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科举风云
- 九江风云录:牧人逆世途
- 梦入流光
- 1935字
- 2025-06-27 14:37:52
萧牧人和苏然历经波折,终于抵达京城。京城的繁华让他们大开眼界,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店铺林立,热闹非凡。然而,他们也感受到了空气中弥漫着的紧张气氛,南北势力的争斗在这里似乎更加激烈,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科举考试即将开始,萧牧人深知此次考试的重要性,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每日在客栈中刻苦研读,将九江地区的人文历史、书院文化等融入自己的学识之中,希望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展现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他深知,这是他改变命运、为九江百姓谋福祉的重要契机,绝不能错过。
考试当日,萧牧人怀揣着紧张与期待,踏入考场。考场内,考生们神情各异,有的自信满满,仿佛胜券在握;有的紧张不安,额头满是汗珠;还有的神色凝重,默默祈祷。萧牧人深吸一口气,让自己镇定下来。他告诉自己,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只要发挥出正常水平,定能取得好成绩。
拿到试卷,萧牧人仔细阅读题目,心中暗喜。这些题目与他平日所学和思考的方向多有契合之处。他文思泉涌,将自己对德治与法治结合的见解,以九江的实际情况为例,洋洋洒洒地写了出来。在文章中,他详细阐述了九江的书院文化如何培养出众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杏林文化所体现的仁心,在治国理政中应如何推广,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以及商业发展与律法规范的关系,如何保障公平竞争,促进经济的繁荣。他的文章观点独到,论据充分,逻辑严谨,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切关怀。
然而,北方势力怎会轻易放过打压萧牧人的机会。王御史买通了几位考官,试图在阅卷时给萧牧人使绊子。他们企图通过压低萧牧人的成绩,让他名落孙山,从而达到阻止他进入朝堂、削弱南方势力的目的。
阅卷过程中,一位考官看着萧牧人的文章,不禁赞叹道:“此文见解独到,文采斐然,实乃不可多得的佳作。此子才华横溢,若能入朝为官,必能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但另一位被收买的考官却冷哼一声:“哼,不过是些华而不实的言辞罢了。此人与南方南方被收买的考官冷哼一声:“哼,不过是些华而不实的言辞罢了。此人与南方势力勾结,其心可诛,怎能让他高中。”说罢,便要在试卷上写下差评。
一旁较为正直的考官见状,心中不满,皱眉道:“考试当以才学论高低,怎能仅凭臆测就否定一篇好文章。况且,并无确凿证据表明他与南方势力勾结,如此做法,实在有违公正。”
那被收买的考官却不以为然,冷笑道:“你莫要多管闲事,这是上头的意思。你若不想惹麻烦,就照做便是。”
两人正争执不下时,其他考官也被吸引过来。一时间,阅卷房内气氛紧张。就在萧牧人的成绩即将被恶意压低时,柳诗瑶在书院得知了消息。她心急如焚,深知此次科举对萧牧人意义重大,绝不能让北方势力的阴谋得逞。
柳诗瑶凭借自己在书院积累的人脉,以及聪慧的头脑,开始四处奔走。她先是拜访了一位与她父亲交情颇深的老学究。这位老学究在文坛德高望重,对学术和人才极为看重。柳诗瑶向他阐述了萧牧人的才华和遭遇,言辞恳切,声泪俱下。老学究听后,义愤填膺,拍案而起:“岂有此理!科举乃国家选拔人才的大事,怎能容这些小人肆意破坏。我定要出面为那孩子说情。”
接着,柳诗瑶又找到几位在朝堂上颇有影响力的南方大臣。她详细地向他们说明此次科举被北方势力操纵的情况,分析若不加以制止,将会对南方势力以及国家的人才选拔造成严重的影响。这些大臣们听后,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纷纷表示会出手相助。
在柳诗瑶的不懈努力下,这些正直之士纷纷站出来,要求重新审阅萧牧人的试卷。此事越闹越大,最终传到了皇帝的耳中。皇帝得知此事后,对此事高度重视,下令彻查。
负责彻查的官员不敢有丝毫懈怠,经过一番深入调查,终于真相大白,那些被收买的考官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萧牧人的文章再次呈现在众人面前,皇帝亲自审阅后,对萧牧人的才华大为赞赏。皇帝看着萧牧人的文章,连连点头,对身旁的大臣说道:“此子见解深刻,心怀天下,实乃我大夏之栋梁。”当即钦点萧牧人高中进士。
萧牧人得知自己高中的消息后,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此次能高中,离不开柳诗瑶、苏然以及那些正直之士的帮助。他心中暗暗发誓,日后定要在朝堂上施展自己的抱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百姓的安居乐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然而,周鸿在科举中名落孙山。他本就自负,一直认为自己才华出众,此次落榜让他深受打击。他将失败归咎于萧牧人,心中对萧牧人的恨意愈发加深。他咬牙切齿地想着:“萧牧人,此仇不报非君子。你且得意着,看我日后如何收拾你。我定要让你为今日的风光付出惨痛的代价。”
萧牧人踏入仕途,正式登上庙堂的舞台。但他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将是更加复杂和残酷的政治斗争。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之上,他能否坚守自己的初心,实现自己的理想呢?一切,都还是未知数,而他,已然迈出了充满挑战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