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效果评价及政策优化研究
- 辛翔飞 王济民
- 932字
- 2025-02-20 22:39:10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粮食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必需品,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基本国情,以及粮食生产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农民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的实际情况,更加决定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安邦兴国的头等大事。
我国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一方面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全体国民受益其中;另一方面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因为发展粮食生产而放弃了种植经济作物、经营养殖业等其他能够带来更多经济收益的农业生产方面的机会。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粮食生产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少,“产粮大省(县)、经济小省(县)、财政穷省(县)”的尴尬局面和现实问题切实存在,严重影响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长此以往不利于粮食生产的发展。
粮食补贴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项重要宏观调控政策,其宗旨和目的在于保护与促进本国粮食发展,维护本国粮食安全。我国政府在2000—2003年国内粮食产量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根据粮食产销形势的新变化,2004年以来先后出台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最低收购价政策、临时收储政策、一般服务支持政策,以及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政策等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产粮大省(县)、财政穷省(县)”这一现实问题的亟须解决,以及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的亟须稳定和提高,迫切要求对现行粮食补贴政策的效果做出全面的评判。全面评价粮食补贴政策对种粮农民的收入和种粮积极性,对产粮大县的可用财力,以及对粮食主产区(县)能力建设作用效果如何,对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主产区(县)种粮农民收入补偿机制和区域经济保障机制,完善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夯实我国粮食安全根基,尽可能减少粮食安全问题的潜在风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对我国粮食补贴实施状况进行系统梳理,对我国县域粮食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对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作用效果进行实证评价,对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进行科学考证,对构建粮食主产区(县)利益补偿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最后对完善我国粮食扶持政策提出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