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数量≠质量

某部电影曾风靡一时,短短两周票房破亿,各电视台、报纸争相报道;在论坛、博客、微博上,这部电影的相关话题也非常火爆,电影制作班底也备受关注,从演员、摄影、配音、道具、灯光、剧务,甚至群众演员都成了媒体追踪的对象。然而,在如此备受瞩目、受人追捧的情况下,该部电影的导演却愤而自杀,这实在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导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呢?

原来,在这部电影中,这位知名导演犯了几个拍摄的小错误,被有心人拿出来炒作,进而引起轰动。一时间,大批观众涌入影院“寻找错误”,忘记了观影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初衷。在舆论的推动下,有人总结出导演失误的原因,皆是为情所困。之后,谁是导演的情人又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并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各种猜测。此外,评论界公然批评,这位知名导演的能力不足,沽名钓誉,他的以往作品都有很大问题。最后,虽然影片大卖,收入不菲,而这位一向重名誉高于一切的导演,却在舆论的压力下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这位导演的惨剧或许只是一个偶然个案,却让我们意识到,很多时候,数量并不等于质量。一个产品的覆盖面宽窄、销售量大小并不能成为判断其质量优劣的标准。一个员工努力取得的一个个颇具说服力的数字,也不能成为衡量业绩的唯一标准。因为,对于产品来说,如果数量提升的前提是质量的缺失,这将对品牌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对于员工来说,如果业绩提升的前提是工作虚浮应对、滥竽充数,那对组织和个人的发展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狐假虎威”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狐狸就算是仗着老虎的威风也成不了真正的老虎。事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其根本属性和质量。《伊索寓言》中另一个关于狮子和狐狸的故事则向我们揭示数量和质量的本质区别。这个故事名叫《母狮与雌狐》,讲述的是森林中所有动物都在吹擂自己的家庭有多么庞大,有多少成员,只有母狮缄默不语。这时,一只雌狐领着她的七个孩子耀武扬威地从母狮身边走过。母狮仍然不动声色。“大家瞧一瞧,看看我的七个小可爱!大家说一说,你们一窝能生几个崽?”雌狐骄傲地把头转向母狮道,“我发现,你向来只有一个孩子。”“没错,”母狮冷冷地答道,“但那毕竟是头狮子!”

狮子为百兽之王,动物界的强者,狐狸就算有七个孩子,依然敌不过一头猛狮。正如俗语所说的“猫生九子不如虎生一子”,因此,判断强大与否的标准,并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质量的高低。

以质量论实力的定律不仅存在于动物世界中,在人类的世界里,从古至今,这一定律也被无数事实证实是正确的。比如在战争中,并不一定数量巨大的军队就能取得胜利,较之于庞大但无质量的无用之兵,少而优的精锐部队更能赢得胜利。

秦朝末年,诸侯割据,天下大乱。公元前208年,赵王被40万秦军围困在巨鹿。百般无奈之下,赵王派人向楚怀王求救。当时秦国国力十分强大,威震四方,谁敢救援?这时项羽主动请缨,只为报秦军杀父之仇。于是项羽带领只有5万人的军队前去救援。在巨鹿,一场激烈的战斗展开了。5万军队对决40万大军,数量悬殊。在关键时刻,项羽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破釜沉舟,鼓舞士兵的斗志。士兵们以一当十,拼死一搏,视死如归,终于换来九战九捷的丰功伟业。巨鹿之战也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事实证明:军队整体的质量才是克敌制胜的有力法宝,只要全体将士技能过硬,团结一致,三千精兵足以抵抗万千部队;反之,空有数量而毫无可用之才的部队最后只能是溃不成军、节节败退。

