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丙吉传》中曾记载这样一件事:暮春的一天,宰相丙吉因事外出,在其经过繁华的都市街头时,忽然听见远处人声嘈杂,叫骂声一声高过一声。他继续前行,叫骂声越来越大,隐隐看见街中心围着一大群人。走到近前,他发现一群人正在殴斗。双方各有五六个人,有的拿铁条,有的拎着粗木棒,有的舞动着小板凳,有的则抱着石墩子,打作一团。只见棒起棍落,墩砸凳拍,有喝骂声,有惨叫声,死的死,伤的伤。其中一人头破血流,横尸路边,令人惨不忍睹。然而,那群人并未罢手,依旧打得起劲。
围观的不少人高喊着让他们住手,但都无济于事。也有爱凑热闹的,围着看,一边躲闪一边指指点点,窃论哪个人更为勇猛。有的实在不忍再看这种惨烈的场面,摇头叹息走开了。
宰相丙吉的大轿经过时,手下侍从向那群殴斗者看了看,然后对宰相丙吉说:“前面一帮无法之众在群殴,打得非常厉害。”
丙吉什么都没有说,只是点了点头,又从轿子里向外望了望,摆摆手,让手下继续前行。
侍从问宰相:“大人,是不是把他们抓来审讯一番?”
丙吉依然什么也没说,用力摆了摆手,命令继续前行。侍从们都莫名其妙,却又不敢违抗命令,更不敢去问为什么。而丙吉在轿上神态自若,表情冷淡,好像根本不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样。
又走了一段路,迎面来了一辆牛车。拉车的牛正长伸着舌头,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鼻侧唇角满是白沫,很吃力地拉着车子往前走。丙吉赶紧命令道:“停下,停下!”
侍从们不知何事,赶忙停住脚步,放下轿子,问大人有何事。丙吉伸手指着那牛道:“你们看,那头牛伸舌狂喘,不知何故。你们去问问牛的主人,这头牛是不是得了什么病?”
侍从们听了丙吉的话更加惊讶了,心中暗想:大人今天这是怎么啦?刚才有人殴斗,而且都闹出了人命,却充耳不闻,视若不见,像没事人一样穿场而过。怎么这会儿看到一头拉车的牛急喘就叫我们去打听原因,这不是把牛命看得比人命还重要吗?
丙吉知道了下属的疑问,就解释道:“打架斗殴是地方官员该管的事情,他自会按法律处置。他若渎职不办,再由我来查办他。宰相是管天下大事的高级官员。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尤其是初春,春雷惊响,万物复苏,又要一度四季轮回。现在天气还不热,牛却喘着粗气,鼻侧唇角满是白沫,我怀疑今年天时不利,这样就势必会影响到农业。如果农业不好,老百姓的生活就会直接受到影响。我这个当宰相的若没有及时察觉,就是我失职。所以,我必须清楚这头牛生病的原因。”
听了丙吉的一番解释,下属终于明白了其中缘由。丙吉问牛而不问人,说明他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孟子》一书给我们留下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古训。这句话表达了孟子思想的精髓——人要审时度势,决定取舍,要选择重要的事情去做,而不做或暂时不做某些看似不是很重要的事情。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奉行“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一法则。如果想事事有所为,就会落得个样样通、样样松的结果。或者是想要有所为的欲望太强,想要为的事情太多,很有可能会利欲熏心,失去理智,最后触碰道德的底线。任何人,只有先放弃一些事,选择一件重要的、有意义的、有益于他人的事去做,并把它做好,才能慢慢做大、做强。由此看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哲学思维,既适合于做人、做事,更适合于做企业。
吉列公司曾经有一段时间经营十分困难,内部的管理层走投无路,只好外聘詹姆斯·基尔茨为职业经理人,希望他能化腐朽为神奇。詹姆斯·基尔茨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外界就议论纷纷,不看好他。谁都知道,吉列公司有一群善于排外的保守派,70年前他们联合把一位外聘的首席执行官赶走之后,就再也没有“外人”敢进吉列公司了。詹姆斯·基尔茨很可能也会落得同样的狼狈下场。
面对内外的双重压力,基尔茨没有任何胆怯和畏惧。相反,他勇敢地接受了这个挑战,并勇往直前,最终不负众望,成功地帮助吉列摆脱了经营危机。那么,基尔茨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对此,时隔多年,詹姆斯·基尔茨在其回忆录中道出了秘密:“我在吉列公司经受住考验的秘诀只有一个:只抓关键,有意识地忽略其他很多东西。在吉列,我就像在刀锋上跳舞,面临很多人的排挤,但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帮助吉列走出危机。我专注于一件事情的时候,对属于他们内部事务的事情则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詹姆斯·基尔茨的这一观点和孟子的有所为有所不为何其相像!
