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创新与特色之处
由于社会治理涉及的内容十分庞杂,评估难度较大,因而目前国内学界对基于社会治理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等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书也尝试此方面的探索研究,具体来说,本书的创新与特色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搭建全面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治理评价的理论框架
现阶段对社会治理评价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成果非常少,而立足于新型城镇化这个背景研究社会治理评价问题的成果则少之又少。与此同时,已有社会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大部分立论不足,缺乏一定科学性和实践性,而且绝大部分侧重于从评估政府这一单一主体出发来构建指标体系,缺少对社会组织、自治组织、公众等对象的评估。因此,本书立足于公共治理和政府绩效评估两大理论,在深入解析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内涵的基础上,确定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据此确定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治理的三大目标:维系秩序、保障权利和改善民生,并通过深入分析三大目标的内涵,凝练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治理评估的四个主要方面:社会保障治理、社会安全治理、公共服务治理和社会参与治理。其理论框架包括社会保障治理评价、社会安全治理评价、公共服务治理评价和社会参与治理评价四个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治理评价理论框架的研究既是本书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也是本书研究的创新与特色之处。
二 构建了科学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治理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不同区域、不同省份社会治理水平进行评估的关键所在。构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明确指标的对象,确定指标选取的原则,并能借助一定的方法对其进行筛选和优化。本书首先在充分把握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互动关系的规律,基于二者的内涵确定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及维系秩序、保障权利和改善民生三大目标;其次立足于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的耦合关系、三大目标的逻辑确定了指标体系的四个一级指数:社会保障治理指数、社会安全治理指数、公共服务治理指数和社会参与治理指数;最后基于四个一级指数,侧重于投入与产出角度,进行指标初选,并通过指标的经验性筛选和鉴别力筛选(一致性系数检验)等数理统计方法,最终构建包括社会保障治理指数、社会安全治理指数、公共服务治理指数、社会参与治理指数4个一级指数的共计25项指标组成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与以往研究相比,不论是指标体系构建的程序、思路与逻辑,还是具体指标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三 提出了系统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治理评价的实证研究范式
实证研究范式是一系列实证研究方法和应用的有机组合,范式确定是指标体系应用不可或缺的一步。目前,学界为数不多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治理评价研究普遍呈现出实证研究范式缺失的不足。本书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提出以下系统的实证研究范式:
首先,依据20名专家打分的结果,构建判断矩阵,采用了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完成了实证研究的第一步。
其次,采用TOPSIS模型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2011年社会保障治理水平、社会安全治理水平、公共服务治理水平、社会参与治理水平、社会治理水平进行了实证评价,给出了排序结果、聚类分析结果以及区域等级的划分。
再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系统协调度指标,基于社会治理及四个子系统水平,进行分类研究,进一步将其划分为八类不同发展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讨论社会治理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的结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社会治理转型升级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现实依据和实践支撑。从目前阶段来看,系统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治理评价实证研究范式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特色性。
[1][美]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戴睿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2]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我国人口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
[3]按照蔡昉等学者的观点,一国人口红利取决于两个指标:一是劳动年龄人口,二是将劳动年龄人口作为分母,其他年龄组如年幼、年老者作为分子得到的人口抚养比。如果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人口抚养比下降,就会带来人口红利,反之就没有人口红利。
[4]这是斯蒂格利茨于2000年7月在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的发言。
[5]李克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人民日报》2012年2月16日。
[6]杨雪冬:《走向社会权利导向的社会管理体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7]张明军、陈朋:《社会管理研究在中国:进路与焦点》,《学术界》2012年第1期。
[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社会管理变更为社会治理,对于两者间的区别与联系,学界存在较大的争议。但本书认为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来看,基于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与构建的角度,视两者为相近的概念,不进行区分。
[9]在公报中,将社会管理变更为社会治理,但本书认为,两者内涵大体一致,因而并未进行区分。
[10][以]叶海卡·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王满传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135—136页。
[11]汪大海、南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会管理转型升级——从碎片化社会管理走向整体性社会管理》,《学术界》2013年第12期。
[12][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27—152页。
[13][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凯恩斯文集》,李春荣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65页。
[14][美]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角》,贾西津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1页。
[15]North,D.,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p.91-107.
