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洛伦兹曲线的心跳振幅

冬至的标本馆飘着肉桂香,苏晚禾在直播中拆开听众来信:“有位妈妈说,她和先生是在我们的‘共振频率’展览上重逢的,当年他们是高中同桌,现在带着孩子来寻找青春。”镜头扫过展厅角落,沈砚之正帮小女孩把鲸鱼钥匙扣系在书包上,林砚舟单膝跪地给男孩演示篮球技巧,夏知遥的速写本上,已经画满了亲子家庭的剪影。“原来我们的故事,早就在别人的生命里,长成了新的枝桠。”她对着麦克风轻笑,呵出的白雾在镜头上凝成小水珠。

沈砚之在诗集签售时,收到份特殊礼物——用咖啡豆拼成的洛伦兹曲线图。送礼物的男生红着脸说:“我用您诗里的‘共振频率’公式,算出了和女朋友的心跳振幅。”他望着曲线图上交织的波浪线,忽然想起昨夜在标本馆天台,用手机APP测到的苏晚禾心跳频率——和他翻书页的速度,恰好形成0.618的黄金比例。

平安夜前的暴雪预警,让标本馆提前闭馆。四人挤在仓库里整理旧物,夏知遥突然从纸箱里翻出盒录像带:“这是我们高三拍的‘末日电影’!”画面里,苏晚禾举着扫帚当话筒扮演记者,沈砚之披着窗帘演“末日诗人”,林砚舟用篮球砸向“外星怪兽”(其实是夏知遥的画架),最后四人在教室跳《Nobody》的片段,看得夏知遥笑出眼泪:“那时候说要做永远的‘末日同盟’,没想到真的一起扛过了这么多‘暴风雨’。”

林砚舟摸着录像带外壳的咬痕:“这是你家猫干的吧?”“明明是你家狗啃的!”两人争执间,录像带掉在地上散开,沈砚之弯腰捡拾时,看见胶带内侧写着小字:“2009.12.24,希望明年此刻,我们还在一起。”他抬头看向正在给苏晚禾围围巾的夏知遥,她发间的圣诞铃铛和十年前同款,而林砚舟的羊毛袜上,还留着她去年织错的菱形花纹。

暴雪深夜,标本馆的暖气突然故障。四人裹着毛毯缩在棱镜装置旁,沈砚之翻出珍藏的黑胶唱片——周杰伦的《七里香》。唱针落下的瞬间,电流杂音里混着雪粒敲打玻璃的声音,竟与记忆中教室吊扇的嗡鸣重叠。苏晚禾忽然指着旋转的唱片:“看!这像不像我们的人生轨迹,看似在绕圈,却永远朝着圆心靠近。”

夏知遥的手机突然收到气象局推送:“本次暴雪为十年一遇,降雪量达2008年水平。”林砚舟望着窗外漫天飞雪,想起那年他冒雨冲进画室的场景,忽然握住她戴着手绘手套的手:“知道吗?物理老师说,洛伦兹曲线能预测混沌系统,可我用了十年才明白,我们的‘混沌’从来不是无序——你泼在我球鞋上的颜料,是曲线的起点;我替你挡画架的伤疤,是振幅的峰值。”

凌晨时分,雪停了。四人踩着齐膝深的雪走出标本馆,路灯把影子拉得老长。苏晚禾的靴子踩碎冰面,发出咔嚓声,像极了高中课间掰响的薯片包装袋。沈砚之忽然蹲下身,团起雪球砸向林砚舟,却误中夏知遥的后背。于是一场混战开始,雪球里混着枯叶、松果,还有夏知遥随手捏的“颜料雪球”——砸在林砚舟围巾上,绽开朵钴蓝色的花。

气喘吁吁的四人躺在雪地上,看北斗七星在澄净的夜空里闪烁。苏晚禾的头发被雪水浸湿,贴在沈砚之的羊毛衫上,他闻到她发间的玫瑰香混着雪的清冽,忽然想起诗里的句子:“洛伦兹曲线画不出的心跳振幅,藏在你睫毛落雪的弧度里,藏在我们互为参数的方程组里。”

晨光中的标本馆外墙,不知何时被昨夜的积雪塑成了巨型棱镜形状。夏知遥掏出手机拍照,镜头里,四个雪人并排站在雪地里——分别戴着鲸鱼围巾、篮球帽、颜料桶头饰和耳机。林砚舟往每个雪人手里塞了件“武器”:沈砚之的雪人握着咖啡杯,苏晚禾的捧着话筒,他自己的举着篮球,夏知遥的则攥着画刷。

苏晚禾的直播镜头扫过这片雪地剧场,弹幕突然被“青春”“永远”等词刷屏。她转头看向沈砚之,发现他正对着雪人微笑,睫毛上的雪花恰好落在眼底,像撒了把碎钻。原来所谓永恒,从来不是时间的静止,而是当我们在洛伦兹曲线的混沌里,依然能从每个雪粒的折射中,看见十七岁的星光,和永远年轻的、跳动着的,共振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