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江湖丛谈》可谓一本不可多得的奇书。它是我国现存仅有的一部全面介绍江湖行当、行话和内幕的书。作者是已故评书大家连阔如。20世纪30年代,他以云游客的笔名,在北平《时言报》发表长篇连载《江湖丛谈》。1938年由时言报社结集出版,共三集。这本书除了介绍北平天桥、天津三不管等地的变迁以及艺人小传、艺人生活状况外,还以大量的篇幅着重记述和揭露了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江湖行当的内幕以及危害社会的种种
    民间艺术37万字
    6.2万人气
  • 会员
    本书收录了上至新石器时代马家窑彩陶、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纹样,下至元、明、清时期及近现代瓷器、织物上的纹样,共80种,近200张中国经典纹样。这些纹样包括兽面纹、花卉纹、动物纹等具象纹样,还包括万字纹、几何纹等抽象纹样。书中对每一种纹样都进行了简单介绍,并讲解了其结构和应用。每一张纹样图都经过重新设计绘制,并拆分了单独纹样,提取了中国传统色谱的色值,以方便读者理解和使用。本书适合传统文化爱好者、美术
    民间艺术2.7万字
    4.7万人气
  • 会员
    《长物志》是关于生活的艺术,集中国式审美朴、雅、幽之大成的书。全书共分12卷269小节,记载内容包括: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等,广泛涉及衣、食、住、行、用、赏、鉴、藏各个领域,其中所宜所忌,所雅所俗,所是所非,所贵所贱,言简意赅,皆有定语。“长物”本意指身外多余之物,但对于古代文人雅士来说,于内,寄托其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及品格意志;于外,则借以展其
    民间艺术4.6万字
    3.5万人气
  • 会员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皮影戏》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民间艺术3.1万字
    3万人气
  • 会员
    据甲骨文记载,羌族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代,被誉为“民族活化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羌族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灾难,羌族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给这个历史上本就灾难深重的民族和勤劳善良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抢救羌族文化成为当务之急,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任务。本书集中介绍了羌族的音乐、舞蹈、刺绣与建筑。共
    民间艺术6.1万字
    3万人气
  • 会员
    《工艺之道》是柳宗悦最早的关于工艺性质的论文集。在本书中,他一反潮流地引导大众关注日常器物的健康之美、朴素之美,论证器具的实用价值与服务精神是其美学的核心,而优秀的器物源自匠人的无心,而非艺术家一时灵光之产物。为生动阐释自己的艺术理念,在本书最后,柳宗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一一评述了自己所钟爱的工艺品,从工艺家与美学家的角度对其美学价值细细道来,极富洞见。日本至今仍保留着鲜明的民族传统与手工技艺,柳宗
    民间艺术13.3万字
    2.8万人气
  • 会员
    这本书记录的人物,或许将是日本最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他们和他们的祖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用树皮、藤条、篠竹等天赐之物编织布匹、打造工具、维持生活,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这些精巧的手工技术濒临灭绝,匠人们依靠双手世代传承的宝贵记忆也终将无处安放,著名作家盐野米松二十余年来走遍日本,倾听和记录下了不同业种的匠人们的生活,本书选取了其中十六位手工艺人的访谈,系统而忠实地呈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处境和精细美
    民间艺术11.3万字
    2.8万人气
  • 会员
    在机器生产大行其道的今天,为何我们仍需要手工艺?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坚信手工制品承载了人的心智,有机械制品难以模仿的美学。本书是柳宗悦历时二十载,踏遍日本国土考察各地手工艺后留下的一份珍贵手稿,以平实的语言,佐以手绘插图,详实地介绍了日本丰富的手工艺,堪称一部全景式的二十世纪日本手工艺百科全书。
    民间艺术7.7万字
    2.8万人气
  • 会员
    《泥人与面塑》书中介绍了我国传统文化申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泥人与面塑,从二者的区别说起,详细介绍了泥人与面塑的材料、产地、手工制作等几个方面,还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和代表人物加以介绍,让读者领略这些杰出者的风采
    民间艺术3万字
    2.7万人气
  • 会员
