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心中的华家池:探寻浙江大学农科史与校园“乡愁”
- 马景娣
- 1182字
- 2025-02-16 11:29:43
华家池:我的第二故乡
1952年,我参加了浙江大学院系调整工作。浙江大学农学院从浙江大学分出后,我到农学院主持党委工作直至1958年6月,时间虽短,但作为历史,自己有责任将它记录下来。
农学院独立伊始,适逢“一五”之初,国家百废待兴而财力有限,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当时校园一片荒芜,败杨荒草,杂以荒冢,我们工读在“后稷”、“神农”、“嫘祖”三馆,住宿就食于“西斋”、“华四斋”活动棚屋之间。院系调整的命令把师生从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汇集到华家池畔,有个别教师来了嚷着即刻要走,有些学生则说还不如原来的中学。针对如此情况,党委的工作是狠抓社会主义教育这根主线,强调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群策群力,抓了以下四条:
一、草拟了浙江农学院发展规划。将草案向全院师生公布并征询意见,发动群众作出浙江农学院的发展规划,否定了搬迁文二街和玉泉山沟两个方案,肯定了华家池是浙江农学院建院基地。根据规划围绕华家池扩充土地(464亩),校外建立了茅草山茶区果园(1119亩),开办“浙江省大观山畜牧饲养试验场”,经过师生努力,逐步建成了“和平”“民主”“团结”“蚕桑”等馆,东西教学大楼,以及师生宿舍,为今日农业大学的教学区、学生区、生活区、试验地、农场、植物园等打下了基础。
二、明确提出了依靠教师的办学方针。当时党、团内部对依靠工人阶级有不完整的理解,党委为了统一思想认识,反复学习辩论,明确了教师是办学最基本的条件,办学首先依靠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当时2系4专业的师资短缺,我们一方面从其他学校调集和高薪礼聘教师,另一方面抓紧在国内外培养进修教师,后来大部分教师都成了学校的学科带头人。
三、加紧重点系科建设,尽快形成本校的优势。如浒墅关蚕专的并入;茶业专科由二年向四年本科发展;设立种子干部培训班;同位素实验室从无到有的创立,成为全国首创;每年召开科学报告会。经过几年的建设,浙江农学院开始获得了某些优势,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有了一定的地位。教育部将来自东欧和越南的农科留学生,统一交于我院进行培养。
最后,突出社会主义教育,强调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党委领导带头干,是重要保证。为了生产积肥,我们在大年初一和师生员工一起冒着严寒,挽起裤腿下塘挖泥。上课时随班听课,运动场健身房身为表率,新安江水库勘测设计,全省土壤普查以及生产实习,我们都和师生一样,跋山涉水,同样出征。
我离开浙江农业大学快30年了,但还天天挂念华家池的泥土气息,华家池畔的柳叶垂影,使我产生无限的深情和留恋,它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了。我在浙江农学院的时间,在浙江农业大学80年的历史中仅是短暂的,但我虔诚地期望华家池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唱出更美丽的赞歌,写出更美好的篇章。
(作者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曾任浙江大学首任党委书记,浙江农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等职,已故。本文原载《浙江农业大学八十年——校庆文集》,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