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台湾与大陆本为中国一体,自明清以来,其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与大陆具有高度的同步性与同质性。1949年以后,受台海两岸分离状态以及国际“冷战”的双重影响,其社会文化与人文学术的发展开始呈现出与大陆不尽相同的特点与态势。但是,无论如何,台湾地区的人文学术依然是整个中国人文学术发展过程中的一环。因此,从中国学术发展史的角度,把台湾地区的人文学术纳入研究范围之内,应该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工作。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和几位同道最近十多年来一直把台湾自光复以来的人文学术发展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收集在本书中的文字,便是我们这些年来围绕这一对象所积累的部分成果。全书共分九讲,内容涉及台湾光复初期的“去日本化”和“再中国化”思潮,1950—1960年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科学实证思潮、新儒学思潮,1970年代的“科际整合”思潮、文化“回归”思潮,1980年代的“中国化”思潮以及1980年代以后的“本土化”思潮等重大社会文化思潮,同时还从社会思潮与人文学术共生互动的角度,就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影响下台湾现代人文学术的发展路径、理论方法及其研究取向等展开讨论。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力求做到以下两点:

其一,把台湾光复以来的社会思潮与人文学术团成一体,进行综合性和系统性的梳理与分析。

多年来,大陆学术界对台湾社会思潮以及人文学术的研究,大多集中在1980年代以后的30年这个时间段,而对此前的30年,往往着墨不多。对于1980年代以后的30年,也大多侧重政治思潮和文学流变,对于人文学术的整体性考察,则多有不足。本书以光复以来台湾的社会思潮与人文学术的共生互动关系为主线,既注重考察台湾社会思潮的演进及其创生发展,又留意不同社会文化思潮与人文学术的共生互动,在侧重社会文化思潮演化和流转的同时,更注重其对人文学术发展路径、体制机制、理论方法、问题意识及研究范式的影响。因此,就研究内容的完整性以及思想与学术的内在关联性而言,该书既可以视为台湾现代的社会思潮史,又可作为台湾现代的人文学术发展史。至于两者之间的交叉与互动,尤其是两者间交叉与互动的内在机制,则更是研究的着力之处。

其二,把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共生互动放置于政治史与社会史的整体脉络之下,从光复以降台湾地区政治演化与社会变迁的整体进程中,来分析和把握不同社会思潮的产生与发展,再把不同时期人文学术的发展与演化放置于不同的社会文化思潮之中,从而把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与学术史同条共贯。

本书虽以社会思潮与人文学术的共生互动为主线,但在具体的运思与分析过程中,力求把不同时期的重大社会思潮放置于特定的政治史与社会史脉络之下,从台湾地区当代政治演化的历史情境中,从台湾社会的变革过程中,来梳理不同思潮的产生、发展及其起伏。就重大社会思潮的衍生而言,这60年间在台湾形成重大影响的诸多社会思潮,有些是从中国大陆传承过去的,如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新儒学思潮等,有些则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如“科际整合思潮”等。但无论如何,这些思潮在台湾的发展、流变及其兴替,都与特定时期台湾地区的现实政治密切关联,都与台湾的社会变迁适相呼应。另一个方面,60年来台湾人文学术的发展,固然有其内在的逻辑与轨辙,但不同时期的政治情境、社会现实和重大社会文化思潮,在问题意识、现实关怀、理论方法以及研究路径等方面,也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既不会就思想而论思想,也不拟就学术而论学术,而是力求做到使一个时期的政治、社会、思想与学术既同条共贯,又线索分明。

以上是就本书的主要内容以及著述旨趣所作的简单说明。我们真诚地期待学界师友和读者朋友的批评与指正。

王东

2022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