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乐山市党校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赵平 韩琼慧
- 19字
- 2025-06-25 10:12:16
第一章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论归根到底的两个“行”的深刻意蕴
内容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重大政治论断,表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表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一是因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二是因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三是因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得到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和“六个必须坚持”,以此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该论断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的根本原因,也是对百年大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一、领悟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刻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这一表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价值最为简洁、最为准确的概括。要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深刻价值,就要深刻解读这一理论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立足于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洞察,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不仅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而且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提供了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因其科学性和真理性显示出强大生命力,使迷茫中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希望,找到了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并且他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伟大成就。回望百年奋斗征程,中国共产党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马克思主义的命运自此就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实践充分证明,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二)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人民性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深深植根于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人民的理论,并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和拥护,才改造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改写了人类历史进程,这些原因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人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与以往资本主义服务于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将消灭人类社会剥削和压迫,消除社会不公正不合理,实现人类全面解放,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作为最终使命。
马克思主义为了人民。“为了谁”是理论使命的话语体现,也是理论性质和目标的直接表达。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作为一种引领人类解放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在解决实践难题中彰显了自身科学价值与实践效力,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呼声和愿望,深刻反映了群众利益诉求,真正为人民而生,并成为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因此能获取自身发展源源不断的营养与动力。
马克思主义发展依靠人民。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与人民群众谋求自身解放的实践运动相结合,才能彰显自身指导实践的科学价值,赢得群众的认同与拥护,从而获得自身发展的营养。从人类思想史上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由一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创作的理论学说,而逐步发展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工人运动的理论,对整个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显然与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和崇高信仰是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可以在指导人民实现自我解放实践中得到检验,赢得群众的进一步认同,也能够吸收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先进经验与智慧,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使得理论更具有人民性。
(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
当马克思写下“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论断时,一种与以往哲学全然不同的理论存在方式便来到了世界上。“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归根到底是以付诸实践为目的的。实践性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理论特征,它是为改变人民的现实命运而创立,在人民革命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不是远离社会生活和脱离社会实践的抽象理论,而是深深地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它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又在这种实践的过程中使自身不断经受检验并得到丰富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实践性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与社会现实生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以及与具体的时代条件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它不竭的创造活力和蓬勃生机。
(四)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
恩格斯晚年在系列历史唯物主义书信中对当时马克思主义者反复告诫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会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实践的永恒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同时,他们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审视和批判自己的观点,超越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历史和现实表明,马克思主义是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实践发展而发展的开放性真理,它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使自身永葆青春活力。
二、把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刻内涵
理论的先进,是最彻底的先进;思想的主动,是最大的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绝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它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经过中国化时代化才能落地生根、经过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10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马克思主义的命运自此就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
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改变人类历史命运而创立的,形成发展于人类追求解放的实践中,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强大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要永葆其强大生命力,就必须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始终高高擎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实践进程和实践成就中总结、提炼出的一系列创新性认识,即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些创新性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在一百多年的理论创新中,创造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个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在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等方面同马克思、恩格斯19世纪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而且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浴血奋战中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造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正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革命、建设、改革,正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人类发展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问题导向、直面时代课题、站稳人民立场、关切人民期待,并不断解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空间距”与历史演进的“时间距”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在思维与存在不断统一中实现理论创新和创造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为解决中国重大时代课题而创造,为回应广大人民的期待而创新的。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把握,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跃升,在世界上高高扬起了社会主义的旗帜,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图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道路,极大丰富了现代化理论、拓展了现代化实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全新选择,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重大时代课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入推进管党治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开拓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新视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其深刻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必然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定盘星”和“指南针”。
(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得到充分证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研究并提出解决重大时代课题的新思路、新举措,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胆识,始终掌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充分证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命题。这既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功经验,也为在新征程上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途径
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然随着时空转换和实践变化而不断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深化了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所以“行”的关键所在。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方面,准确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和矛盾观等科学观点,结合社会进步和实践发展来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和把握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在回答和解决重大实践问题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当代中国的重大实践问题;把握历史主动,进行理论探索,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催生和孕育创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方面,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挖掘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文化滋养、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滋养作用,促进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价值体系、传播方式,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创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二)“六个必须坚持”是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是首次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高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的系统概括。
“六个必须坚持”作为立场、观点、方法,既有各自定位,又有相互联系,是一个相互贯通的有机统一整体。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价值取向;坚持自信自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立足点;坚持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动力;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主要着力点;坚持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键统筹点;坚持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世界情怀。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应当学习贯彻“六个坚持”,领会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更好地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新时代新征程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贺新元.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8):4-13.
[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马克思.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顾海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的升华[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0(1):4-16.
[8]颜晓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思想坐标[J].党的文献,2022(3):3-9.
[9]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J].求是,2022(13):4-19.
[10]蔡志强,袁美秀.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维度审视集体主义价值观[J].思想理论教育,2022(7):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