[16]Pierson,P.,“The Limits of Design:Explaining Institutional Origins and Change”,Governance,Vol.13,No.4,2000,pp.475-499.Rothstein,B.,Just Institutions Matter:The Moral and Political Logic of the Universal Welfare Stat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p.255-271.
[17]Dimaggio,P.and Powell,W.,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pp.131-136.
[18][美]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彭刚等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48—78页。
[19]Owen E.Hughes,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An Introduction(Three edtion),Beijing: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2004,pp.91-101.
[20]Janet Vinzant Denhard and Robert B.Denhardt,The New Public Service:Serving,Not Steering,New York:M.E.Sharpe,2007,pp.72-95.
[21]Jon Pierre and Guy Peter,What is Governance,Macmillan Press Ltd.,2000,p.141.
[22]Lynn,Lawrence E.,Carolyn J.Heinrich and Carolyn J.Hill,Improving governance:A new logic for empirical research,Washington 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01,p.37.
[23]Corentin M.Barbu,“The Effects of City Streets on an Urban Disease Vector”,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Vol.9,No.1,2013,pp.1-9.
[24]Robert R.Weaver,“Some implications of the emergence and diffusion of medical expert systems”,Qualitative Sociology,Vol.9,No.3,1986,pp.237-255.Afia Zafar,“Frequency of isolation of various subtypes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of Shigella from urban slums of Karach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Vol.13,No.6,2009,pp.668-672.Samik Shome,“India's urbanization and business attractiveness by 2020”,Cities,Vol.31,2013,pp.412-416.
[25]Emilio Antonio and William D.Taylor,Crisis and hope in latin america:An Evangelical Perspective,Chicago:Moody Press,1996,pp.37-48.Bell Jonathan,“Book review:The racial mosaic of modern America:California and the history of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LSE Review of Books Blog Entry,26 Jul.2012,pp.1-4.
[26]Mulugeta S.Kahsai,“Deconcentration,Counter-Urbanization,or Trend Reversal?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Switzerland,Revisited”,The Open Urban Studies Journal,No.3,2010,pp.89-102.
[27]Bemardo L.Queiroz and Andre B.Golgher,“Human capital differentials across municipalities and states in Brazil”,Population Review,Vol.47,No.2,2008,p.25.
[28]Ray M.Northam,Urban Geography,Wiley,1975,pp.28-46.H.S.Geyer and T.M.Kontuly,Differential Urbanization:Integrating Spatial Models,Armold,1996,p.343.Shaw-Taylor,Leigh,“Parliamentary Enclosure and the Emergence of an English Agricultural Proletariat”,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61,No.3,2001,pp.640-662.Thomas J.Sugrue,The Origins of the Urban Crisis:Race and Inequality in Postwar Detroit,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pp.235-271.
[29]Gerard van Bortel,David Mullins and Mary Lee Rhodes,“Exploring Network Governance in Urban Regeneration,Community Involvement and Integration”,Journal of Housing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Vol.24,No.2,2009,pp.93-101.Benjamin K.Sovacool,“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Four Polycentric Approaches to Climate and Energy Governance”,Energy Policy,Vol.39,2011,pp.3832-3844.Evan S.Lieberman,“The Perils of Polycentric Governa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 in South Africa”,Social Science& Medicine,Vol.73,2011,pp.676-684.Sirkku Juhola and Lisa Westerhoff,“Challenges of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cross Multiple Scales:A Case Study of Network Governance in Two European Countries”,Environmental Science&Policy,Vol.14,2011,pp.239-247.James K.Agbodzakey,“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of HIV Health Services Planning Councils in Broward and Palm Beach Counties of South Florida”,Public Organization Review,Vol.12,No.2,2012,pp.107-126.Juan-Gabriel Cegarra-Navarroa,José Rodrigo Córdoba Pachónb and José Luis Moreno Cegarra,“E-government and citizen's engagement with local affairs through e-websites:The case of Spanish municipalit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Vol.32,No.5,2012,pp.469-478.
