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如何框架体验

语言不仅描绘了我们的体验,也常常“框定”了我们的体验。语言将体验的某些方面置于显著位置,将其他留在背景中,以此来架构体验。例如,考虑一些不同的连接词“但是”“同时”“虽然”。当我们用不同的词将想法或体验连接起来时,这些词会引领我们注意体验的不同侧面。如果有人说“今天天气晴朗,但是明天会下雨”,这会让我们更多地关注明天会下雨,而忽略今天天气晴朗这个事实。如果是用“同时”来连接这两个相同的表达——即“今天天气晴朗,同时明天会下雨”,则两件事被同等强调。如果是说“今天天气晴朗,虽然明天会下雨”,则会影响我们注意前半句的陈述——今天天气晴朗,把后半句的陈述遗忘到背景中。

图1-2 特定的语言为体验设立了框架,将不同方面置于显著位置

无论表达什么内容,这种语言设框和换框都会发生。比如这几个陈述:“我今天很快乐,但是我知道这不会持续下去”“我今天很快乐,同时我知道这不会持续下去”“我今天很快乐,虽然我知道这不会持续下去”,其强调点的变化与描述天气时一模一样。在下列陈述中同样如此:“我想做出成果,但是我有一个问题”“我想做出成果,同时我有一个问题”“我想做出成果,虽然我有一个问题”。

当某些结构在不同内容中被以同样的方式运用时,我们称之为“模式”。例如,有些人有这样的习惯性模式:用“但是”这个词不断抵消其体验的积极面。

这种语言框架会明显影响我们解释和回应特定陈述与情境的方式。考虑下述陈述:“你能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如果你愿意足够努力。”作者注:非常感谢特蕾莎·爱泼斯坦(Teresa Epstein)提供这个例子。这是一个非常肯定而被赋予力量的信念。它用因果关系将体验的两个重要部分连在一起:“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和“足够努力”。“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非常能激发动机。“足够努力”就不那么让人向往了。但由于我们将这两部分联系在了一起,并将“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放在显著位置,它就能给人创造一种强烈的动力,将梦想、愿望和使之发生的必要资源连在了一起。

注意,如果你颠倒顺序说“如果足够努力,你能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会发生什么?虽然这句话用了完全一样的词句,它的影响力还是会有点减弱,因为“努力”的意愿被放到了显著位置。这更像是试图说服某人去“努力”,而不是肯定“你能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在第二个框架中,“做你想做的”更像是“努力”的回报。在第一个陈述中,“努力”则被架构为“做你想做的事情”所需的内在资源。虽然这个差异很细微,却足以对接收和理解信息造成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