一位曾经在国有企业工作过多年的老领导,在一次研讨会上跟大家做分享。台下有人问道:“请问,在您的人生体验中,您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这位老领导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然后他又用手稍微抹掉了那么一点,留出一个缺口。他反问道:“大家说,这是什么?”台下人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是“零”,有人说是“未完成的事业”,还有人居然解读为“成功”……最后,老干部解释道:“其实,这只是一个并没有画完整的句号。因为对于一个成熟的管理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把事情做得圆满。任何工作都像这个不完整的句号,领导要学着留下一个缺口,让手下人去填满它。”
关于领导的不同层次,坊间有这样一种说法:四流的领导,自己干,部下没事干;三流的领导,自己干,部下就干,自己不干,部下就不干;二流的领导,自己不干,让部下去干;一流的领导,自己不干,让部下玩命地干。
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有些员工离开公司往往不是因为薪水问题,而是因为在这家公司无事可做,个人的智慧和潜能无法展现出来。绝大多数员工选择一家公司的重要标准是公司能否帮助他成长。但是,在领导事事亲力亲为的工作环境中,员工的成长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领导过多的安排与干扰,导致员工被动完成那些不需要动脑子的工作,机械性的重复工作磨灭了员工的积极性,使其失去热情,产生职业倦怠感。这种限制和干扰如果进入部下的职权范围,对部下的积极性就是一种莫大的伤害。
孔子一生桃李满天下,其中有一个弟子,名字叫子贱。从孔子那里学成归来后,子贱谋到了一份地方官吏的差使。子贱任职后并未采取什么大的治理措施,反而是每天都弹琴,自娱自乐。令人费解的是,他所管辖的区域竟然井井有条,民业兴旺。刚刚离去的前任非常纳闷:自己在任的时候那么卖力、那么伤脑筋,却总是矛盾百出,危机四伏,子贱什么也没做,怎么就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呢?
被问及原因,子贱回答道:“你只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管辖,虽然事必躬亲,可是又辛苦又不容易周全;而我却是综合大家的力量来共同管辖,集众人之所长,当然既省力又有效果了!”
子贱的成功,充分证明了领导充分授权的益处:抓得越少,反而收效越多。
既然授权如此有益,为什么现实中偏偏有很多领导就是喜欢包揽一切呢?归根结底,这主要是缘自领导对部属能力的不当认知。
一把手的基本职责主要是统领班子、总揽全局。但是,统揽绝不等于包揽。二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前者可以从容驾驭全局,后者则可能被全局所“驾驭”。因此,作为一把手,一定要“谋势”而不“谋子”。正所谓“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谋势者放眼全盘,不在乎一步一子的劣势,只要总体战局的主动和优势,所以,结果是战战必胜;谋子者则重视方寸之地的得失,力争一招一式的优势,常常陷于窘困挨打的境地,结果总是以失败告终。
综合来说,一把手要懂得大事揽住,小事放手。该揽不揽是失职,会导致“中心”离位,工作失控;该放不放是包办,会包得自己团团转,焦头烂额而顾此失彼,也会包得副职“靠边站”,虽然不让其费心,但依旧有一肚子意见。因此,作为企业的一把手,一定要懂得分清统揽与包揽,做到统而不包,揽而不过,以适度的揽与放驾驭好全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