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颅内炎症性疾病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脑炎

病例

男性,49岁。反复头痛50天,加重1天。查体:发热,体温最高达39.5℃,反应迟钝,伴精神异常,定向力、记忆力和计算力下降;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活跃,病理征未引出;颈软,双侧克尼格征阴性。MRI表现见图1-2-1。

【诊断思路】

1.临床特征

中年男性;急性病程,发热;边缘系统症状。

2.定位诊断

边缘系统结构、软脑膜。

3.征象分析

(1)双侧岛叶、颞叶、右侧海马、海马旁回、额叶非对称性肿胀,见片状异常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部分病灶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豆状核未受累,SWI未见低信号。

(2)增强扫描示脑实质病灶未强化,右侧颞叶、岛叶部分软脑膜见增厚强化。

4.鉴别诊断

颞叶片状异常信号灶应考虑以下疾病。

(1)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通常呈慢性起病,单发病灶多见,可表现为局部脑回肿胀,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等或低信号,增强后病灶多无明显强化,磁共振波谱成像(MRS)表现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及肌酸(Cr)峰降低,胆碱(Cho)峰升高。本例不符合。

(2)结核性脑膜炎:

临床上常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及其他脑外结核表现,MRI示软脑膜增厚强化,以基底池为主,可合并脑实质结核瘤,其中央干酪样坏死区T2WI呈低信号。本例不符合。

(3)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脑炎:

急性起病;多呈边缘系统非对称性片状异常信号,可见“刀切征”;合并脑膜炎时可伴软脑膜增厚强化;MRS病毒性脑炎Cho峰不升高,Cho/Cr比值通常小于2。本例见典型“刀切征”,符合该疾病。

5.定性诊断

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脑炎。

【疾病分析】

1.临床与病理

病毒性脑膜脑炎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根据受累部位不同可分为脑炎、脑膜炎及脑膜脑炎。其中,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脑炎是最常见的病毒性脑炎类型。病变主要累及颞叶内侧、岛叶、扣带回、额叶眶面等边缘系统结构,病变呈不对称性分布,可发生出血和坏死。基本病理学改变主要是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脑炎,部分病例可见Cowdry A型包涵体,镜下表现为脑组织水肿、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大量巨噬细胞及周围脑组织的胶质细胞增生。可有前驱口唇疱疹病毒感染史。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头痛、癫痫发作及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等症状。

图1-2-1 男性,49岁。MRI表现(A~I)

2.影像学特征

单侧或双侧颞叶内侧、岛叶、扣带回、额叶眶面等边缘系统结构非对称性异常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和FLAIR呈高信号,急性期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增强后病灶可不强化,亦可见斑片状或脑回状强化。豆状核通常不受侵,病变与豆状核之间有清楚分界,呈“刀切征”。

3.诊断要点

急性病程;边缘系统结构非对称性异常信号灶;“刀切征”;软脑膜增厚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