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青蚨巷的当票

雨丝像无数根锈迹斑斑的细针,斜斜地扎进城隍庙后巷。昏黄路灯下,水雾蒸腾,织就一张灰蒙蒙的密网,将整条巷子罩得严严实实。

我蜷缩在老周的塑料雨棚下,运动鞋早被积水泡得发胀变形,仿佛两只吸饱了水的海绵。

裤脚还沾着图书馆台阶上的青苔碎屑,那股子潮湿的霉味,混着身上的汗味,让人浑身不自在。

手机备忘录里,导师今早发来的语音还在循环播放:“小林,闽南丧葬文献的进度得抓紧了,下周组会要交初稿。”那声音尖锐又急促,像根细刺,扎得我太阳穴直跳。

霉味裹挟着油墨味,一股脑钻进鼻腔,勾起上周在古籍部被陈灰呛得直咳嗽的回忆。我揉着发痒的鼻尖,随手翻开堆在最上面的《泉州府志》。泛黄的书页间,半张褪色的糖纸像一片孤独的枯叶,不知是哪个“书虫”留下的印记。

老周叼着铜烟锅,“咚咚”敲了敲摊板,火星像调皮的小精灵,蹦跳着落在《闽南丧葬文化考》的封面上,烫出星星点点的焦痕。

“小林啊,我这孤本够你导师发篇核心了吧?”他咧嘴一笑,缺了半截的犬齿在昏黄灯光下泛着青灰色,劣质烟草味裹着浓重的口臭扑面而来,熏得我下意识往后缩了缩,活像被踩到尾巴的猫。

说实话,每次来这破巷子淘书,都得憋足了气,可谁让这儿藏着外头遍寻不着的老货呢?檐角的雨水冷不丁滴在脖颈,我哆嗦着往下翻书,指尖突然触到一本硬壳书。

《黄泉异物志》几个描金大字已经斑驳,封皮摸起来黏糊糊的,像是被某种腥臭的液体浸透过,让人直犯恶心。

刚翻开,一张泛黄的纸“啪嗒”掉在水渍里。那是张民国三十年的当票,边角沾着干涸的河泥,凑近还能闻到股腥腥的水草味,仿佛带着河水深处的秘密。

“后生仔,这本算你二十。”

老周突然剧烈咳嗽起来,烟灰像黑色的雪花,簌簌落在当票背面。

我刚要掏钱,却猛地瞪大了眼睛——铜烟锅烫出的焦痕,竟组成了“子时三刻,青蚨巷尾”八个朱砂小字!

心脏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狠狠攥住,我慌忙摸出手机:23:40,离子时三刻只剩五分钟!

青蚨巷的白灯笼在雨幕中忽明忽暗,像极了漂浮在河面上的鬼火,恍惚间竟和七岁那年溺水时的记忆重叠。

那天也是下着雨,我掉进村后的野塘,水面上漂浮的浮萍拼凑出一张扭曲的人脸,空洞的眼窝直勾勾地盯着我,仿佛要将我拖入无尽的深渊。

耳边突然响起下午老妈的电话:“清明记得回村祭拜,你爸出事那日......”话音还在耳畔回荡,此刻却被这诡异的当票搅得心慌意乱。

穿过三条街,青蚨巷的石板路泛着幽光,像一条蜿蜒的巨蟒。巷子口的馄饨摊热气腾腾,老板吆喝的声音在雨里显得格外清晰:“荠菜鲜肉嘞——”可当我路过时,那锅里翻滚的馄饨皮突然透出暗红,像是浸了血,看得我胃里一阵翻涌。

典当行的木门轴转动时,发出刺耳的吱呀声,仿佛是一头垂死的巨兽在哀嚎,吓得我后退半步,学生证“啪嗒”掉在地上。

柜台后,穿深蓝色寿衣的老头慢悠悠抬起头,他身上的鱼腥味浓得几乎能凝成实体,就像三伏天暴晒后腐烂发臭的死鱼,熏得我胃里直翻腾。更诡异的是,他指甲缝里嵌着的红胶泥,和父亲遗物照片里沾在考古靴上的一模一样,仿佛来自同一个神秘的地方。

“林家小子。”他咳出带血丝的痰,枯枝般的手指敲了敲龟甲,“你爹来当东西时,衬衫第二颗纽扣掉了,是我用红线帮他缝上的。”这话像一记重锤,砸得我头皮发麻。

父亲是黄河考古队的,那年出事后,只捞上来一个笔记本,首页画着的符咒,和墙上那张人皮《招魂赋》上的鬼画符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难道这一切都不是巧合?

我颤抖着摸出手机想拍照,闪光灯亮起的瞬间,墙角的自鸣钟让我差点尖叫出声。停摆的玻璃罩里凝着血雾,上周跳河女生的脸突然浮现在表盘上。

她空洞的眼睛直勾勾盯着我,湿漉漉的头发像水草般散开,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冤屈。

我踉跄后退,后腰撞上檀木柜,柜台上的铜盆发出刺耳的声响,惊得老头猛地抓住我的手腕。

“别看那钟!阴间的物件,看多了要留客的。”他掌心的皮肤像泡发的海带,冰凉又滑腻,袖口还钻出一只透明蜈蚣,细密的足在我手背上留下湿漉漉的触感,让人浑身起满鸡皮疙瘩。

后颈的银锁突然发烫,那是外婆临终前给我戴上的“水官赐福”锁,此刻却烫得像块烙铁,仿佛要把我的皮肉灼穿。

老头掀开檀木匣的动作慢得让人窒息,我能清楚看到他手背上凸起的青筋,像盘踞着的蚯蚓,每一条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匣子里飘出的腥臭味比老周的烟味还上头,混合着铁锈和腌鱼坛子的酸腐,熏得我眼泪直流。

