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在孩提时代就有了自己的抱负,要成为科学家、艺术家、宇航员……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抱负变得越来越屈从于现实。有的人要为柴米油盐发愁,有的人要为房子票子操心。尤其是生儿育女以后,很多人便像田间的老牛一样被套上了重轭,不得解脱,只好得过且过,苦笑着认同“眼一睁一闭一天就过去了”的幽默,儿时的抱负,青年时的理想,都显得太过奢侈。对于他们来说,再提起抱负,更像是包袱,也是自己的心理负担。
目标对一个人的人生到底能产生多大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哈佛大学曾经专门做过一个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一群无论是智力、学历,还是生活背景,都差不多的年轻人。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人生目标,他们一直都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经常处于失业状态,生活态度也非常消极,抱怨是他们生活的常态;60%的人有大概的奋斗方向,但目标不够清晰,他们大多迈入了中产阶级,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和家庭,但都没有做出什么惊人的成绩;10%的人有清晰的目标,但这些目标聚焦于短期,他们一般处于社会的中上层,随着短期目标的不断实现,他们的生活质量也稳步提升;最后仅有3%的人,不但目标清晰,而且这些目标分别指向长期、中期和短期,十分清楚和明确。社会上的顶尖成功人士大多从这些人中产生。
提到抱负,有些人不断在心里向自己暗示,要实现抱负的道路十分漫长,吃苦受罪,最终使抱负成为自己心理上的包袱;有些人则认为抱负对自己的人生有巨大的导向作用,不但指明应当奋斗的方向,而且让自己有前进的不竭动力,最终收获了非凡的人生。
在亲戚朋友的眼中,钢铁大王卡耐基从小就爱幻想。因为他15岁的时候,就开始幻想自己长大些,要组建一个公司,赚钱给父母买一辆漂亮的马车。后来,他又幻想能够赚到足够的钱给家里人换一所大房子。再后来,他幻想自己能够成为救世主,让所有的穷人都能够有面包吃。
当然,正是这些幻想,让卡耐基从15岁的时候就开始了他一生的耕耘。他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一直激励着他不断努力。如果没有那些幻想,我们或许就看不到现在举世闻名的钢铁大王了,也看不到这个受人敬仰的大慈善家了!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只有一个人渴望取得成就的时候,才会迸发出无穷的动力。一个不思进取的员工,即使领导拿着鞭子抽打,也不要期望他能够有任何出色的表现。有抱负的人总能自觉地、任劳任怨地努力工作,并能无私奉献地把思想付诸行动,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去工作。而没有抱负的人总是抱着应付态度,懒懒散散,得过且过。
当然,远大的抱负有时候确实会给人的心理带来一定的负担,甚至在某些时刻会冲击我们的内心,考验我们的生活。但实现抱负的过程不会总是刀山火海,如果能够掌握合适的思路和方法,在实现抱负的道路上就会充满激情和乐趣,而不是坎坷荆棘。
第一,坚定信心,化危机为转机。人们经常把那些不愿意直面困难,只知道一味躲避的人比作鸵鸟。这是因为在大自然界的适者生存法则中,每当鸵鸟遇到危险的时候,总是手足无措,最后只能将头埋到沙子里,等待命运的安排。
科学家曾经对此叹惋:如果一只鸵鸟碰到一头狮子,鸵鸟的速度最高可达到80公里/小时,逃命时的速度甚至会更快,并且以这样的速度可连续奔跑30分钟。狮子奔跑的速度虽然也能高达80公里/小时,却只能维持几分钟。另外,鸵鸟的前爪强壮而锋利,必要时即使不能把狮子杀死,也能对狮子造成一定的伤害,使自己安全脱险。可是大多时候,鸵鸟却采取不抵抗策略,忽略了自己的优势,最终只能面对死亡。
心理学家将这种消极的心态称为“鸵鸟心态”。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有许多人在碰见困难,遇到挫折,面临环境改变时,往往如同鸵鸟一样,习惯性地将头埋进沙子里,选择逃避。结果呢?困难、挫折、环境都不会因为你的逃避而有任何改变,甚至会变得更糟,难以收拾。
面对问题、困难以及环境的改变,不应当像鸵鸟一样放弃抵抗,而是要越挫越勇,即使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伤敌八百自损一千,也要勇敢尝试,在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为自己寻得一丝转机。
第二,设定目标,不盲目追求。一种动机经一再尝试仍不能成功,达不到预定目标时,我们就应变换方式,通过别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或者把原来制定得太高而不切实际的目标往下调整,改变行动方向,则有可能成功。“退而求其次”,同样是实现自己目标的一种途径。
这种目标的重新审定和转移,不是惧怕困难,不是畏缩不前,而是实事求是的表现。同时,也降低和避免了由于目标不当,难以达成而可能产生的挫折感和焦虑情绪。
职场中,有许多人宁可在一棵树上吊死,也不肯退而求其次。对待问题脱离实际,就认准了“一条道儿走到黑,不撞南墙心不死”,从不顾及客观情况,只是单纯地以不变应万变,这只能是自设苑囿,作茧自缚。而有一些人,在突然的、意外的重大挫折面前,由于原定的追求目标已不可能实现,为了减轻心理上的痛苦,给予自己一些安慰,就会转而追求别的目标;或通过另一种活动来弥补心理的创伤,驱散由于失败而造成的忧愁和痛苦,从而重新鼓起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转变思维,化压力于无形。某天,两个和尚一同下山化缘。他们来到一条水流湍急的河边,看见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正在为不敢涉水而过发愁。这时,年纪较小的和尚没有任何犹豫,背起女子就过了河。等到傍晚时分,二人回到寺里,小和尚像往常一样去堂前念经。大和尚却总也静不下心来,忍不住问小和尚:“你白天怎么能背一个年轻女子过河呢?男女授受不亲啊!”小和尚笑笑说:“过了河,我就把她放下了,倒是你,怎么现在还放不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态度决定一切。谁愈早愈干净彻底地放下心中不必要的负担,谁就能够愈早愈轻松地集中精力,干好他想干或者要完成的事情。
在实现抱负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压力,有的压力可以迅速化解,有的压力一时无法摆脱。面对一时无法摆脱的压力,需要我们转换角度,从中发现积极的一面,使压力转变为动力。一旦压力转变为动力,所谓的压力也就不存在了。
所有的抱负,都需要我们经过长期艰巨的努力,用实际行动来实现。一个人如果只有远大的抱负,却没有具体的行动,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要知道,抱负不是包袱,我们只要将抱负和行动相结合,再加上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最终一定会实现抱负。
» 感悟心语
13.领导的一个手势、一个表情,有时可能表达出一种不愿用语言来表达的意思。因此,你必须留心观察领导的喜怒哀乐,以把握领导的心理,做好自己的工作;不善于体察领导神态的人,往往会在领导面前“碰钉子”。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时时处处看领导的脸色、眼色行事,而是要做到“善解人意”。善解人意常常是判断一个人是聪明还是愚笨的标准。
14.领导有时不会直截了当地将自己的意图表达出来,这就需要下属仔细揣摩其意。其原因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领导碍于自己的地位,不便随意表态,但倾向性意见已不难忖度。这时下属不能强迫领导明确表态。二是领导需要助手帮腔,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台戏才能演好。这时下属就不能附和领导,和他一个调。三是领导还没有拿定主意,但迫于形势只好模棱两可地敷衍几句。这时下属就得稳重,不要贸然行事。与领导相处,最重要的是“心领神会”,和领导形成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