经济学中有个“边际效益递减”的原理,说的是如果技术水平不变,当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另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最初可能使产量增加,但当它增加到一定限度时,增加与产量比将会递减,最终还可能导致绝对产量的减少。以少胜多正是这样的道理,当边际效益递减的时候,军队数量的增加不仅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战斗力,反而成了军队的负担。一方面,僧多粥少,兵多则不胜其养,这势必激化军队的内部矛盾,削弱整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另一方面,士兵过多,就会影响整体士气,在两军交锋时,只要有一人逃跑,一石激起千层浪,进而引发众人溃败。

在数量与质量这个问题上,丰田汽车公司的社长丰田章男颇有远见,早在2009年,他就提出了“要质量不要数量”的号召。丰田汽车公司一直是汽车行业的龙头企业,汽车销量全球领先。有数据显示,丰田在2009年上半年以356.4万辆的成绩成为全球老大,但在2008年里,丰田净亏损高达43亿美元,销售量提升了,利润却减少了。

企业的目的是赢利,实现企业赢利的首要前提是客户满意,消费者愿意购买,而质量往往是消费者在选择购买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因此企业的战略重心应该是保证产品质量和满足用户需求,而不是对销售量和销售额的过度追求。正因如此,丰田章男放弃了公司原定的占领全球汽车市场份额15%的雄伟目标,而将重心回归到汽车质量与用户需求上。就像他说的:“与其问‘我们能卖出多少汽车’或‘我们卖这些汽车能赚多少钱’,不如问自己‘哪种汽车能让人们快乐’和‘在每个地区怎样定价会吸引人们购买’,之后,我们再去生产那些汽车。”

的确,很多时候数量增加并不等于质量提升,数的累积不见得就能带来质的飞跃。一味盲目地追求数量,很可能导致产品粗制滥造,滥竽充数,经不起市场的考验,直至最后成为自身的负累。因此,没有质量的数量对个人和企业而言都是毫无意义的冰冷数字。

数量诚可贵,质量价更高。在巨鹿之战中,40万和5万的对决数量悬殊,但这并不意味着质量悬殊。40万的数量虽然听上去可怕,可项羽5万人全是质量上乘的精兵,而且将士士气勃发,以少胜多自然成为可能。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生命”等理念已深深地扎根于每个企业,任何产品都要经受市场无情的考验。“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只有用合格的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有可能不断地扩大市场的份额,创造出更好的效益。可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竞争的核心。

产品质量决定于过程质量,过程质量决定于工作质量,工作质量最终决定于员工的素质。无论是产品质量、过程质量,还是工作质量,归根结底取决于制造产品、提供服务、进行管理的人的“质量”。同时,质量是企业员工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企业的员工是产品质量的一线情报员,他们熟悉产品生产各个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本田企业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曾经说过:“产品质量之所以最好,是因为只有百分之十靠技术,其余百分之九十靠的是态度。”可见,只有对产品质量的态度精益求精,产品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和定位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效果。这就像一个人爬楼梯,如果分别以6层为目标和以12层为目标,其疲劳状态出现的早晚是不一样的。著名成人教育家卡耐基认为:把目标定在12层的,疲劳状态就会晚出现些,当爬到6层时,你的潜意识便会暗示自己:还有一半呢,现在可不能累,于是就鼓起勇气继续上行……在这里,目标高低带来的自我暗示几乎直接决定了你行为动力的大小。其实,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爬质量之楼”,这就需要一个坚定扎实的目标与定位,只有这样,才不会半途而废。

现代企业需要多种管理体制相容的一体化全面管理,技术创新则是诸多管理中起决定作用的运行机制。企业要高度重视建立有利于质量提升的技术管理创新机制,以技术进步支撑和推动产品质量创新。市场竞争最终是质量竞争,而质量的优胜来自于技术领先。由此,企业应建立由技术管理与质量管理双重创新的企业创新机制。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唯有建立创新机制和具有创新精神,才能不断发挥出创新技术、创新质量与创新管理的灵魂作用。只有质量理念不断创新,质量管理不断提高,才能推进企业更快发展,取得更好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