    宛华编著的这本《唐卡艺术全书》分别从雪域高原的珍宝、唐卡的制作方法、唐卡的收藏与鉴赏、唐卡中的佛教基本观、唐卡中的历史传说、藏传佛教中的祖师、唐卡中的诸尊、唐卡中的曼荼罗、唐卡中的建筑物、唐卡中的藏医药等lO个方面介绍唐卡艺术及其承载的文化。本书首先介绍唐卡的基础知识、制作方法及鉴赏知识,让读者对唐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按照唐卡的不同题材内容,分列唐卡中所描绘的佛教基本观、历史传说、各派祖师、神
    民间艺术14万字
    2.7万人气
  • “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是中国古人对于宇宙秩序的朴素认知,在四季流转的岁月里,将这种虔诚和敬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庆祝节日、祈求丰收、祈福祭祀,他们都以独特的仪式和习俗来表达对自然与神明的尊重和敬仰,因此生活过得并不平淡乏味而是充满了色彩和情感。本书深入挖掘中国皮影的神仙形象。这些想象出来的神仙,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的丰厚土壤,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祝愿。《西游记》《封
    民间艺术8.9万字
    2.7万人气
  • 会员
    这是一本汇集了两千余种鸟类各种姿态的装饰图案书,是在对各种鸟类的自然生态规律、运动姿态和神情气韵充分了解及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黑白装饰的语言,充分发挥点、线、面和黑、白、灰而构成的精美图案书。书中既有古朴、粗犷、浑厚的表现,又有精致、灵巧或雅拙的刻画;既有单纯、随意的描写,又有繁缛、周密的雕琢;并且包容了从传统到现代、从中国到世界各国的装饰设计方法。主要介绍了鸟类图案的历史演变、鸟的分类、中国传统图
    民间艺术1万字
    2.6万人气
  • 会员
    本书对宋、明两段时期的家具做了具体形制分析与风格研究,并附以大量实物图片与典籍资料。宋代家具深入借鉴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架结构造的营造方式,对家具的形制、榫卯结构做出了调整和创新,从而构成较为完整的框架和梁架家具结构体系。明式家具在宋代家具的基础上实现了榫卯结构的合理化、制作的精细化,家具品种完备,制作工艺达到了历史高水平。本书通过文物实例和传世画作中描绘的家具,进行深入的解析,从而对宋代家具的演进和
    民间艺术10.5万字
    2.6万人气
  • 会员
    扇子起源于我国的远古时代,从考古资料推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扇子的种类和用途都在不断地演变,扇文化也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折扇》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折扇文化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民间艺术3.5万字
    2.6万人气
  • 会员
    本书通过汉画像艺术,来探讨汉代民俗生活的世俗画卷,看看二千年前的中国人是如何生活、生产、交往、娱乐、饮食的,以此来探讨汉代人对宇宙、时空、生死、神鬼、仙妖等的民俗观念。
    民间艺术31.2万字
    2.5万人气
  • 会员
    本书作者常胜利,生于北京,在北京生活70多年,是老北京的民间艺术文化的活字典。在本书中描述了老北京天桥艺术、乡土戏、皮影戏、走堂会等等。还讲述了一些老艺术家的生平,字里行间都传达了作者对北京民间艺术的深深热爱。
    民间艺术4.6万字
    2.5万人气
  • 会员
    高玉琮主编的《搭档》汇聚了相声艺术诞生以来在观众群众知名度高、口碑好的二十三对相声搭档,从演员自身、相声研究者以及名家后代等多种视角,一一讲述和审视这些成功的相声搭档之间的关系。对对口相声这一艺术门类来说,二人搭档是必要的演出形式,更是互相合作、相得益彰的基石。由于相声艺术相对自由的表演形式,成功的相声搭档之间的关系可谓多种多样,书中对每位搭档的艺术特色进行了细致分析与总结。同时书中还展现了相声演
    民间艺术10.3万字
    2.5万人气
  • 会员
    本书是日本国宝级艺术大师北大路鲁山人谈陶器的随笔集。鲁山人是家喻户晓的美食家,为制作配得上自己美食的食器而开始了陶瓷创作,坚持此道直至离世。鲁山人不仅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陶器美学体系,还得到了国内外的充分赞誉。在本书中,他回溯自己的陶瓷创作之路,结合自己的制陶经历,以尖锐的审美之眼评析陶艺史上的名家名器。每一段鉴赏都是对自己推崇的“雅美”的生动注解,都在拓宽我们的美学感悟。
    民间艺术11.4万字
    2.4万人气
  • 会员
    本书为作者新著,集一组民间工艺札记,具有相当深度和广度,涉及面广泛,其中所论,不少是首次的发现和表述,计有《核雕记》、《纸物记》、《烟火记》、《爆竹记》、《纸鸢记》、《泥人记》、《捏相记》、《傀儡记》、《辰牌记》、《摺扇记》、《竹刻记》、《纸马记》、《门神记》、《金砖记》、《砖雕记》、《苏绣记》十六篇,前有引言,后有后记。
    民间艺术19.6万字
    2.4万人气
  • 会员
    蔚县剪纸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蔚县人民的伟大创造和贡献,其核心技艺是刻制和染色,窗花是其“老名”。本书详细解析了蔚县剪纸的起源以及蔚县剪纸起源过程中代表人物的艺术成就,解读了蔚县剪纸早期的珍稀遗存,论述了蔚县剪纸的内涵和发展等内容。具体包括:蔚县剪纸的文献摘录、什么是蔚县剪纸、对蔚县剪纸遗存的记述、蔚县剪纸工具的来龙去脉、王老赏剪纸的艺术成就等。因而,本书在蔚县剪纸的挖掘与发现、整理与保护、传播
    民间艺术10.9万字
    2.3万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