的练习:施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3~5天后可以逐渐过渡到小范围的主动伸屈膝练习,1~2次/d。内固定后无外固定者,可在膝下垫枕,逐渐加高,以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范围。逐渐增大活动范围,争取术后早期使膝关节活动范围超过90°或屈伸范围接近正常。有学者认为,术后即可开始进行每天1次(且仅需1次)的膝关节全范围的活动。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去除外固定后,开始膝关节活动度的练习。
(4)持续被动运动(CPM)治疗: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后麻醉未清醒的状态下即可开始使用CPM机训练,最迟于术后48小时开始。将患肢固定在CPM机上被动屈伸,首次膝关节活动度在患者无痛的范围内进行,以后可根据患者耐受程度每日增加5°~10°;1周内增加至90°,4周后≥120°。每天的训练时间不少于2小时,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甚至可以全天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
(5)对健肢和躯干应尽可能维持其正常活动,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应每日做床上保健操,以改善全身状况,防止制动综合征。在患肢炎症水肿基本消除后,如无其他限制情况,患者可扶双拐下地,进行患肢不负重行走练习。
2.骨痂形成期的导引治疗
一般骨折的骨痂形成期约在伤后3~10周,但由于股骨干的密质很密,骨折后愈合时间相对较长,故此期的时间要相对较晚,其间的病理变化主要是骨痂形成,化骨过程活跃。临床上疼痛和肿胀多已消失,但易发生肌肉萎缩、组织粘连以及膝关节僵硬。此期康复治疗的主要作用是促进骨痂形成、恢复关节活动范围、增加肌肉收缩力量、提高肢体活动能力。
(1)导引疗法:
基本同外伤炎症期。但此期骨折端已形成纤维骨痂,骨折已相对稳定,不易发生错位,故可以适当加大运动量,增加运动时间。因骨折固定肢体时间较长,易发生关节挛缩,此期重点应为恢复关节活动度(ROM)训练。运动疗法训练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时间20~30分钟。另外,此期应开始增加患肢肌力的训练,可以在医务人员的保护下开始直腿抬高练习,也可以在膝下放一个橡皮球,伸膝的同时将膝关节用力向下压以锻炼股四头肌的肌力。注意此期进行肌力训练时不可在股骨远端施加压力,以免骨折处应力过高,发生再次断裂。
(2)作业疗法:
此期可进行适当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以训练站立和肢体负重为主。开始时进行患肢不着地的双拐单足站立和平行杆中健肢站立练习;X线片上显示有明显骨痂形成时可扶双拐下地行走,患肢从负重1/4开始,逐渐过渡到1/2负重、3/4负重、全负重,即从足尖着地开始,逐渐过渡到前足着地,再渐过渡到大部分足着地至全足着地,扶双腋拐步行。
3.骨痂成熟期康复治疗
此期约延续2年的导引治疗。其病理变化是骨痂经改造已逐渐成熟为板状骨。临床上骨折端已较稳定,一般已去除外固定物。此期康复治疗重点在于骨折后并发症的处理,如防治瘢痕、组织粘连等,并最大限度恢复关节活动范围和肌肉收缩力量,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工作能力。
导引疗法:重点是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同时注意进行肌力训练和患侧膝关节本体感觉的训练。以主动运动为主,并根据需要辅以被动运动和抗阻运动。
(1)主动运动:
患侧的髋、膝、踝关节进行各方向的主动活动,尽量牵伸挛缩、粘连的组织,注意髋关节的外展内收和踝关节的背伸跖屈活动。此时可以开始进行下蹲练习,利用自身的体重作为向下的压力,既可帮助增加膝关节的ROM,又练习了肌力。运动幅度应逐渐增大,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每一动作可重复多遍,每日练习数次。
(2)关节牵引:
若膝关节比较僵硬,关节松动手法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时可进行关节功能牵引治疗。操作时固定膝关节近端,通过牵引装置施加适当力量的牵引,一般采用俯卧位,在患侧踝关节处加牵引力。牵引重量以引起患者可耐受的酸痛感觉,又不产生肌肉痉挛为宜,通常5~15kg,每次5~15分钟,每日1~2次。在热疗后进行,或牵引的同时给予热疗,效果更好。
(3)恢复肌力训练:
此期因骨折端已比较稳定,可以加大肌力训练的强度。恢复肌力的有效方法就是逐步增强肌肉的工作量,引起肌肉的适度疲劳。以主动运动为主。肌力达4级时进行抗阻运动,如利用股四头肌训练椅进行肌力练习、下蹲练习等,以促进肌力最大限度的恢复。
(三)髋关节置换术后导引训练
1.正确的休息体位
(1)手术后1天内,应平卧。髋、膝关节可置于微屈位(膝下放一薄枕),足尖向上,双下肢外展位两肢体之间放置海绵三角垫(图2-3-1)。

