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本能2:从精神内耗到情绪自由
- 卫蓝
- 4861字
- 2025-05-19 16:20:15
自序 失控的进步:为什么我们会有各种情绪问题
为什么人们会有那么多的精神内耗?
设想一下,你身处非洲的大草原,如果你附近的草丛突然沙沙作响,你是会把它当作正常的风吹草动,还是会把它当作狮子即将出现的信号?
如果你倾向于把沙沙作响的声音当作风吹草动,你就很可能会因为某次误判而成为狮子的盘中餐。相反,如果你把沙沙作响的声音当作狮子即将出现的信号,即使是正常的风吹草动,也并不会让你有太多的损失。
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人类更倾向于把所有的“风吹草动”都当成危险的信号,因为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生存概率。慢慢地,我们就形成了一种负面偏好,即更容易把事情往坏的方向想,我们也会对负性事件产生更强烈的情绪。
但是,负面偏好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潜在的危险”,所以我们容易把许多正常的现象都当作对自己的安全、关系、名誉和财产的威胁。
我见过一个“信息焦虑”非常严重的大学毕业生。当他收到信息时,他一定会第一时间回复,慢一秒都不行。当对方没有及时回复他时,他就会冒出很多想法,坐立难安。
如果是领导回复慢了,他就会担心,领导是不是不满意自己的措辞;如果是同事回复慢了,他就会想,对方是不是对他有意见;如果是爱人回复慢了,他就会想,对方是不是不爱自己了。
等到对方终于回复信息后,他才发现,大多数真实情况是:对方之前在忙一些事,没办法及时回复。就是这么简单。
“别人回复慢了一些”是事实,但是,让他产生精神内耗的,是他的想法 ——“老板不满意”“同事有意见”“爱人不爱了”。
更可怕的是,有些人还会在负面偏好的影响下,给自己“加戏”,把脑海中虚构的伤害变成事实。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研究人员将电极绑在被试头上,并且告诉被试将对电极通电,而后被试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头痛现象。结果,在34个被试中,有23个人出现了头痛现象,但事实上研究人员并没有通电。仅仅有了一个预期,被试就感觉到了生理上的痛苦。
很多时候,人的烦恼就是这样产生的。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可以在我们的“自我演绎”下,变成危险的信号,或者即将到来的灾难。于是,我们就会产生焦虑、愤怒或烦躁等情绪。
那么,怎样才能减少“丰富的想象力”带来的内耗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了解情绪的发展机制。当我们能够像庖丁解牛一般,对情绪的相关知识都非常了解时,我们就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情绪问题,减少精神内耗了。
情绪的演化
从根本上讲,情绪的功能是围绕“趋利避害”展开的。但是,随着生活环境和社会结构的改变,我们的情绪似乎还在遵守最原始的本能反应。在对环境的应激反应上,情绪激活的“战或逃”系统也越来越不适合这个变化不断的现代社会。
大约三亿年前,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爬行动物的大脑之所以演化出情绪,是因为它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可以帮助爬行动物追求更快的反应速度。所以,墙上的壁虎在我回头看到它的一瞬间就跑远了几十步,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正是它的初级情绪系统。
这套“粗糙”的情绪系统在演化过程中也被装进了人类的大脑中,被称为原始脑。它主要由脑干、小脑和边缘系统构成,控制着我们的大部分本能反应。我们的呼吸、进食、睡眠、繁殖以及许多其他行动,都需要依靠这套简单的系统进行。
不过,可以说,这套系统也是人性之恶的主要来源。贪婪、执拗、冲动、多疑,这些我们现在不太认可的品质,都是有助于我们祖先生存的“美德”。
另一个系统——皮质脑 [1],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环境,并抑制来自原始脑的“命令”,尤其是冲动(见图1)。所以,在极端环境中,我会把食物储存起来熬过整个冬天,但是我家的哈士奇不会。毕竟,狗的皮质脑中的神经元数量大约只有人类的3.5%,所以它在对进食和其他本能的克制能力上,远不如人类。

图1 皮质脑和原始脑
皮质脑能让我们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环境和群居生活,让我们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也会顾及他人的利益。当我们获得食物时,原始脑会发出贪婪的命令:“别碰,这些都是我的。”但皮质脑会告诉我们:“上次他们帮助过我,我现在应该用食物回报他们。”虽然皮质脑可以抑制我们做出不适当行为的冲动,但是,当皮质脑和原始脑产生冲突时,往往是控制本能的原始脑获胜——比如,每当我们想认真工作或学习时,我们总是会忍不住拿起手机看一眼。所以,有些人可能会怀疑,皮质脑是不是摆设——为什么我们明明想做某件事情,最后却做了另一件事情?难道我们只能被原始脑操控吗?