[30]Raymond A.Bauer,Social Indicators,MIT Press,1966,pp.188-203.
[31]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Measuring social well-being:A progress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indicators,1976.
[32]Neuman,W.L.,Social Research Method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Boston:Allyn and Bacon,1997,pp.17-28.Frank M.Andrews and Stephen Bassett Withey,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Americans'perceptions of life quality,Plenum Press,1976,pp.101-122.Choguill C.and Solomon E.,“Social aspects of economic readjustment in Hungary:A consideration of the role of socio-economic indicators”,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Vol.29,No.2,1993,pp.205-228.
[33]Kloosterman,R.,“Double Dutch:Polarization trends in Amsterdam and Rotterdam after 1980”,Regional Studies,Vol.30,No.5,1996,pp.467-477.
[34]Mackenbach,J.,“Socio-economic health differences in the Netherlands:A review of recent empirical findings”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Vol.35,No.3,1992,pp.213-227.
[35]Boelhouwer,J.,“Social indicators and living conditions in the Netherlands”,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Vol.60,2002,pp.89-1103.Armstrong,A.and Francis,R.,“Social indicators-promises and problems:A critical review”,Evaluation Journal of Australasia,No.3,2003,pp.7-26.
[36]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59—64页。
[37]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
[38]蒙世军:《城镇化与民族经济繁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30页。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10页。
[39]曾培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学习纲要辅导》,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姜爱林:《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变迁》,《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40]吴江、王斌、申丽娟:《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3期。
[41]这是2013年1月15日,李克强总理到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考察调研时讲话内容的节选。
[42]童星:《社会管理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页。刘继同:《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中国社会管理模式的战略转变》,《管理世界》2002年第10期。
[43]李程伟:《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学视角的解读》,《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5期。
[44]郑杭生:《我国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参照系及其启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45]和经纬:《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政府社会管理》,《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李德国、蔡晶晶:《理解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领导文萃》2005年第5期。
[46]李学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求是》2005年第4期。陆学艺:《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对话争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7页。张康之:《论参与治理、社会自治与合作治理》,《行政论坛》2008年第6期。
[47]何增科:《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丁元竹:《中国社会建设:战略思路与基本对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2页。马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
[48]李屏南、叶宏:《构建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机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李培林:《社会建设与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战略选择》,《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第6期。周红云:《理解社会管理与社会管理体制:一个角度和框架》,《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
[49]杨建顺:《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路径与价值分析》,《检察日报》2010年2月2日。李强:《社会管理创新重在体制创立》,《辽宁日报》2012年12月11日。
[50]刘旺洪:《社会管理创新:概念界定、总体思路和体系建构》,《江海学刊》2011年第5期。
[51]魏礼群:《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1—17页。
[52]刘旺洪:《社会管理创新:概念界定、总体思路和体系建构》,《江海学刊》2011年第5期。
[53]宋林飞:《建立社会管理体系的难点和突破》,《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6期。
[54]王莺:《西部地区省级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8年,第16—26页。
[55]黄强、程旭宇、刘琪:《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基于网络治理的局限性》,《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8期。
[56]中国社会管理评价体系课题组:《中国社会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9页。
[57]郁建兴、冯涛:《城市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治理转型: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
[58]徐学初:《在城镇化背景下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青海统计》2012年第8期。
[59]陈庆立:《城镇化视角下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研究》,《城市观察》2013年第1期。
[60]郑方辉:《幸福指数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学术研究》2011年第6期。谭敏:《幸福指数研究及其应用的若干误区与思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61]王莺:《西部地区省级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8年,第16—26页。
[62]黄强、程旭宇、刘琪:《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基于网络治理的局限性》,《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8期。
[63]李超显:《基于DEA模型的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绩效评价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7期。
[64]中国社会管理评价体系课题组:《中国社会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