图2-3-1 术后1天
(2)手术1天以后,可取半卧位,但床头抬高不宜超过30°,以避免髋关节向后脱位(图2-3-2)。

图2-3-2 1天以后
(3)手术后1周,可取床头抬高45°~60°的卧位,但不宜超过90°(图2-3-3)。
(4)手术后2周内,以平卧为主,禁止侧卧位(图2-3-4)。
(5)术后2周后,允许向健侧侧卧,但双下肢之间应放置枕头,保持患肢外展位(患肢内收易发生脱位,图2-3-5)。
(6)手术2~3个月后,允许向患侧卧位。
2.正确的卧位姿势
(1)平卧位时,患肢置中立(足趾向上)、外展位,双下肢之间放置三角形海绵垫,以防内收后髋关节向外脱位。平卧位时,腘窝处放置一海绵垫,保持膝关节屈曲10°~15°(图2-3-6)。
(2)患者使用便器时,允许上身稍抬高,于轻微屈髋位请护理人员将整个臀部托起。切忌平卧位时髋关节过伸,应在下肢中和位时插入便器同时臀部抬高,以防止髋关节向前脱位(图2-3-7)。

图2-3-3 术后1周

图2-3-4 术后2周内

图2-3-5 术后2周后

图2-3-6 平卧位姿势
3.下床站立位操练
(1)术后3~4天,患者可下床活动,学会和掌握正确使用助步器和腋杖的方法。
(2)使用二点式、三点式、四点式行走法辅助行走,其中三点式尤其适合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使用。
(3)开步行走前,首先学会正确的站立姿势,在助步器和腋杖的保护下,挺胸、挺腰,两眼直视前方。两下肢分开,两足间距为20~30cm,足尖对准前方,允许患肢部分负重。
(4)术后2周内可允许逐渐屈髋达90°,允许患者下床后坐高靠背、有双扶手的硬质座椅(座椅应有一定的高度,通常在40~45cm,以便保持髋关节屈曲不超过90°)。坐位起立时,双手必须支撑扶手,协助起立。
(5)通常在术后4~6周用双拐;第2个4~6周用单拐;以后可根据不同情况独立或扶手杖行走。步行距离宜逐步递增,但即使完全康复也切忌单次长距离(1~2km)不间断行走,切忌登高爬山。如要上楼爬梯,建议上楼的同时使用扶手栏杆协助爬楼,连续上楼2~3层后,休息片刻,再上楼。
4.助步器及腋杖使用指导
(1)助步器的使用方法:
助步器适用于初期的行走训练,尤其适合老年人,也为使用拐杖或手杖做准备。双手扶助步器向前移动后,迈出健肢,再移动患肢跟进(图2-3-8)。

图2-3-7 使用便器时姿势

图2-3-8 助步器
(2)腋杖行走方法
两点式:适用于单侧患肢需用拐杖者,以减轻负重或减少疼痛。右拐与左脚同时迈出,左拐与右脚同时迈出(图2-3-9)。

图2-3-9 两点式腋杖行走
三点式:适用于单侧下肢功能正常,但另一侧下肢无法负重者。拐与患肢同步前行,移动健肢跟进,并向前跨一小步(图2-3-10)。

图2-3-10 三点式腋杖行走
四点式:适用于老年人或下肢软弱者(图2-3-11)。具体移步为:先伸右拐,移动左脚,后伸左拐,再移右脚。

图2-3-11 四点式腋杖行走
(3)上下楼梯腋杖移步法:
上楼梯时,健肢先上,拐杖与患肢留在原阶,“健先患后”(图2-3-12)。下楼梯时,患肢和拐杖先下,然后是健肢,“患先健后”(图2-3-13)。
(4)手杖行走步态:
适用于术后2~3个月的患者,以减轻关节负重,手杖握于健侧,手杖和患肢同步摆动(图2-3-14)。
5.髋关节的关节操练
关节操练包括主动操练和被动操练。无论哪种操练,有些动作是禁止或不鼓励的,如屈髋内收内旋位、髋关节伸直位时下肢极度外旋或内旋位、髋关节后伸时下肢极度外旋或内旋位、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位;有些动作是鼓励的,如正常活动幅度范围内的伸屈髋关节和外展操练。单一内旋或外旋位动作允许操练,但是活动幅度应控制。此外,操练的时机也应注意,机体组织创伤修复,通常需要3周,所以术后早期主动、积极、有强度的操练有一定难度。早期应以被动锻炼为主,待髋关节肌肉修复后,再逐步过渡到主动操练为主,同时操练的频率和强度也逐步增加,循序渐进。但应掌握:任何操练均以不引起疼痛为度。