这其实是我们内在的一种冲突,一种思维理性与原始本能的冲突。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盖瑞·马库斯(Gary Marcus)在《怪诞脑科学:战胜焦虑、混乱、拖延的自控术》中提到:当大脑中形成新的结构时,为了保持我们直立行走和跑动的功能,旧的大脑结构并没有消失。所以,原始脑的本能反应对人类的影响依旧根深蒂固。[2]
但是,这种思维理性与原始本能的冲突,并不代表思维永远是理性和正确的。相反,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原始本能有非常多重要的功能,其中就包括我们的情绪。
“暗理性”
如果说我们的思维是一种理性,那么我们的情绪就是另一种理性,我把它称为“暗理性”。为什么这么称呼情绪呢?这要从情绪的三个功能——理智感、认同感、审美感来分析(见图2)。
1.理智感
情绪的第一个功能是:让我们产生理智感。这与很多人的直觉相悖——很多人认为情绪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但实际上,情绪让我们做出的是最为遵从内在声音的决定。这种理智感是基于理性产生的。

图2 “暗理性”的三个功能
这种理智感是一种在选择倾向上的驱动力。比如,你疯玩了一天,突然想起明天要考试,你就会受到焦虑的驱动开始复习;或者,你对绘画产生了兴趣,愉悦的情绪就会驱动你去了解绘画。
心理学家拉尔夫·阿道夫斯(Ralph Adolphs)在对杏仁核受损的人群进行实验后发现,这些人不会表现出“损失规避”的倾向。杏仁核受损后,他们不再对损失产生担心和恐惧,虽然他们完全明白哪个选择会让自己获得更多利润,但是他们在选择偏好上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也就是说,他们知道哪个选择更有益,但并不会更多地选择它。
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基于对收益与损失的比较的,但杏仁核受损的人没有办法抑制自己的冒险和鲁莽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丧失了规避风险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无法让自己规避风险,他又怎么可能做出理智的选择呢?
如果说思维的理性让我们不断权衡和思考,那么情绪的这种“暗理性”则会成为我们的驱动力。戏谑一点说,我们所有的决定都是“脑子一热”做出的。虽然这样说有些令人难以置信,但我们的思维其实会让我们不停地思考,而推着我们行动的就是情绪。
2.认同感
情绪的第二个功能是:让我们产生认同感。以一个患有卡普格拉综合征的孩子为例。一个在车祸中脑部受到撞击的孩子,在看到自己的妈妈时说:“你的声音、外貌、身材都和我妈妈一样,但我知道你不是我妈妈。”这个小男孩失去了对情绪的感知,无法对他的妈妈产生正常的依恋情绪,无法判断和认同对方与自己的亲密关系。当一个人无法感知情绪时,他也就失去了喜欢和厌恶的能力。
认同在本质上是一种态度倾向,而态度主要由情感和情绪构成。当我们厌恶某种规则或讨厌某个人时,我们的态度就会变得愤怒或冷漠;当我们喜欢某种规则或某个群体时,我们的态度就会变得和善且愉悦。
以道德认同为例,道德认同的本质是对社会规则的认同。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认同一种规则呢?这里面有非常多的情绪成分。社会规则赋予了我们相应的权利,因此我们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认同规则。道德也是如此,通过社会化,我们产生了对道德规则的认同。
但是,如果一个人缺乏足够的情绪感知,这个人的道德感就会变得很低。有反社会特质的人群,一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情绪感知能力比较差。他们很难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因此在折磨别人时就不会有愧疚感。
而一个普通人有正常的情绪感知能力,会对群体的道德和规则产生相应的认同感。
3.审美感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听一首悲伤的歌曲时,会慢慢流下眼泪;登上山顶看着远处的风景时,会感到一种敬畏;观看卓别林的喜剧时,会笑出声。我们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体验,是因为情绪带给了我们审美感。
不过,我们可能也有这样的体验:和朋友一起看一个有趣的视频时,自己笑得脸酸肚子痛,转头却发现,朋友向我们抛来了“嫌弃”的眼神。对待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反应,是因为在认知和情绪的作用下,我们会对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这造就了非常多不同的主观感受,所以很多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有千差万别的想法。