更邪门的是,匣盖上的花轿帘子在无风自动,褪色的金线绣着的根本不是牡丹,而是密密麻麻的眼睛,每一只都随着帘子的摆动眨动,仿佛在监视着我的一举一动。

“伸手。”老头推过来一个铜盆,里面堆着没烧完的纸钱,灰烬还在冒着青烟,像极了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火。

我鬼使神差地摸进去,借着昏暗的油灯,摸到一件软软的东西——是件婴儿肚兜。

褪色的“长命百岁”绣纹下,隐约透出暗红色的“水官解厄”字样,一股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涌上心头。

七岁那年溺水被救后,我在老房子阁楼的樟木箱底见过类似的肚兜,布料上的针脚歪歪扭扭,和外婆给我缝的书包带子如出一辙,难道这一切都和外婆有关?

雷声在屋顶炸开的刹那,我终于听清窗外窸窸窣窣的动静。哪是什么风吹树影,分明是几十双布鞋在青砖地上拖行!

去年在闽南拍傩戏,那些戴面具的抬棺人脚下,就是这种浸过尸油的千层底布鞋,每走一步都发出“吱呀”的声响,像是在挠人的骨头,让人不寒而栗。

老头展开当票,墨迹在他枯槁的指尖缓缓流动,宛如活物。

“典当期三百零三年......”他青白的脸在油灯下泛着水光,胸口铜镜里照不出人影,只有团翻滚的黑雾,仿佛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当我看到天井里跨进几个黑袍人时,膝盖竟不受控制地跪了下去——他们道袍下摆沾着的红藻,和父亲考古笔记里记录的黄河水藻样本一模一样,甚至连腐烂的腥气都如出一辙。

供桌上的香突然爆出三长两短的火星,我这才发现所谓的“檀香”,其实混着骨粉,烧起来的味道和七岁那年族老们逼着我喝下的“救命符水”如出一辙。

那碗浑浊的液体里漂浮着黑色碎屑,喝完后我高烧三天,梦里全是泡在水里的人脸,难道这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

“时辰到。”

老头的声音像是从喉咙深处挤出来的,带着水泡咕嘟咕嘟的响声,仿佛来自地狱的召唤。当票正面的墨迹突然游动,化作我的名字,背面的朱砂则变成毕业论文里研究的闽南血蚨纹。

黑袍人转身时,我看到了族谱里被狗血涂抹的名字——光绪末年失踪的太叔公林承渊!他脸上的皮肤半腐不烂,露出森森白骨,可那双眼睛却和父亲相册里年轻时的模样分毫不差,难道父亲的失踪和太叔公有关?

口袋里的《黄泉异物志》突然发烫,书页自动翻到水葬章节。插画里的河伯正在裂变,龙角分叉成珊瑚状,鳞片下钻出的手臂戴着林氏宗亲会的螭纹银镯。

最角落的戴孝女童插画,分明是族老说光绪年间就烧掉的姑获鸟画像!铜盆里的纸灰无风自旋,在空中拼出女学生的腐烂面容,她肿胀的嘴唇开合着,哼唱的竟是父亲失踪前夜哼的黄河号子。

法医报告里的细节突然涌入脑海——那女生胃里塞满了不可能存在的鲜活螺蛳,每只壳上都刻着细小的螺旋纹,这一切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自鸣钟的秒针逆向疯转,玻璃罩里的血雾凝成父亲的脸,近三十年来第一次,那张总是模糊的旧照在记忆里清晰起来。

他中山装口袋露出的钢笔,和太叔公画像里别着的判官笔,笔帽上都刻着同样的螺旋纹!檀木匣里的黑水漫到脚边,裹脚布的气味让我太阳穴突突直跳。

七岁那晚救我上岸的三爷爷,布鞋上永远沾着这种沤烂的尸布味。去年给他送终时,我在灵床下发现张画满眼睛的龟甲,当时还以为是老辈人的迷信物件,此刻想来,后脊发凉,难道三爷爷也和这一切有关?

“该验货了。”老头枯爪般的手抓住我手腕,寿衣下的皮肤冰凉滑腻,像摸到泡胀的浮尸。

当票上的朱砂纹路顺着血管游走,我突然想起导师说过的话:“民间典当行的阴契,往往写在活人皮上......”

雷声再次炸响,窗外密密麻麻的脚印清晰可见,每个湿漉漉的鞋印里都嵌着枚反光的乾隆通宝——正是《黄泉异物志》里记载的“买路钱”。

最边缘那个脚印特别小,绣花鞋的纹路和我妈压箱底的嫁妆鞋一模一样,这一切的巧合,难道都是冥冥之中的注定?

我想挣脱,却发现四肢逐渐失去力气。后颈银锁“咔嗒”裂开,露出夹层里泛黄的宣纸。展开的刹那,我如坠冰窟——那是张光绪二十三年的婚书,新郎名字的位置,赫然写着太叔公林承渊!

雨声不知何时停了,空气中弥漫着令人作呕的腥甜。我盯着窗外,看见雨滴悬在半空,每个水珠里都映出我的倒影。

这些倒影表情各异,有的在笑,有的在哭,还有的对着我做噤声的手势,仿佛在警告我不要揭开这个可怕的秘密。

远处传来救护车的鸣笛声,恍惚间,我仿佛看见病房里的心电监护仪发出刺耳的警报,值班护士的钢笔在病历上画出扭曲的符号,和《黄泉异物志》里的镇水符如出一辙。

而我的血液里,似乎有无数细小的东西正在苏醒,随着心跳的节奏,发出诡异的共鸣,仿佛有一个神秘的力量正在召唤我,走向一个未知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