图2-3-12 上楼

图2-3-13 下楼

图2-3-14 手杖
髋关节各方向活动操练方法和注意事项如下。
髋外旋:保持足趾向上,下肢伸直,向外展开肢体(图2-3-15)。

图2-3-15 髋外旋
髋外展:保持下肢伸直,向外轻度旋转展开肢体(图2-3-16)。

图2-3-16 髋外展
髋屈曲:屈膝,足跟不离开床面,小腿向臀部回缩(图2-3-17)。注意屈髋活动幅度宜从小到大,通常不能大于70°。
屈髋:抬膝,屈髋位。术后2~3个月,屈髋可近90°,个别患者的屈髋幅度可超过90°。
伸髋:膝伸直,向后伸展下肢。
(1)下肢肌肉操练:
手术(创伤)后卧床休息时,全身尤其是患肢肌肉力量明显减弱等,对关节功能的恢复带来不利。因此,手术后除一般关节操练之外,更应注意下肢肌肉强度的操练(如臀部肌肉、大腿前后肌肉和小腿前后肌肉等)。合理而全面的肌肉操练,有助于患肢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
大腿前部肌肉(主要功能:伸直膝关节):取平卧位绷紧大腿肌肉,尽量让膝关节后部接近床面。
大腿后部肌肉(主要功能:屈曲膝关节):站立位,主动屈膝操练。
小腿前后部肌肉(主要功能:屈曲和伸直踝关节):屈伸踝关节。
(2)行为新规范: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建议患者对日常生活、起居行为重新规范。绝大多数患者可屈髋达90°,能基本满足日常生活要求,个别患者可超过90°,但切忌勉强。避免伸髋外旋位或屈髋内旋位,以防髋关节脱位;避免架起二郎腿或两下肢交叉,勿弯腰屈髋捡拾物品。如要捡物,建议患髋保持伸直位,患侧膝关节和对侧髋、膝同时屈曲位捡物。
功能锻炼的最佳时机是手术后6个月以内;步态改善可延续至术后1~2年。尽量减少每天上下楼梯的频率和上下楼的层高;建议每上楼2~3层,即稍站片刻休息,而且上下楼梯宜用扶手控制单次行走距离(1km左右);长距离行走必须使用手杖按时到医院复诊(具体时间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其后每1年复诊1次)。宜选用带扶手、高度适宜的高靠背硬椅,不坐低软沙发,不做二郎腿动作。对于连续坐位时间,并不强求时限,但以不引起髋部不适或疼痛为宜。术后初始2个月之内,单次坐位时间控制在30分钟之内,以后可以逐渐延长坐位时间。起立时,先将身体向前移到座椅边,即增加屈膝度数,利用座椅扶手双手用力将身体托起,继而站立。术后早期,身体向前移动的同时,可以将患肢向前伸出少许,有助于起立。减轻体重或控制体重增加,在医师指导下,有规律地进行锻炼,以保持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和灵活性。尽量减少每天上下楼梯的频率及单次长距离行走,应学会使用手杖。注意避免摔跤和外伤。遵照医嘱,按时到医院复诊,进行临床和X线检查随访。出院后,若手术部位出现异常胀痛,局部切口出现红、肿、热、痛,或经手术已消除的肢体畸形再现,或膝关节活动时有异常响声,或感到膝部不稳等情况,应及时就诊。

图2-3-17 髋屈曲
导引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有许多这一疗法的记载,除了阐述其作用外,还从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有效的导引动作,有刚、有柔、有局部、有全身,真可谓“姿势齐全、包罗万象”。导引疗法是祖国医学非药物疗法宝库中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经过多年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导引疗法与现代康复技术结合是治疗各种损伤,促使肢体功能恢复不可缺少的一环。让我们遵循古训,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使导引疗法能够得到进一步发扬。
(朱正刚 漆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