当我们看到自己认为美的事物时,我们就很容易感到愉悦,这种情绪会驱使我们去追求它;当我们看到自己认为不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时,产生的负面情绪就会驱使我们远离和排斥它。这种审美上的差别,让我们在情绪的驱使下去追求不同的人和物,也让我们赋予不同的人和物以特殊的意义。对事物产生的审美感的汇聚,会成为我们判断世界的一种方式,也就是我们的世界观。这也是情绪带给我们的另一种“暗理性”。
以上这些都是情绪的重要功能,并且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在人类步入文明时代的同时,文化演替开始取代自然演替。情绪是一种非常会适应自然环境的本能,但它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功能高度分化的当代社会环境。因此,我们产生了非常多的问题。
失控的进步
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但我们拥有的可能是一个石器时代的大脑。
罗纳德·赖特(Ronald Wright)在其著作《极简进步史:人类在失控中拨快末日时钟》中指出:从我们的祖先学会打磨石头算起,人类的历史约有250万年,而人类文明的历史只有不到5000年。[3]群居生活使我们不得不克制自己的本能,而人类社会的加速进步让我们的大脑容量开始不够用。在短短的近5000年里,我们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剧变,使得原先具有一定适应性的大脑不得不以激进的方式进化,但即便如此,它的进化速度依旧没能赶上人类社会的进步速度。
为了更快地适应这种巨变,人类的进化模式发生了改变。我们不再依靠那套历时成千上万年才会产生少数变化的自然演替逻辑,而采用了一套新的逻辑——文化演替。这种演替依托文字和语言,让我们的心智和行为模式发生指数级的变化。
但是,我们依旧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日益严重的颈椎病和其他慢性疾病、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不难看出,我们的身心发展相对于社会进步是滞后的,这些问题都是机体对环境不适应的表现。我们进化出来的各种高级技能——情绪调节、本能克制,甚至思考能力,也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情绪系统的作用发挥得不再得心应手,可这并不意味着情绪不再有重要的价值。相反,它依旧在认知和决策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情绪系统作用的发挥依旧是一种“理性”的发挥,只不过由于社会规则的制约,这种“暗理性”的需求不再那么容易满足。
在生气时,我们无法给下个月要还的信用卡账单两拳;在因为被伤害而感到抑郁时,我们可能也无法很快离开对我们施加伤害的人。我们还会接收更多引发焦虑的信息,这些情况都会使各种各样的情绪变成给我们带来了一定困扰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情绪就是多余的。
如果一个人一直认为情绪是多余的、无法理解情绪的意义,这个人就很难调节好自己的情绪问题。我知道很多人非常不喜欢自己变得情绪化,但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些情绪其实都是一种驱动力——可以驱使自己做出改变。
如何让滞后的情绪发展赶上正在快速进步的社会,让我们的情绪问题变得可控,并且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这是本书想要讨论的主要话题。
一位诗人这样写道:“有一个夜晚,我烧毁了所有的记忆,从此我的梦开始变得透明。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开始变得轻盈。”
精神内耗,本质上是我们成了记忆的奴隶,将一件事带来的痛苦在心中重复千百次。而情绪自由其实是从记忆的牢笼中走出来,放下别人的期待、放下过去的痛苦,轻装上阵。
我希望这本书能帮你从精神内耗中解脱,获得真正的情绪自由。
[1].即大脑皮质。为便于类比和记忆,作者在本书中将其称为“皮质脑”。——编者注
[2].盖瑞·马库斯.怪诞脑科学:战胜焦虑、混乱、拖延的自控术[M].陈友勋,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3].罗纳德·赖特.极简进步史:人类在失控中拨快末日时钟[M].杨海宇,译.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